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照明技巧

2012-02-08 06:58李东风
大众DV 2012年2期
关键词:色温胶片阴影

自然光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又是一种最经济的自然光源,所以对于从事纪录片影像工作的人们来说必须了解和适应它的特性。

自然光的特性变化很大,太阳的光线是随着季节、纬度、方向、气候、高度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万里晴空下,充足的阳光下,可以产生粗犷的造型和浓重的投影,物体只能从周边的环境中得到一些反射光,才使得物体的阴影部分变得稍稍柔和一些,但是不管太阳光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最终都会从天空中散射下来,普照大地。

白天,当阳光无遮无拦地照射地球表面,照射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体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物体的色彩是那么鲜艳,饱和度是那么高,当云彩慢慢地游移过来然后慢慢地遮挡住太阳光芒的时候,漫射的昼光也会使得大地上的万物霎时间变得黯然失色,这里的“失色”指的就是物体本来的颜色的饱和度在逐渐减弱。天气是变化无常的自然现象,我们人类无法改变,当阳光被大气中的雨、雾、云、霾所遮蔽时天空的亮度会明显地变暗,尤其是雾、云和霾的出现会形成假阴天散射光的效果,物体的造型效果明显减弱,此时你会发现大地万物变得柔和许多,有点让人欢喜又让人忧的感觉。同样自然光的颜色变化也是变幻莫测的,尤其是日出或者日落,红里透黄的太阳美轮美奂,我们完全可以欣赏它的存在,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色彩还原的失真。

CCTV摄影师 李东风

李东风198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同年进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新影集团),国家二级摄影师,专门从事电影、电视的摄影工作。曾两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拍摄拍摄12集科学纪录片《我所经历的可可西里》,2009年2月赴南极拍摄6集高清纪录片《南极探秘之旅》以及胶片电影《变暖的地球》(此片获得2011年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出访过丹麦、牙买加、智利、蒙古、俄罗斯、纳米比亚、土耳其等国家,并多次和境外媒体合作,与加拿大合拍片《小个子、大志气》担任中方摄影,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拍摄7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英国Discovery纪录片《沸腾的奥运会》等。

阳光方向的改变,它的方向变化有一定范围,即由东至南到西。

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阳光总是由东方升起然后在西方落下,好似一条不变的自然规律,仔细观察光线的性质是很不稳定的,它产生从平淡到强烈反差的照明过程,每每看到这种日出日落的场景我们平常人可能习以为常了,但是这些光线的变化对于摄影照明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它是摄影师决定未来是否拍摄,怎么拍摄的重要依据,我们说摄影师也是“靠天吃饭”的一种职业,这话一点不假。在中国我们经常听到形容最好的时辰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实际上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南北、东西跨度很大,每个地方所处的经纬度的不同,平原和山区的不同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效果完全两样,当我国最东边的大海上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西部新疆的维族兄弟可能还在睡梦之中,所以通过重新观察,今天我们对八九点钟太阳光的了解可能又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色温随着时间、方向和气候而改变。

当你拿到一盒35mm伊斯曼.kodak胶片的时候,你会发现片盒的标签上赫然有一组参数,其中3200K就是告诉你此胶片为低色温灯光片。色温一词是由19世纪英国科学家凯尔文研究发明的,为了纪念他,色温以凯氏温度来表达,也叫凯尔文温标,凯氏温标简写为K。这种以绝对水的标度是0°的话,那么凯氏温标上的绝对零点是-273°,好了,这是一个繁缛复杂的问题.任何实际的光源,凡是有类似的光谱质量的就可以列为具有这种色温,虽然它们在实际的工作温度可能完全不同。

当然,对许多光源来说,色温只是一个近似值,也称为相关色温,所以即便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色温表显示的色温读数是正确的,在电影最后拍摄完成时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偏差。

还有就是色温和电压有关的问题,就像落山的太阳一样会越来越红,越变越黄一样,钨丝灯的色温是随着所通过的电流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当我们减低电压使灯光变暗时,其色温也在降低,从监视器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光的质量的变化,是由浅蓝色变为红色最后可能变到黄色的过程,反之亦然。

我们遇到的光线的亮度对我们的拍摄意图来说,经常不是过(亮)就是“欠”。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不管自然光是多么的经济,但还是靠不住的,因为大自然的阳光、雾、雨、霾不是以我们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熟悉它、适应它,或者改变我们自己的工作方法。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夕阳西下的落日令摄影师如痴如醉的时候,如何把夕阳西下的落日拍得几乎和我们人眼看到的一模一样呢?好像这样有点困难,因为胶片的宽容度达不到。我们发现太阳的中心点即使在夕阳西下落山的那一刻同样也是非常的耀眼,而太阳的周边却没有那么明亮,至少现在我们无法调和这种矛盾,有时候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按什么点(位置)来测光,对于电影胶片来说,这也可能还得有一种经验的积累,如果使用曝光表按照太阳曝光无疑不是很准确,我们可能需要开大光孔。最好我们可以按照太阳周边的天空曝光也许会好很多,如果是摄像机,我们根据摄像机的取景器的斑马纹或者自带的监视器的画面就完全可以决定了,如果现场没有监视器,我发现很多人拍摄的结果,依然是要么太阳“毛”的一塌糊涂,拍出来的画面天空总是黑黑的中间只有一个小亮点,怎么看都和我们眼睛看到的不一样,没有办法!因为胶片和摄像机的宽容度无法和人的眼睛一样适应那么广的范围。所以这里既有拍摄经验的问题又有摄影师浪漫情怀的成分在里面,我们是要暖暖的天空还是要红彤彤的落日,最后只有摄影师来定夺了。

光线的分布杂乱;某一个被摄体可能在阴影中,而其他的却被照的亮晃晃。

光线杂乱无章不是自然光出现的问题,而是我们选择取景的方法出了偏差。选择什么,怎样选择,选择的时间、地点、气候当然最终和我们取景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被摄体处在阴影中显然主题不够突出,杂乱的光影迷惑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我们要表现事物的主题效果,它会完全扰乱了观众的视线,破坏了景物本来存在的美感,我们必须舍弃干扰我们视线繁缛复杂的东西,重新分配明暗关系的比例。我们不是拿来主义什么都要,摄影的最终目的是重新归纳和总结,假如拍摄主体处在阴影中,而周围次要的地方明晃晃地抢眼,这样肯定不好,景物的反差太大,今天胶片电影和电视的宽容度还不可能令摄影师非常满意,尤其是摄像机,这时我们就应该变换一下思路,移动一下拍摄的位置,等一下光线的变化,改变一下拍摄的角度等等。比如我们拍摄少林寺的时候,我观察到只有八点钟的时候太阳正好投射在少林寺的牌匾上,然后十分钟的时间太阳光就会被寺庙前的松树遮挡,所以只有也必须在那个时间抓紧完成拍摄,这些经验可能都会对眼前的事物有一个重新的再认识,关键取决于我们在拍摄过程中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妨你可以多试一试。

自然形成的阴影区可能不恰当。

实际上和上一个问题有点相似,“不恰当”不是说阴影本身不好,当一大块阴影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而它的存在又不是拍摄画面所需要的理想位置,我们可能会挠头。因为实际上已经看不到景物原来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说细节了,生活中只要有阳光我们就说肯定有阴影的存在,只是阴影面积、大小、方向和强弱的不同而已,如果一座建筑物阴影的着光区域不是很大,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大功率的人造光进行补光,用来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增加细节的表现力,但是往往在拍摄外景时,许多阴影不是摄影师所希望的那样,阴影的位置不理想且面积较大,我们除了接受现状和改变拍摄角度之外,好像还没有特别的办法,否则我们只能另外选景,以便找到更适合拍摄要求的照明角度。

散乱的光线(眩光、闪光)可能妨碍视线。

那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像有人拿着手电筒在你的眼前晃动一样,使你不能正常的观看和了解对面的物体,我们知道自然的光线是复杂的,不稳定的,而我们的摄影镜头又是真实的敏感的,虽然现在许多摄影镜头都采用超低色散镜片(ED),加上镜头表面多个涂层技术的运用,拍摄时可减少“耀光”和“鬼影”的出现,遮蔽不好的话,依然挡不住散乱的光线在镜头内部产生的折射,它有可能会对我们拍摄的画面形成致命的影响,比如色彩失真,严重的画面好似蒙上了一层淡蓝色的薄雾,以至于影响到拍摄物体本来的形状,因为它防不胜防。一般来说(眩光、闪光)都来自镜头对方的逆光,白天主要是来自天光,晚上是霓虹灯或者不明真相的眩光和闪光的“骚扰”,虽然白天的天光我们容易发现并可以用黑旗遮挡,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旁门左道”的“杂光”它以什么样的方法进入到了我们的镜头内部。

一次在上海外滩拍摄五光十色的夜景,当我把镜头对准一排整齐明亮的路灯时,我无意中发现取景器里多了一串时隐时现的光斑,随着推拉镜头这些光斑也在变化,开始只知道光是从正前方进入镜头的,但怎么遮挡都不能消除这些光斑的存在,最后我试着把镜头前的UV镜摘掉,这时光斑就彻底消失了。一般来说进入镜头的“杂光”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折射进入到镜头内部的,所以拍摄时建议使用大号的遮光斗,尤其在遮光斗的上方加一块大一点的遮阳板,来防止散乱光线尤其是拍摄外景时天光“偷偷”地射入,遮光斗是个好东西,摄影师不要怕麻烦,即使给人物一个近景或者特写同样也要使用遮光斗,以防不测。除非你喜欢或者需要五光十色的“串光”那就另说了。

[责任编辑:顾峰]

猜你喜欢
色温胶片阴影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阴影记
胶片复兴?
阴影
阴影魔怪
颜色也有温度吗
选择合适的色温
保护视力,我有智能调整屏幕色温
姚明受伤让08奥运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