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2-02-07 04:20王敬华钟春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科技

王敬华,钟春艳

(1.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100045;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97)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重要支撑。

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效益

1.1 农业科技成果及转化现状

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快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大幅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在6000项以上,大量研发成果亟待转化和熟化并形成现实生产力。2010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中,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42108项,综合统计农业科技成果6417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5858项。

目前,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计算,尚无一套科学的理论依据与计算方法。农业部科技司2000年的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70%~80%的转化率,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1]。2010年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调查与分析报告指出:从科研机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目前仍旧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其中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成果转化率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于研究机构和高校,农业成果尚未转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和条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成果转化率平均为47.24%,资金缺乏是目前项目未转化的最主要原因。上述数字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偏低,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实验室、计算机、试验田、展览馆或档案库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因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效果显著

为强化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从2001年起,国家财政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支持农业、水利、林业等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中试、熟化环节。实施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5亿元,带动社会资金140余亿元,5000余项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累计形成新品种8070个、新设备2.5万套,建立中试线2700余条、生产线6500余条,取得授权专利2484项,其中发明专利1185项;10年来项目实施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14.26 亿元,净利润 271.30 亿元,缴税总额 56.49亿元,创汇 10.72 亿美元,投入产出比达到了 1∶8.7;项目累计共带动农民2284万人增收致富,新增就业人数77.2万人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实施,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引领能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形势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资源约束越来越紧、水旱灾害影响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等诸多压力下,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切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影响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农村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使用,大幅度增强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支撑能力;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科研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积累了大量农业科技成果急待转化,也迫切要求将大量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通过转化资金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但由于我国的科研起步较晚、科研手段落后、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结构不合理、成果转化体制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农业科技成果缺乏国际竞争力。

(1)财政投入不足,社会投资利益回报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融资难仍是首要制约因素。2009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中数据表明,因资金问题而导致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占50.2%。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的支出不足农业财政支出的1%,其中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不到农业科技支出5%。而发达国家研究开发、中试熟化、推广应用科技投入的比例一般为1∶10∶100。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极其薄弱,大量农业科技新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同时,由于缺乏安全可靠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利益回报机制,大多数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望而却步。

(2)农业企业实力薄弱,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国农业企业大多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还处在发展的幼儿期和资本原始积累期,无论在资金规模、人才团队、知识储备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都还不具备科技成果自主创新和转化的能力和条件。以种业为例,目前注册登记的8700余家种子企业,总资产规模尚不及孟山都一家跨国公司。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1%,科研经费投入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1%,平均8家企业才拥有1件品种权。

(3)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落地转化。一是推广与科研单位之间知识产权不清、利益关系不明,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推广谁的难以适从;二是政府推广部门与企业商业性推广之间的定位不清,恶性竞争,使得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缺乏中立性;三是在科研机构、推广部门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中,重政绩考核、强行推广等违背农民意愿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矛盾的存在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难以真正实现落地转化。

(4)人才力量薄弱,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少,意识差,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果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研究与推广脱节,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沉淀于科研领域。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综合实力的需要。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业装备水平和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2]。

3.1 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为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是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生物育种技术、良种良法等大量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转化与示范应用,促进了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3]。10年来,支持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转化应用,使2687个农作物新品种得到中试熟化,建立试验示范区3.53万个,累计示范面积2873.3万hm2,在我国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增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支持系列超级稻新品种的转化,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水稻育种的国际领先地位,有效带动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生物种业快速发展。

3.2 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型向多元化、均衡化、合理化优化升级转变

农业发展必须把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在优先地位,调整农业产业内部构成、进行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增值、扶持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4]。转化资金围绕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不断调整支持重点,近年来重点突出了对诸如生物种业、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质能源、食品加工与物流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很多地方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3.3 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需求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把支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要突出加强对现代种业(包括农林作物、畜禽水产)等节地、节水、节能和环境技术(如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成果的转化,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生态文明,缓解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缓解约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4 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量发展设施农业,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例如新疆农垦科学院中试示范的棉花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可一次完成精量播种、铺膜、铺管等八道工序,省种75%,省工80%,人均管理棉花定额由项目实施前的1.67hm2-2.0hm2扩大到6.67hm2-8.0hm2,提高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一系列高水平农机、农业信息和自动控制装备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89%,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73.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0%左右。

3.5 经营方式由分散粗放型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转变

经营方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撑。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5]。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把农民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随着企业自主创新地位的确立和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涉农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也在在逐步加强,企业更加注重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涉农企业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方式上,也由过去的引进现有技术,向产学研结合、与科研单位共同开发和技术合作、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等方向转变。10年来,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各类企业立项数占项目总数的48.07%,推动了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紧密协作,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加快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4 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和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运行。为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创新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促进作用,急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

4.1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登记、加工和发布信息网络,尽快形成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平台。二是探索构建一批以农业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或基地,开展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为企业、农民和农业技术合作组织提供公益服务[6]。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市场在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完善技术市场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功能。

4.2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建议进一步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并将其列入财政长期预算计划。同时,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由科技部门牵头建立由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向风险投资公司参股,积极培养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合理流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4.3 积极培育企业、合作社的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突出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型种养户的积极参与和示范带动作用。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瞄准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领域,积极组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或专项行动,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环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对接和组团转化,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效益。

[1]马扬,陈刚,孙剑峰.科技成果转化的阻滞分析及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2).

[2]张春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11(3):121-124.

[3]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29-32.

[4]耿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J].吉林农业,2010(3):42-43.

[5]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23-25.

[6]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2)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科技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