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商补

2012-02-16 06:10刘祖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译文

●刘祖国(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 250100)

《周氏冥通记》为南朝梁道士周子良与茅山诸神冥通的记录,是研究六朝道教的基本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周氏冥通记》的语言具有六朝南方口语的特色,亦为研究中古汉语的宝贵资料。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却一直没有现代整理本。《〈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周氏冥通记》之研究”共同研究班(1998.4-2000.2) 的成果之一,是日本著名道教学者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的又一力作。作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校勘精良,注解翔实,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了由陕西师大宗教研究中心刘雄峰博士译的中文本,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笔者拜读数过,发现其中在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兹不揣简陋,略加考辨,敷衍成文以就正于方家。文中引例均据齐鲁书社本,标注卷数及页码,其中属于陶弘景所作的疏记悉用括号标出。

(1)卷一17页:未测亦并有事如六七月而不存录,为当不复备记,止径略如此邪?(译文:不太清楚其间亦有像六、七月所发生之事,却不存录,是当不再需要备忘而如此简略?)

卷一54页:自题《五岳图》《三皇传》及诸经符,并云佩随身,但不知三师的是何者,即谓当作籍师、度师、经师义,为直是师师相承之三世邪?(译文:自己要题写《五岳图》《三皇传》及各种经卷灵符,并应随身佩带,但却不晓得是哪位三师之事,是籍师、度师、经师吗?这正是为了证明师师相承的三世次序。)

卷四187页:易迁,女仙宫。童初,男仙宫。而未知东西列,为南北列耳也。(译文:易迁为女仙之宫,童初为男仙之宫,只知为东西排列,却不知是南北排列。)

卷四221页:寻入今年来,月月所记自疏简,未知是不复悉记,为时近致希邪。(221-222页译文:细想,进入今年后的每个月的记录相当简略,不知是不是不再全都记录,因离世的日子近了,感通的次数也少了。)

按:上述例子中的“为”“为当”多被解释成了“是”,大误。二者是中古汉语中常用的选择疑问词,表示几种情况中选择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还是……”。

“为”,犹言还是,或者。中古文献习见,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三:“此本皆人,何化之微贱乎?为见于爻象?出君意乎?”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岂薪槱之道未弘?为网罗之目尚简?”《后汉书·卓茂传》:“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魏书·温子升传》:“天穆召子升问曰:‘即欲向京师,为随我北渡?’”《魏书·胡国珍传》:“崔光尝对太后前问国珍:‘公万年后为在此安厝,为归长安?’”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三:“为咒所迷惑,为是苦行耶,为自厌患身?”[1]4/269b《晋书·苻坚载记》:“为宜束手就命?为追晋阳之事以匡社稷邪?”《南齐书·萧遥昌传》:“卿为欲朕和亲?为欲不和?”

据刘开骅先生研究,“为”是中古汉语选择问句最主要的关联词。就目前所见,可以确定的最早用例出现于东汉译经。就句法位置来看,作为关联词的“为”可用于选择问句前一选择项,也可用于后一选择项,还可以两个选择项都使用。其中两个或多个选择项都用“为”的最为常见。[2]关于“为”的使用时间,蒋冀骋先生认为,“为”作选择连词,一直用到宋代,如《石林燕语》卷三:“只此三德,为更有德?”《涑水记闻》卷四:“朝庭诘杞所杀蛮数,为即洞中诛之耶?以金帛招致耶?”。到了近代,“还”所以用为选择连词,当是中古选择连词“为”的音变。[3]

“为当”,犹抑或,还是。中古典籍中屡见,南朝梁武帝《答陶弘景书》:“但迁徙之日,为当使人,为当使鬼?”《颜氏家训·书证》:“殷仲堪《常用字训》亦引服虔《俗说》,今复无此书,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近代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三国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卷一:“‘我有小儿,始欲觅婇,未有定处。卿此小女可为婚匹。’邠池言:‘事不宜尔。’‘为当门望不齐?为当居生不等?’”[1]2/836a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九:“臣等所领三万六千诸小王辈,为当都去,将半来耶?”[1]4/248b《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汝当游学,元期三周,何为去今九载?为当命化零落?为当身化黄泉……为当逐乐不归?”《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

(2)卷二121页:故令知位字有在耳,寻当与邓生俱来,别更委曲,不为远别。(译文:我的职位和名字让你知晓了,想着要与邓生一起来,再没有别的事了,因此不会长久分别的。)

按:以“再没有别的事了”对译“别更委曲”,此说未当。“寻当与邓生俱来,别更委曲”意思是说:不久就会与邓生一起来,以后再详细说吧。

“委曲”,指详述。中古文献屡有使用,南朝宋鲍照《代升天行》:“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魏书·中山王英传》:“(诏曰)凯旋迟近,不复委曲。”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卷十二:“比获来示,并诸人所论,并未有以释其所疑,就而为难殆以流迁。今复重申前意而委曲之,想足下有以顿白马之辔知辩制之有耳。”《周书·宇文护传》:“汝与吾别之时,年尚幼小,以前家事,或不委曲。”唐《寒山诗》:“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孝经末后章,委曲陈情毕。”唐刘知几《史通·二体》:“《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委曲”本是“弯曲”“曲折”义,为形容词性的同义复词。(《说文》:“委,随也。”本为“随顺”“顺从”义,又从“随顺”义引申出“弯曲”义。)到了中古,引申义甚众:作为形容词有“细微”“详尽”“殷勤”“婉转”等义;作为动词有“迁就”“曲从”义。当其用于“细微”“详尽”义而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时,即发生语法引申,成为名词,表“事情的原委”“底细”义,从而又引申出“文书”“手札”义(“文书”“手札”一般是用来传达一件事的“原委”“底细”的)。[4]鉴于“委曲”一词在中古文献习用,且意义众多,在解释时一定要将其放在具体语境中细细体味。

(3)卷四209页:二十日,梦见司命君。君见令取青□(此一字章漫,永不可识也。) (译文:这个字用的是章草的书写体,完全不能识别。)

卷四216页:二十九日,梦司命三君,云:“前事遣赤城外卫军十人相助,遂不能都□(此字草漫,不可识也。)亦得可可耳。”(译文:这个字用草体书写,不可辨认。)

按:将“漫”释作“书写”,不确。漫,漫漶;模糊。《道藏》用例如宋白玉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是三·应现无方章第五》:“大叙尝获紫清白真人《分章证误》,司马子微《解注》之本,言言造微,句句明理,实乃修真之指归。切惧斯文之漫灭,辄绣梓以广其传。”元刘大彬《茅山志》卷二十五:“徐先生侍香弟子石致柔,年过八十,即崇简。得西剑州道客任怀一录先生事,颇为疏略,漫灭过半矣。”其他文献用例再如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碑叙官爵,若永乐少府,悉汉代所有。字古隶与今文相错,旧隶漫处,则以今文足之。”宋程覃《〈演繁露续集〉跋》:“先君文简公尝著《演繁露》一书,泉南郡博士刊于泮宫,岁久字漫。”

道经中常有关于文字模糊、涂改,导致不易识别的记载,《周氏冥通记》卷一:“诸记中往往有黵易字,当是受旨时匆匆,后更思忆改之。”《真诰》卷一:“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厶厶) (剪缺此两字,即应是“羊权”字。)自此往来,一月之中,辄六过来耳。云本姓(厶)(又剪除此一字,应是“杨”字。) 赠(此) (此一字本是“权”字,后人黵作此字。)”

(4)卷一5页:于时子良年十二,仍求入山伏节为弟子。……后随往南霍,及反木溜,旦夕承奉,必尽恭勤。(译文:那时周子良十二岁,入山成为了(我)的弟子……此后,随我行于南霍并往返于木溜,时常甜言蜜语,无论做何事均毕恭毕敬,非常认真。)

按:将“承奉”解释为“甜言蜜语”,未安。从译文来看,译者将“承奉”等同于“奉承”,并以今律古,以现在的常用义去臆测其在古文献中的意义,此乃训诂学的一大忌讳。

此“承奉”当训作“承命奉行”,如《后汉书·和帝纪》:“宣布以来,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从好。”《晋书·慕容超载记》:“超亦深达德旨,入则尽欢承奉,出则倾身下士,于是内外称美焉。”历代道教文献中,此义多见,东汉《太平经》卷一百一十《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人以此等念恩深厚,不知以何报之,但心思欲进,而有忠诚之信,所为所作,承奉不敢失小差,恐为众神所白,见过于上。”《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被一》:“中元玉箓简文神仙品曰:诣师威仪,当端恭承奉,勿得侧坐,抵卧肘隐。”又:“中元玉筹简文神仙品曰:奉师威仪,常当朝瞑礼问,动静承奉,温颜如敬君父。”

猜你喜欢
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柳树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