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实践与探索

2012-02-01 06:21吴丽杰
图书馆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机顶盒频道广电

吴丽杰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利用网络传输系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新型文化建设项目。 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互联网模式、VPN 模式、IPTV 模式、有线模式等服务模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辽宁省在建设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的基础上,采用广电模式,即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通过模拟频道和点播式机顶盒频道传输文化信息资源,有效解决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难、入户难的问题,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1 采取广电模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可行性

最初,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主要采用互联网模式传播信息资源,由于实施效果不佳,2008 年12 月,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通过多次论证,辽宁省采用广电模式实施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工程。

1.1 投入少,建设速度快

为有效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辽宁省先后对卫星和IPTV 等模式进行了论证:按照卫星模式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预算资金高达4.6 亿元;采用IPTV 模式,预算资金为2.29 亿元;采用广电模式,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两大工程的有机整合,总投资仅为5 000 万元,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 采用IPTV 模式,基层服务点建设需要4 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广电模式的实施,只需两年的时间。

1.2 覆盖范围广,实现进村入户

按照卫星模式或IPTV 模式,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能够覆盖74 个涉农县(区)支中心、942 个乡(镇)、1.1 万个行政村服务点。 实施广电模式,文化共享工程覆盖范围扩大,扩展到6 万个自然村、224 万家庭用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1.3 使用便捷,维护成本低

采用广电模式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使广大农民在家中就可以查阅文化信息资源。 采用互联网模式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不但用户要支付网络使用费,而且软硬件维护费用也较高。广播电视网络是政府投入的公益性网络,故障率低,后期维护成本也低。

2 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建设实践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辽宁省于2008 年12 月开始探索采用广电模式建设文化共享工程。 通过3 年多的建设实践,226 万涉农县(区)的农户可以通过专用模拟频道收看文化共享工程信息,224 万机顶盒用户已实现利用机顶盒点播收看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传输的资源。

2.1 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体系架构

辽宁省通过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相结合的方式传输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其网络结构包括文化前端、广电前端、广电网络(含有线电视网络和数字电视网络)和终端用户四部分。文化前端负责资源采集、加工、审核、资源提交等;广电前端负责接收文化前端提交的资源并按时发布到广电网络中;广电网络中的各地市网络负责接收广电前端传输的文化资源数据,根据各地网络特点进行处理转发有线电视网络或编辑存储进入双向数字电视网络,供广大农村用户点播使用;终端用户接收系统具有广播和点播两种接收方式。 广播方式是用户通过电视机直接收看文化信息,点播方式是用户通过机顶盒点播收看文化信息。 网络拓扑图如图1。

图1 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传输方式图解

2.2 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资源建设

辽宁省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无偿提供点播式机顶盒频道和模拟电视频道两个专用频道以保障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 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在整合辽宁省文化、广播电视、党员教育、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农业等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各类资源,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随时调整节目播出内容,努力增强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点播式机顶盒频道主要采用PUSHVOD 技术在单向传输网络中将资源推送到机顶盒中, 用户可以点播收看各类节目,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机顶盒频道的栏目分为三级:一级栏目设置11 个,分别为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育园地、知识讲堂、文化艺术、新闻回放、阳光政务、电影欣赏、图书阅览;二级栏目49 个,包括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务工指南、科技致富等;三级栏目是资源名录。 受硬件的限制,机顶盒的内置硬盘容量是160 G,可存的视频资源时长为70 小时,图文信息约万条。 这49 个的栏目每周至少更新一次,金农热线、供求信息等时效性强的栏目实现了日更新。

模拟频道的用户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在特定频道上收看信息。 模拟频道有舞台艺术、经典电影、知识讲座、文化博览、务工培训、科普知识、农业技术、道德观察等近20 个栏目,涵盖农业、文化、科技、法律、教育等领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农业节目资源体系。 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在模拟频道每天传送6 个小时视频节目, 以18:00—24:00 为基础播出时段,6:00—12:00 及12:00—18:00 重复播放基础时段的节目。 结合农民的作息时间及收视习惯,及时安排播放农业科技及生产生活节目。

3 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3.1 广电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3 年多的工作实践,采用有线电视模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网络覆盖面广、运行维护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 资源的版权问题

支撑两个频道的播出需要大量的、不断更新的资源,相对其他类型的资源,有线电视资源版权的使用费偏高。 因此,妥善解决资源的有线电视版权是采用广电模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3.1.2 增加了资源编辑的难度

有线电视具有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固定的特点,这对资源的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工作人员缺乏相关技术经验,难以保证资源时长相对固定和保持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资源编辑水平。

3.1.3 机顶盒的技术问题

点播型机顶盒所使用的PUSHVOD 技术是一种通过网络推送的方式进行资源更新的技术。由于在推送资源的过程中硬盘不断的旋转,因此形成的噪音较大。推送资源只能在开机状态下才能进行,存在着耗电量较大的问题。通过下乡调研,我们发现许多农户因为噪音和耗电问题而关掉机顶盒电源,无法接收到推送的资源。

3.2 完善辽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3.2.1 加强协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需要文化、广播电视、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 各相关部门要将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纳入文化先进乡镇、县(市)的考评标准及体系中,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

3.2.2 建立版权保护联盟,解决版权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倡导的重大惠民工程,最有效的版权保护方法是由政府承担文化共享工程的版权费用。此外,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可以聘请法律专家,联合各级分中心,建立版权保护联盟,专门处理各类版权问题,尤其要妥善解决有线电视资源的版权问题,为文化共享工程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3.2.3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提高文化共享共享工程建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建立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和服务队伍,为文化共享工程的持续、稳定和深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4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服务影响面

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各级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要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面向用户开展机顶盒使用方法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机顶盒使用正确的方法,及时接收到更新的节目。

3.2.5 健全传输网络,完善运行模式

目前,辽宁省正在全力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并着手对全省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数字电视改造。文化共享工程后续发展将与此相结合, 即在改造后安装的数字机顶盒中加载文化共享工程子系统设备,用一个机顶盒实现看数字电视、接收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网上缴费、可视电话等综合功能,以此大幅降低文化共享工程成本,提高普及率,减少网络故障率,使广大用户更便捷地享受文化信息服务。

4 结束语

采用广电模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中就可以无障碍地收看文化信息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难、入户难的问题。我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构建,必将推动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也使文化共享工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王筱雯.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1(2):1-4.

[2] 吴丽杰.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的优势及其发展策略——以共享工程辽宁平台建设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1(5).114-117,123.

[3] 朱学武.文化共享工程“辽宁模式”技术架构设计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9(6):94-96.

[4] 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EB/OL].[2011-05-09].http://www.cpcss.org/_d271498553.htm.

[5] 周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版权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2):69-71.

猜你喜欢
机顶盒频道广电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机顶盒上别盖布
安全使用机顶盒注意五点
机顶盒上别盖布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What is Apple Watch All About?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