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为藏区提供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的思考

2012-02-16 06:10王喜梅青海省图书馆西宁81000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藏区藏族青海

●王喜梅(青海省图书馆,西宁 810008)

青海藏族地区人杰地灵,历史悠远,拥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大优势,民族文化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底蕴凝重深厚,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实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 青海藏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青海藏族聚居于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是全国藏民族分布的重要地区。

青海藏区以她广袤的地域和多姿的地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大自然护佑和保障了藏族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与发展,他们与自己的生存环境互为生命。正是在这种自然精神与人类情感的交流之中,青海藏族及其先民们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严重束缚这个古老民族发展的同时,却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雪域文化。它支撑着一个民族的信念、信心和追求。佛教传入之前,藏族先民信仰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原始宗教——苯波教,佛教传入后,藏族人以其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接受和容纳了它,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由于历史的原因,藏传佛教寺院集合、保存了充满藏族民族智慧的文化和艺术。同时,藏传佛教文化与民间世俗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互渗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一点最突出地体现在艺术领域。在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寺院建筑、藏戏、“热贡艺术”“塔尔寺三绝”、石刻艺术、寺院法事活动中的舞蹈及面具等。尤其是青藏高原所独有的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枝奇葩。发祥于同仁隆务河畔的“热贡艺术”,是与藏传佛教密切相关的以绘画、雕塑为主包括堆绣、建筑装饰在内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俗称“吾屯艺术”、“热贡艺术”,以其作品艺术精美、技法精湛传播于我国西北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前后历时9年完成并获得“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入选证书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更使这一艺术享誉世界。[2]

青海藏区的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藏文化发展史中,人才辈出。由于历史上寺院教育取代社会世俗教育这一事实,寺院成了思想、知识和技艺的传授、研究与发展之地,因而也是历史上藏族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之地。著名的寺院,都十分注重对天文、医药、艺术等学科门类的研究与探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除研习神学之外,他们更以毕生的精力和出众的才智在藏医药学、哲学、天文学、建筑学、历算和文学艺术等众多的领域留下了不朽的成果,为后人所崇敬。在《青海省志·人物志》中记载的寺院高僧及藏族学者占了不少,他们的许多著作是藏文化的重要经典,如格敦群培的《白史》《江湖游览记》等著作及众多翻译作品都名留史册。在民间,由藏族说唱艺人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长达千万字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是举世公认的中国藏族说唱文学巨著。流传在藏族民间的神话故事、谚语等哲理深邃,启示性强。至于酒曲、情歌(拉伊)、祝词等,更是人人得以说唱。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中积存的用藏文书写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文化史料、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藏医药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反映雪域高原的风光、习俗、地理、风情、旅游、沿革、人物等情况的民族文献资源对研究藏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等有着其它文献资源无法替代的得天独厚的学术价值。[3]

2 为藏区提供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的意义

2.1 民族地方文献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进步,民族文化进步的根本就是弘扬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民族地方文献作为反映特定民族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众活动方式的记录,不仅记录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也记载了民俗、艺术、文教事业等民族特色文化,因而与民族特色文化结成了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满足开放的社会环境,承载读者对民族文献信息服务的更高更多的要求,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乃至振兴民族经济和增进安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受到自然、社会的影响,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出奇异多彩的景象。因其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导致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又形成各民族的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山峦阻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同时,也使其保存了大量原始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留传至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标本”,由此存留的大量的民族语言、历史、风俗、宗教等各方面组成的文化个体是其它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这样说,民族文化中最精美的部分主要是指民族群体中的特色文化,即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独特艺术风格,能够反映该民族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并已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这也是区别各民族文化个体差异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地方文献是有关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记录,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我们还应该看到,民族文化已然包括了民族地方文献,民族地方文献本身就是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不是同等的、并列的,而是依存、从属的关系,但也不容否认两者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都是沉淀历史,记录民族群众的认识和实践,传承于现代与未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广泛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的目的就是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服务。[4]

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既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历史性,同时又存在着自身长期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或民族的特殊性,正是因为其特殊性的存在而使其文化独树一帜而充满个性魅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重视民族地方文献,就是要重视它们对民族特色文化继承、发扬、交流的作用,这正是民族地方文献的生命力所在。

2.2 民族地区发展所赋予的责任

民族地区民族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文献特色鲜明,大量的民族文献典籍中保存着许多能够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原生态资源,包括历史遗存、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这些文献资源较完整地保持着一个民族固有的特色,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全人类。原生态民族文献资源留存得越多,其文化含量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开发价值就越大。

由于青海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其民族文化原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许多在内地早己消失的文化形态和种类,在青海至今还有遗存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博大深厚,使整个藏区置身于民俗的海洋,显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同时由于高阔博大、雄奇险峻的自然条件,粗犷淳厚、质朴纯真的风土民情,又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土壤和艺术根基。它通过世代修增和积淀传承愈益丰富多彩,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点的艺术品种和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可以说,青海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西部文化中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极具感召力、内聚力和亲和力。图书馆要重视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整理民族的珍贵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少数民族的独有文化,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无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

青海藏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亟待加强建设。因此,图书馆应该本着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的原则,抓紧对馆藏文献进行系统、认真、有目的、有计划的挖掘整理。现阶段各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组织力量认真做好社会需求调研,尽量参与各地民族文化区域建设的规划和实地调研,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抢救、发掘、整理一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献。在民族文献典籍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图书馆必须重视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有馆藏文献资源,组织人力编制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二次文献。每一个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所承担的任务,本馆的馆藏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特色化馆藏建设。

发展藏族地区图书馆是推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藏族地区人员素质,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藏族地区图书馆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能否实现藏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藏族地区“人”的整体素质。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不仅是对全体公民进行免费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而且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当作根本宗旨,把提高藏族地区人员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藏族地区广大读者的知识需求作为藏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藏族地区图书馆应坚持在科学发展的模式下完善自身功能,帮助所在地人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提高藏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藏族地区进一步和谐繁荣。科学发展藏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图书馆发展模式,是加强藏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3 延伸服务范围,为藏区提供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服务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把馆内的读者服务工作,从阅览室、出纳台延伸到社区、农村、边远山村等。延伸服务对县级图书馆来说,不是累赘,不是负担,不是额外的工作,而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是一次让社会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而使图书馆得以发展的机会。

藏族牧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市县馆的阵地服务无法满足、也无法实现这种服务需求,这种情况很适合于市县馆向乡镇(馆)、村(社区) 开展流动服务。目前,国家对青海三江源地区给予大力投入,为转变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定居齐聚过渡,也给图书流动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可改变马背上教书、无法借书的状况。

图书馆最为本质和关键的是,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知识性特点,在提高农牧民文化水平,提升农牧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牧民,构建知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由于目前民族地区县以下社会公益文化服务的水平还很低,图书馆对藏区读者提供的各种延伸服务,对于缓解社会公益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填补社会文化服务的空白,丰富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活跃公共文化服务的气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图书馆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包括读者和图书馆员两方面。从读者角度讲,青海藏区生产模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广大农牧民需要借助图书馆掌握某一门专业技能知识,以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为满足农牧民读者群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应当从单一文献提供向文化教育转变,帮助读者获取急需的各种科学放牧种田、科学养殖营销、合理生殖养生,文明健康生活等科普知识,进行农牧业知识培训。在个别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图书馆还应适当开展文化补习活动,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我身心修养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藏区藏族青海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大美青海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