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的日子

2012-01-31 04:48刘梦羽徐豪通讯员王丽丽
中国报道 2012年7期
关键词:中斯斯里兰卡大厦

本刊记者 刘梦羽 实习记者 徐豪 通讯员 王丽丽

援建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的日子

本刊记者 刘梦羽 实习记者 徐豪 通讯员 王丽丽

←斯里兰卡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在班厦模型前,左三为由宝贤

↓班厦主立面

“我们那一代人都怀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尽心尽力去做好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当年建设班厦,我们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由宝贤感叹道,“班厦的建设见证了中斯友好,班厦是中斯友谊的象征,我们再辛苦心里也是甜的。”

班达拉奈克夫人送的纪念礼盘

“在我一生所做的所有建筑设计中,斯里兰卡的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无疑是最亮眼的一个。”八十高龄的由宝贤充满成就感地告诉本刊记者。

由宝贤曾担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多次参与海外援建项目,他见证了新中国援外的历程,为中国建筑事业和中外友谊的发展奉献了一生。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简称班厦),占地面积13公顷,建筑面积32540平方米,有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停车场、喷水池等。由宝贤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他担任总工程师的班厦,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援建班厦的过程,让他一生难忘。

一波三折的班厦援建

班厦的援建可谓一波三折,由宝贤现在回忆起来还感慨不已。

1964年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出访锡兰(今斯里兰卡)时,其国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与周总理会晤,提出希望由中国援建斯里兰卡一座国际会议大厦,以纪念为国家独立而献身的锡兰民族英雄——所罗门·韦斯特·里奇韦·迪亚斯·班达拉奈克总理,也就是她的丈夫,并以此来象征中斯两国伟大的友谊。周总理欣然答应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提议,并与她签订了由中国无偿援助建造这座国际会议大厦的协议,建设地点定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后来,中国外经贸部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1964年,设计院接到援建任务后,当即组成专家考察组,袁镜身副院长任组长,戴念慈总建筑师和由宝贤等十余人参与,当年6月即赴斯里兰卡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水、暖、电设计方面的基础资料,还拍了很多斯里兰卡建筑方面的照片,画了很多素描,为大厦的方案设计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这些资料对斯里兰卡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做了细致的分析。

总建筑师戴念慈设计的是一个八角形方案,设计灵感缘于斯里兰卡最神圣的佛教寺庙佛牙寺,既美观又能体现斯里兰卡的民族特色。班达拉奈克夫人非常喜欢这个八角形方案,模型技师包兆华就特意做了一个精致的小模型送给了她。

1965年5月,斯里兰卡进行大选,班达拉奈克夫人卸任总理。新领导人上台后,将这个项目搁置下来,一放就是5年。

1970年5月,班达拉奈克夫人重新当选,班厦工程再次上马。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专家都被下放到干校。接到命令之后,由宝贤回到设计院,办公室一片狼藉,无法办公。由宝贤发现托儿所还比较干净,就把设计组临时安置在那里。

在开展工作之前,由宝贤向有关领导汇报了5年前已经预定的八角形设计方案。当时负责的领导看了就说:“这个方案有什么好看的,像个唐僧帽子。”要求重新做一个方案。陈登鳌总建筑师又做了一个方方正正的设计方案,领导看后比较满意。建委领导说:“你们还是要尊重班达拉奈克夫人的意见,把两个方案都拿去给她看看再定吧。”

1970年10月,由宝贤作为专家组副组长、总工程师兼设计组组长,带着这两个方案到了科伦坡。那个八角形方案的模型就放在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办公室内,她指着模型说:“我就要这个,其他的我都不要。”就这样,才算把八角形方案定下来,又在原有设计方案中加入了舞台等配套设施。

80岁的由宝贤在40多年后的今天讲述援建班厦的这些细节时,仿佛事情刚过去不久。

1970年11月24日,班厦正式开工,先后有470多位中国工人参与建设。

在斯里兰卡过了“十个夏天”

1971年,右二为马子卿大使,右三为班达拉奈克夫人,左二为由宝贤,左三为斯里兰卡总工。

斯里兰卡位于亚洲南部,属热带气候,终年如夏,由宝贤说,援建者一开始去的时候都非常不适应,咔叽布做的工作服整天都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

“当时的条件差、装备落后,很多技术都是被逼出来的。”由宝贤告诉本刊记者,“国内那时的技术和材料也不完备,所以遇到困难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由宝贤说,班厦援建前期考察的时候,原定木材都用中国的。后来从国内运了一部分后,经过进一步考察,觉得当地的木材也可以用。但当地木材都是硬木,钉钉子都费劲,而且都没有经过干燥,所以很多木头干燥后就翘了。做模板的时候,绑上钢筋浇筑混凝土,过段时间木头翘了,模板裂开,水泥往下掉。经过实践和探索,建设者们用订书机把塑料条一个一个订到木板上,就把缝挡上了。

当时工程师身上都带着两样东西:一是订书机,另一样就是绑钢筋的钩子,见到模板有裂缝,就去钉,见到正在绑钢筋,就去帮助绑。

斯里兰卡当地的白蚁很多,白蚁山比人都高。它们啃噬木头很厉害,给建筑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当地没有什么有效的防蚁方法,问了国内也没有招儿。援建者们见白蚁都离沥青远远的,就用沥青浸泡木头,结果到现在三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用的木材几乎没有遭遇蚁患。

由宝贤笑称班厦“是一个手工艺品”。班厦里面的墙壁大部分是木头装修的,为了音响效果好,木条下边都用矿棉填充,矿棉上要覆盖玻璃布,外面还要加上钢板网。这些木条就位后,全部要做清漆磨退工作,在木条上刷一道清漆,等漆干了,用砂纸把木头表面的漆打磨掉,然后再刷一遍油漆,再打磨掉……这样反复做7次,最后用牙膏擦拭一遍才算完成,这些工作全部是手工完成的。

班厦因为是八角形的,里面的地毯接头,都是中国的地毯工人现缝的,4名地毯工人用3个来月才全部完成。

2010年,由宝贤回访班厦。

由宝贤回访时在签名簿上留言。

由宝贤和班厦现在的负责人班杜拉在班厦大厅。

班厦的40根24米高的大理石柱子,从灌水泥浆到钢筋箍和固定用的竹楔子,都是中国工人纯手工完成的。

从1970年11月到1973年4月,两年零五个月中,由宝贤和参与援建的中国工人们,在斯里兰卡的热带气候中,感觉像度过了“十个夏天”。

班厦见证中斯友谊

班厦建筑过程中,斯里兰卡有900多名工人参与其中。中国工人带着他们一起工作,教会他们使用中国工具。在相处的过程中,斯里兰卡工人教中国工人说僧伽罗语,中国工人教他们说汉语,还教给他们建筑技术。

一次中国工人出现食物中毒事件,斯里兰卡卫生部部长亲自前来工地看望。当地人民更是友好热情,一听说是建大厦的中国工人拉肚子,都主动让出床位,让中国工人们住院治疗。

在大厦竣工前夕,工地的工作人员还有200多人,班达拉奈克夫人特意邀请他们和使馆工作人员到总理府用餐。在吃饭前,夫人说:“我们国家政府最高领导人请客吃饭,规定最多不能超过150人,而我今天请了200多人。这好像是破坏了国家的一些规定,但我相信,如果我向全国人民讲,我请的是班厦工程的技术人员,他们为我们的大厦工程做了贡献,为我们斯中两国的友谊做了贡献,那么,这次请客全国人民都会支持我的。”

饭后,班达拉奈克夫人亲自赠送给每个人一个非常精美的纪念瓷盘,瓷盘上方写有:“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下方写有“斯中友谊的象征”,中间是大厦的图片,文字用僧伽罗语和汉语双语书写。

采访由宝贤时,碰巧班厦维修改造项目技术组组长张生也在场。张生告诉记者,班厦维修项目2010年开始动工,今年8月份大体完成,维修改造主要是更新设备。大厦原来的建筑设计非常好,现在除了一些外部因时间久远而造成的损耗,其他几乎没有什么问题。

2010年1月22日,由宝贤接受邀请再度访问斯里兰卡。1月25日,班厦管理处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仪式上,鲜红的地毯铺在地上,全体班厦员工夹道欢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亲切又喜悦的笑容。

儿时梦想与家国情怀

由宝贤参加过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多国的援建,改革开放后开始做国际承包业务,是我国最早“走出去”做建筑业国际承包的建筑师之一。

“我们那一代人都怀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尽心尽力去做好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当时建设班厦,我们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由宝贤感叹道,“班厦的建设见证了中斯友好,班厦是中斯友谊的象征,我们再辛苦心里也是甜的。”

“我从小经历日本的殖民统治,所以我比很多人更明白国家强大的涵义,只有国家富强,我们的腰杆才能挺直。”由宝贤说。由宝贤出生在大连,大连解放以后他才开始能够学习知识,后来他立志考航空专业,但是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之下,他被安排到了俄专留苏预备部,到达苏联以后,被分配在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

当年刚刚接到班厦项目之时,由宝贤只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之前从来没有接下过像班厦这么大的项目。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各方面人才都是少之又少,国家能把这样一个机会给我这个初出茅庐之人,是对我最大的信任。”由宝贤难忘最初接到援建班厦任务时的心情。这几十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工作,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不敢辜负国家的哺育与栽培。

由宝贤说,他总是希望祖国能够强大,而祖国的强大则要靠全中国13亿人民的共同努力。

责编:刘梦羽

猜你喜欢
中斯斯里兰卡大厦
影子大厦
斯里兰卡的高跷海钓
电梯
斯里兰卡·乡愁·旧时光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不断推进中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写在中斯建交60周年暨《米胶协定》签署65周年之际
基于HYCOM的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温、盐、流场统计分析
冰淇淋大厦
五洲传播社新书献礼中斯建交60周年
中国与斯里兰卡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
“对”队的斯里兰卡奇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