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中的创业动机激励

2012-01-29 12:44钱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36期
关键词:就业观毕业生职业

钱卫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北京 100070

作者:钱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机械设计、汽车构造。

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本身专业性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稳定性。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应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及创业的实践环节、创业的案例,进而树立创业的意识。职业人才创业能力的加强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高学历化趋势,使得本身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就业反映出求职的盲目、被动。由于学生缺乏对社会职业岗位的了解,及对职业工作环境、岗位的期望与实际的差距,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稳定性不高。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侧重于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应发挥本身专业性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知识,初步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要提高学生创业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及创业的实践环节、创业的案例,进而树立创业的意识,应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精神。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目前,美国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美国创业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职业教育阶段更应加强创业创新教育。而我国的社会教育和家庭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至少应包含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

同时,要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稳定性,实现“人职匹配”,克服不正确的就业观。不正确的就业观的主要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常选择逃避;身份转换的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业者身份与学生身份之间的差异,导致工作态度懒散、拖沓,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

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创业与创新教育,在恰当、全面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加强学生就业素养、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当前环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正确的就业观会使毕业生的就业之路畅通、广阔,而不正确的就业观则会导致毕业生就业之路趋向狭窄。

2 创业意识、心理驱动力体现自身价值

麦克斯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显示,就业率分别为88.1%(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84.3%(非示范性院校),其中自我创业为2.2%。

资料显示,现在的毕业生自我创业的比例还很低。这和在教育中对就业者创业意愿的唤醒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年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技术的高职毕业生。这和学生在满足一定的生活基础需求之后的职业启发、唤醒有直接的关系。

需要是创业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动力,动机是创业活动的内驱力,顽强的意志是创业需要的心理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大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这五个层次需要,构成了一个阶梯,人生就如同登阶梯一样,从下往上一个一个登上去。这五个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人在成长发展中需要层次的提高。当然,生活中难免有下台阶的时候,但人生的追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顺序向前的。这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当然,在同一个时期,可以同时存在好几类需要,但各类需要的强度是不均等的,总有一个相对占优势的需要驱动着人们的主要行为。人的最高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自己才能和理想最充分发挥和实现的需要层。应在就业观念中形成自我创业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的认识。

3 创业动机驱动提高社会职业能力

创业活动是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其源自于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并把该需要指向于一定的对象,产生创业动机,进而展开一定的、充分体现个体意志力量的创业活动。所谓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创业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中社会职业能力包括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能力、应变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综合职业技能等。无论创业、就业,都必须具备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其中包括专门的行业专业技能,也包括某些职业工作常识和经验。同时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及竞争能力。

4 激励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动机,克服学生自身缺点

创业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使用组织力量去寻求机遇,去创造价值和谋求发展,并通过创新和特立独行来满足愿望和需求。

就业观是指从业者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并以此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反映。

在毕业生职业辅导中应大力培养他们的创业基本能力包括独立生存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和判断能力;社会职业能力包括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能力、应变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综合职业技能等。

克服他们的不正确就业观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出现困难便选择逃避;身份转换的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业者身份与学生身份之间的差异,导致工作态度懒散、拖沓,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

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考虑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入手,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加强学生就业素养、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环境,从专业、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毕业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期望就业者具有责任心,勤奋好学,做事认真、努力。同时在教育中要改变家庭的不良影响,提高就业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在实施教育中,课程和教学应该保持统一。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与实际情况,调节学生的心理期待,使之更加符合职业岗位需求。

职业人才创业能力的加强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社会就业率,在发展中提高技术人才的稳定性,有利于技术人才实现自我发展,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应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精神。

[1]张哲.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创业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就业观毕业生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