论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

2012-01-29 07:56袁月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个性化特色

刘 毅 袁月华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410151)

论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

刘 毅 袁月华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410151)

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特色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通过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和灵活的选课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小班化教学,采用“1+0.5+1+0.5”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办个性化特色教学班,大力推广开放式特色课程,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在制度上为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保障,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学;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

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而多样化的一线职业岗位需要各具特色的高级技能人才,满足这一需求的基本途径是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特色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

个性化教学是适应性教学。它要求教学安排适应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其实质是使教师和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发展,使学生理解掌握每一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能。个性化教育教学涉及三个重要特征:首先,它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其次,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它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差异性发展。高职个性化教学是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度价值和生理特征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或变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设主体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自我管理状态,以期取得个性化、多层面教学目的的主体教学。它不等同于个别化教学,而更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和弘扬,促进个性的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

目前,虽然个性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地位在高职教育界已经基本得以确立,但在现行办学模式下,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高职界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并引导鼓励学生特色发展还只停留在个别课程的探讨阶段,还没有得到各种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以及包括师资力量在内的教学条件的支撑;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基本出发点自觉或不自觉地还是基于以按专业分类的班级为基本单位的、以一般课堂为中心的“工厂化”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时实际上强调的还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班级教学的固定性和全体学生的同一性,以相同的策略面向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能类型不同、毕业后就业去向不同的学生,教学方式单调,使得教学难以见到个性的光彩。所以,从宏观着手,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解决规模发展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显得十分必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创新必须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人为本,工学结合,更好地协调道德修养与智力开发、知识与技能、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内在关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优质就业和创业。

基于个性化教学的管理与组织应该从两方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要做到有效地内化,教学组织形式就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有利于每个学生吸收社会文化,应该使教学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学生实际,而且要有相应的管理和组织形式来保障。另一方面,使学生外化个体经验。学生个体经验外化的实质是学生的自我表现,学生只有在主动活动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表现自我。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我表现机会或没有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学生有适合自己实际的自我表现机会。因此,亟须从管理与组织层面进行改革,保证高职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实现,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教学也是有利于高职教师形成自身教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一般学校在评价教师职业技能时,较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技能,而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呈现技能。事实上,成功的教学都是教师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与其教学行为技能有机结合的结果。个性化教学应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

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和组织应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遵循“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的原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给师生更多的选择权,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机结合。为此,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在目前办学规模下,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管理和组织的优化改革,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

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 柔性教学管理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空间的管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学生还可以跨专业选课,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灵活对接职业需求,做到与多样化的岗位对应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领域、情境和资料,注重实际案例分析、真实项目指导,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需要,真正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建立柔性的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及学习质量考核机制,合理安排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使其不受传统的学期和学年制的约束,更适应企业工作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在此基础上,真正实施学分制管理;保证学生按自身需求选择想学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也可在修满多个专业规定的学分基础上拿到多个专业毕业证书。

实行小班化教学 小班是指学生人数在25人左右的教学班级。教学实践表明,当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在25人左右时,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学效果都可达到最佳水平。而目前高职院校一般一个自然班有45~50人,而且许多课程可能还几个班合班上课。在这种大班化教学中,虽然可以提高师资的利用率,解决师资不足,节约教育成本,但在高职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弊端: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教学中师生不能有效、充分地沟通,学生的疑难困惑得不到及时解析,不便于创造教学环境和条件来适应学生、并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差异的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师生间的互动频率减少、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教学组织方式失去灵活性和个别针对性,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这对于教学改革创新是不利的。小班教学,是指在学生人数为25人左右的班级中开展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不是简单的班级人数的减少,班级人数的减少是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改革课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小班化教学使教学效能得以提高,使教学更贴近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

采用“1+0.5+1+0.5”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半在校学习,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模式,即“2.5+0.5”模式;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全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即“2+1”模式。我们认为,这两种模式虽然各有优点,但对于高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而言都不是最佳的选择。“1+0.5+1+0.5”教学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入校后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第一期主要是基础课,第二期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然后进入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每人锻炼的岗位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岗位,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也各有特色,在这些实际岗位中,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和发展,同时,也认清了各自的不足;然后带着这些各不相同但是同样珍贵的实践经验回到学校,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兴趣特长在校学习一年,主要学习专业课程,他们这一年的学习显然有各自的针对性和重点,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一个学期,再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各自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提升,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显然,这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优质就业十分重要。

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开办个性化特色教学班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以专业为分班的基础,根据同一个专业同一年级学生总数的多少分成若干个班级,这很正常。但是,如果学院能够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实现定向培养,共同开设“特色教学班”,将使学院更加彰显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三一重工”共同开办的“三一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但“三一班”是专门针对“三一重工”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都与一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不同,充分体现了其个性特色。

以人为本,改革排课管理,大力推广开放式特色课程 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排课形式与其他类型学校没有显著差异,基本上是一张课表,各门课程从周一排到周五,哪些班每次课在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应该有多少学生上课都是固定的,这是便于教学检查的一种经典的排课管理方式。但是,这种经典的排课方式体现不出高职教学的特色,不适于高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例如,高职微生物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八大技术”,操作技能需要人人过关。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在经典的排课方式下进行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在时间上有其特殊性,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考、辩”五位一体,在微生物实验室、工厂菌种室和发酵车间等现场进行一体化的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其课程教学最好能集中在几周时间内完成,这几周就是相关班级只上这一门课程的“特色课程周”。各门专业课程采用这种排课管理方式教学效果最佳,这是高职的重要特色。然而,我们注意到,每当人们提到“课堂”时,仍然总是习惯性地联想到在一个有黑板、有讲台、有学生课桌教室里,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讲着、在黑板上写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整齐安静地坐在课桌上认真地听着、在本上记着……显然,高职课程,特别是特色课程,不能在这种课堂里进行,高职特色课堂应该是在实验室、在工厂车间、在农田、在工地、在工作室等更广阔的开放场所,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培养出个性化发展的适应多样化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 在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学习,实施开放性的课堂管理。例如,有语言特长、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可推荐或自荐到学院广播站进行播报工作,同时学院应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学分奖励,或者可以替代“实用语言艺术”课程的学分;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作为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的,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成绩突出的,参加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获得有关部门肯定的,自觉参加各类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的,公开发表论文的,有发明创造的……都应给予奖励学分或替代相关课程学分。我们不能固守老一套的课堂管理模式,要让师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施展各自的才能,使课堂千姿百态、生动活泼,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尽管高职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许多高职院校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还是沿用格式化的统一标准。教师上课有“课程教学标准”,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有“考试标准”,十分整齐划一,这在定量化的刚性管理中确实有许多优点,但是这些规章制度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个统一的“模子”去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最后导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教师教学无法体现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产品”,无法适应多样化的职业岗位需求。所以,真正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已显得十分必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色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允许教师采用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不用世俗的标准评价其优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次和分类型教学,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当然,为每个人都制定一个标准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是将学生按智能类型、学习现状、兴趣特长等分成几个大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在实际考核评价时不墨守成规,采取灵活化的措施,使学生有充分彰显个性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特色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观念、制度、教学管理模式、硬件设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系统治理。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周宏.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崔金赋.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0).

[4]武福军,魏敏,董玉梅.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5]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15-02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特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JK011CZJ023,主持人:刘毅)

刘毅(1964—),男,湖南桃源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生物化工技术类教学与应用研究。

袁月华(1965—),女,湖南汉寿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生物化工技术类教学与应用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个性化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