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藏结合,开辟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新路——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2-02-16 06:10温州大学图书馆浙江温州32503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特藏民俗学温州

●万 军(温州大学 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35)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判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1]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二是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多数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特藏部门,承担着特色资源的建设与规划任务,可以说,特色馆藏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特色馆藏建设将专项资金用于特色馆藏的购置,持续强化特色馆藏,普遍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高的效益,在缓解经费投入紧张状况的基础上,图书馆办馆的综合效益也得到相应提高。

1 温州区域文化与温州大学特色馆藏建设概况

温州偏处中国东南一隅,位于浙江最南部,东临东海,北靠台州,西接丽水,南与福建省交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少人多,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市辖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两市(县级)及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为著名沿海城市。温州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为“瓯”地。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始置永宁县。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此后,一直以永嘉为郡、州、府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始改郡名为温州。南宋后期称瑞安府。明清时称温州府。东晋时期,孙绰(314—371),玄言诗的代表作家,356年出任永嘉太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曾在温州(永嘉郡)任太守,至今在温州仍有“墨池坊”“五马坊”等与其有关的地名。南朝的刘宋时期,我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踏遍了浙南的山山水水,一篇《登池上楼》,使温州成为山水诗诗圣之地,现温州有多处地名纪念他。北宋时,温州本地学人王开祖,著《儒志篇》一卷,大增温州先人之文气、文风。南宋时,温州“其货纤糜,其人多贾”成为粮盐驿运要道和海陆内外贸易集散重要市场,南宋初年形成著名的永嘉学派与地方戏南戏,南戏为温州发展增添了戏剧及其创作的文化因子,而永嘉学派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广泛,对温州区域文化影响尤为深刻。此外,许多不同时代的名人如南朝邱迟(464-508)、唐路应(748-811),南宋张九成 (1092-1159)、韩彦直,明何文渊(1385-1457),清李銮宣 (1758-1817)、宗源瀚(1834-1897) 等,[2]都担任过温州地方长官之职,也为温州留下了物质与精神遗产。

温州大学的特色馆藏立足温州区域文化,依托重点学科,确定建设方向,现已完成浙江省10大高校民俗特藏数据库(已开通使用),现有藏书42647册(包括台湾出版物1万多册),馆舍面积1000多平米。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特色馆藏建设据学校的实际财力、人力、馆舍条件等客观因素,结合实际需要,统筹兼顾,适度倾斜。从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方向出发,以教学需要为文献建设的基点,确立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目标与文献的收藏范围,突出地方特色,以促进地方经济和高校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将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在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中,结合温州地方经济和人文特点,加强相应的科学研究文献、经济文献的收集,形成地方特色藏书,展示自己的藏书优势领域,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社会的发展要求,注重文献载体结构优化,建成多载体文献体系,并借助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成具有特色的虚拟馆藏。同时积极参与浙江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牵头承担的“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简称CADAL)项目(即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是“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投资建设,同时得到美国合作方投入的相当于1千万美元的软硬件系统支持,是我国首次利用引进外资方式进行“211工程”建设的项目。作为项目参与单位,可以免费使用该数据库的百万册数字图书。目前,世界上参与该项目的有美国、印度和我国,我国参与该项目的重点院校有北大、清华、浙大等十几所。)CADAL项目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框架,承担其中1万册中文图书资源的录入工作,录入的图书以温州地方特色的文献、古籍为主。这将有助于温州地方文献和古籍书目的保护,也为该校师生提供了研究温州地方文献的平台。

2 图书馆特藏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相辅相成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现在有些国家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虽然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温州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由古老的瓯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和鲜明的商贸文化构成了温州区域民俗文化的三大核心。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始建于2000年,2001年作为校级重点学科予以建设,2002年12月,民俗学学科被批准为硕士点,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民俗学硕士点。2005年4月,民俗学学科再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2007年,民俗学学科被评为温州大学“重中之重”学科,该校民俗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民俗学会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此外,该校的民俗学研究所还在温州楠溪江芙蓉村设立了教学研究基地,研究和保护楠溪江古村落,使该校民俗学科与温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联系形成良好互动。

温州大学图书馆为配合学校民俗学学科建设,于2000年开始采集与民俗学学科有关的各类文献资源,至今已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民俗学学科特色文献资源。对于与民俗学相关的学科文献收藏力求以点带面,突出民俗学科,其收藏范围主要包括全国性的民俗文献和地方性的民俗文献,与其相关的学科做到宽而精,形成具有突出特点的文献结构框架和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体系,并将地方特色放在首要位置。温州地方志、地方经济、地方文化、地方年鉴以及温州文化名人资料都是特色馆藏的搜集重点,这些文献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温州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温州大学图书馆以该校省重点学科民俗学为中心,建设民俗学专题文献特藏数据库,目标是开展全国性的民俗学文献搜集、信息服务以及研究工作,尤以温州地区及周边地区相关的文献搜集为主,为民俗学专业提供全国性资源共享、统一检索的便利服务,重点为该校及周边高校民俗学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充足的资源,使该校民俗学专业发展能够走在全国高校民俗学发展的前列,同时也为温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3 教藏结合,开辟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新路

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建设民俗学专题文献特藏数据库,形成具有突出特点的文献结构框架和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体系,与民俗学科建设开积极展的互动。特色馆藏建设也只有深入学科建设的实地,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科发展的文献需求方向。

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室内摆放了一些花木,使得整体环境更加温馨,在馆藏布置上将民俗学经典《荆楚岁时记》全文刻印在馆舍墙上,同时请温州大学城所在的茶山镇农民画家王学钊绘制温州民俗特色字画装饰馆舍,突显民俗文化的氛围。为了方便师生阅读和科研,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国内外民俗学的研究动态,特藏室增设了相关期刊近百种。专门开设了三个研究包厢,并配备了电脑、书架等设备,使师生能够享受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其次,在温州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中,特藏馆准备场地和教学设备,自2009年起,积极邀请该校的民俗学科和历史学科硕士点的老师将硕士专业课堂搬到特藏馆中,将老师的授课进行录音,作为音频资料保存。同时充分利用硕士专业授课时机,对参加学习的师生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师生对于特色馆藏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并充分讨论,对其中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纳,从而使得特藏建设更加符合师生的教科研需求,实现了学科建设和馆藏建设教藏的一个良性的互动,达到双赢的效果。

另外,特藏馆配备的馆员都曾经是具有丰富人文学科教学经历的老师,在做好馆藏文献的建设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与之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在交流中馆员的民俗学知识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得到了学科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由于该特色馆藏建设依托于民俗学科,负责特色馆藏的馆员也积极参与温州区域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此拓展区域文化视野,接触一手的文化资料,并进行专业的搜集整理,例如将国内主要社会科学期刊中有关民俗学论文打印汇编成册,形成自建文献(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纸质文献和电子文件)。从而成为特色馆藏形成的一个非常有益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特藏民俗学温州
图书馆特藏建设研究*
——基于读者接受维度的理论探索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难忘九二温州行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