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

2012-03-01 05:59高岸起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2期

高岸起

[摘要]研究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微观机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极为重要。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发挥实践的主体性的核心。人的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随着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深入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深化。

[关键词]人的素质;实践的主体性;辩证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2-0007-03

研究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微观机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极为重要。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发挥实践的主体性的核心。人的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和理解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有价值的。

人的素质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深刻、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它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但又不等于知识和实践。它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努力等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产物。它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在心理学上,人的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在哲学上,人的素质是指人的本来的性质、平日的素养。在本文中,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人的素质这一概念。实践的主体性是指任何实践活动都打上实践主体的烙印。

一、深入研究人的素质

人们注意到,不可能有一种自在的实践状态,实践状态实际上始终是“对某人而言”的实践状态。这样看来,实践状态就不可避免地“被主体化”了。对人来说,和人无关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与人有关的,才有意义。实践的主体性与人相关,才有意义。实践的主体性和人不相关,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只对人有意义,而不对动物有意义;世界只和人相关,而与动物不相关。因为动物不会面对世界,所以动物是“无世界”的。因为人会面对世界,所以人是有世界的。人必须先明白实践的主体性在自己划分的领域如何行动,了解实践的主体性的行动轨迹,才不至于投宿投错,才能使实践的主体性牢守于自己的家园,安居于自己的家园。当世界成其为世界,而事物成其为事物时,全面发展的人便诞生了。因此,人是在实践的主体性中实现自己,发现自己,因而人也就彻头彻尾由实践的主体性规定着。是人,就叫做:实践者。我们自己所是与我们自己所不是,都是由实践的主体性规定着。

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永恒范畴,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同时,又对社会发生影响和作用。提高人的素质,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对于进一步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在讲科学问题时,‘我这个渺小的字眼在他的解释中应当没有地位。但是,当他是在讲科学的目的和目标时,他就应当允许讲到他自己。因为一个人所经验到的没有比他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更直接的了。”[1]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

在当代,由于实践的科技化程度空前提高,实践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两重性也空前突出,因而如何正确地加强和发挥实践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以便进一步提升实践的正面效应,抑制和防止实践的负面效应,成了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研究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而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陈旧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因此,提高人的素质对于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至关重要。

在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物的因素是必备的条件,人的因素是决定的因素。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只有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正确地加强和发挥实践的主体性,才能使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才能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才能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目标是要把生产置于高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并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从而在各个方面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的研究。

这样说来,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发挥实践的主体性的核心。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2]人的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实践的主体性。因此,爱因斯坦说:“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3]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扬弃与完善的历史过程。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使科学进步,才能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谓的科学的唯一目的是提出‘是什么的问题。至于决定‘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却是一个同它完全无关的独立问题,而且不能通过方法论的途径来解决。只有在逻辑联系方面,科学才能为道德问题提供一定的规范,也只有在怎样实现道德所企求的目标这个问题上,科学才能提出一些方法;至于怎样决定这些道德目标的本身,就完全超出科学的范围了。”[4],因此,不提高人的素质,就无法使科学进步,也无法正确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

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财富的积聚;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前一个进步着眼点在于物;后一个进步着眼点在于人。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目标之一。当代发展问题专家弗朗索瓦·佩鲁在其论著《新发展观》中说:“必须牢牢记住,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形式的主要动力之一。这种个人的发展和自由能够在每个人所赞成的和在其各种活动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价值范围内充分实现他们的潜力。”[4]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对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非常重要。弗朗索瓦·佩鲁说:“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尽管有最为机灵巧妙的智力技艺。”[5]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只重视物而不重视人,是片面的。爱因斯坦也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却同人类其他一切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所以,科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人那里,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6]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充分合理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

二、积极提高人的素质

只要人生存,人就以某种方式发挥实践的主体性,就使实践的主体性运转起来。只要人们生存着,人们就总是已经置身于实践的主体性之中了。人们不是先生存着,然后从外部把实践的主体性带到面前来。在生存中,人们使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其明确的任务,实践的主体性才运转起来。只要人生存着,人就以某种方式进行追问,就要追问实践的主体性,就要对实践的主体性进行哲思。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的实践的主体性,实践的主体性要为人。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的一种发生,发生的实践的主体性应为人本身。实践的主体性经常潜伏着种种可能性。应为人追问这种种可能性。致思做事本身与致思所做的事,同样重要。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曾专注于所做的事情,后来才发现“我手上有血”。做事本身与所做的事情,同样重要。做事者致思做事本身的责任与致思所做的事情的责任,同样重要。

现实与实践的主体性具有一致性。有什么样的实践的主体性,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现实具有建构性。在一定条件下,有什么样的实践的主体性,就会建构什么样的现实。现实具有过程性。在一定条件下,主体通过实践的主体性,建构什么样的现实,需要一个过程。现实不是事先给与的,却离不开事先谋划。现实不是潜在、预期,却离不开潜在、预期地谋划。现实是在实践的主体性中展现出来的。

人的素质的提高,对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人的素质的落后,制约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要加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提高这个国家的人的素质。英格尔斯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的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7]英格尔斯又说:“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8]

社会铸造人的实践的主体性,人的实践的主体性也铸造社会。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折射出人的素质在各个方面的进步程度。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折射出这个国家的人的素质在各个方面的进步程度。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拥有丰富的实践的主体性,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英格尔斯说:“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9]英格尔斯又说:“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10]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其人民真正具备了人的现代化素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素质的滞后,将制约着实践的主体性的发挥。英格尔斯说:“我们之所以在研究国家现代化时,把人的现代化考虑进去,正是因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11]

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的进步。实践的主体性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包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包括道德观念水平的提高。忽视人的素质,实践的主体性不能获得充分而正确地发挥。

三、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

由上可见,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实践的主体性一刻也不能离开人的素质。实践的主体性由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所决定。先天素质主要指人的遗传素质。实践的主体性主要是取决于后天素质,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实践的主体性就不能发展。第二,实践的主体性发展和人的素质有关。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后天的锻炼和实践。人的素质高,实践的主体性就强;反之,就弱。第三,实践的主体性受人的素质的影响。人的素质对于实践的主体性有着巨大影响。人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能够进一步激发实践的主体性,为实践的主体性创造有利条件。实践的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必须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面向实践的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因此,只有重视人的素质,才能使实践的主体性全面进步。对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深入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参考文献:

[1][4][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99,526,298.

[2][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5][6]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5,165.

[8][9][10][11][12]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4,5-6,7,7-8.

责任编辑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