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李产销现状及对策

2012-03-03 07:34郭美容谭登攀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7期
关键词:江安大白李子

□郭美容 谭登攀

一、江安李历史沿革

四川省江安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的丘陵低山地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十分丰富的李品种资源,李栽培历史悠久。江安李原产江安县的赶场山(今桐梓镇一带),远在百余年前即盛产,俗有“江安李子赛砂糖”,名著全川。早在清嘉庆17年(1812),《江安县志》一卷——《物产专志》中果类部分就有:“李,各县俱有,江安尤佳”的记载。在著名果树专家俞德浚的《中国果树分类学》专著上,江安李被列为六大优良李品种之一。

江安李分为大白李、小白李、香灰李、珠沙李、牛心李、鸡血李和桐子李等10多个品种,尤以大白李最佳。江安李早年曾作皇室贡品,蜚声天府,有3 000多年历史,具有3个显著特点:尾眼内凹,核肉分离,清香脆嫩。

20世纪30年代,江安人就广为栽培李树,原产桐梓镇赶场山一带的大白李,以其果大皮薄、肉厚核小、脆嫩化渣而深受广大果农和消费者青睐,享誉省内外。新中国成立后之初江安李有所发展,但到了“大跃进”时代又几乎被砍光。70年代,江安李生产开始恢复,到了80年代,全县已发展到10万株左右。江安李不仅在江安广泛栽培,还曾先后引种到雅安、乐山、重庆等地,现已作为果树主栽品种遍布四川全省各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早已将江安大白李引入“品种资源圃”,列入《中国果树志·李卷》。1990年,江安大白李荣获四川省优质水果殊荣;1994年,江安李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优良地方品种。

二、江安李产销现状

江安李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树势强健,结果期早,丰产稳产。果实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平均单果重25~35 g,肉质细嫩,味香甜浓郁,品质上乘。成熟的江安大白李离核,摘下果用手轻摇,可闻果核撞击果肉之声,轻剥即开,核上附着短针刺状果肉,部分果实核腔内有黄白色胶状分泌物,果农称之李子结的“冰糖”,是其独有特征。

江安县多年来就以盛产历史悠久的江安大白李而远近闻名。近年来,江安县坚持把水果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和发展名特优果树新品种。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稀”品种和“江安大白李”的同时,还引进了布朗(李)系列的“黑宝石”、“拉罗达”、“玫瑰皇后”、“殷红李”以及“蜜丝李”等优良李品种,在全县推广栽培。2001年以后,江安县利用项目资金的支持,开始在桐梓镇姜庙(赶场山)、石步、长江和踏水桥等村新建优质李生产基地,现已进入丰产期,产量大幅增加(见表1)。目前全县已建成集中成片规模化的优质李种植基地上万亩,仅桐梓镇种李子年收入达数万元的果农就有上百户。

表1 2003—2011年江安李生产情况

前些年由于气候原因,李子花期多阴雨,导致李花授粉受精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果农粗放管理,技术不到位,李树挂果较少或挂不住果,少数果农因此砍掉了一些李树。直到2007年,当地通过土地整理、品种改良,特别是农业部门加强了技术指导和服务,“赶场山大白李”才逐渐恢复了往日风采。2007年以来,赶场山江安大白李连年丰收,每667 m2最高产量达到2 500 kg,产值在2.5万元以上,昔日“皇家贡品”终于成为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随着种植效益日益突显,江安县李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每到江安李成熟的季节,赶场山李子售价是其他地方李子的2~3倍,重庆、云南、贵州和成都等地的客商订购电话仍络绎不绝,但因产量有限,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保护江安李这一传统资源,确保江安李的品质和特色,做大做强江安李这一品牌,江安县立足产业优势,各部门紧密配合,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加强了李子基地建设和保护力度,指导农民成立了李子专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积极申报商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如今,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江安李生产进入了新阶段。在各部门指导支持下,合作社组织社员实行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整形修剪、统一果品包装和销售,并建立了大白李标准化生产基地。赶场山的江安原生态李子专业合作社已注册了“赶场山”商标,同时申报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也已通过农业部公示;另外,江安大白李地理标志也已申报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江安大白李”的品质和声誉,成为江安县水果产业的一张标志性名片,对提升江安县水果产业形象,促进江安水果产业再上一个台阶,促进区域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果农传统思想严重,诚信生产经营意识淡薄。由于留守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多数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传统保守,商品生产意识差,加之近年来江安李价格畅销,农户只求产量、不管质量,只顾当前、不计长远,“等、靠、要”思想严重,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反响差异较大,使江安李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同时,果农诚信生产经营意识淡薄,对外来收购江安李的客商随意抬价,无形中对外来客商参与江安李贩销设置了障碍,阻碍了江安李外销市场的拓展。

二是集中成片果园少,效益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果农种植的果园较分散,管理不到位,产量低、品质相对较差,生产效益低下。不过,近年来,随着江安李品牌效益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相继投资江安李的种植和产业化开发。

三是极端气候影响频繁,产量不稳定。前些年,由于气候原因,江安李花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果农避雨措施不到位,致使江安李结实率低,产量低,挫伤了农民种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科教兴农措施不到位,政府和农民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果园管理粗放,配套技术措施难以实施,果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江安李产业的发展。

四是果农质量安全意识堪忧。在果品质量安全上,尽管江安县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多形式的宣传与培训,但是由于周边市场农药和肥料管理力度不一,加之部分果农急功近利、贪图小便宜,农业执法部门执法困难,市场上仍存在偷售禁用、高毒、剧毒农药的现象。部分果农在生产上一旦发现病虫害,往往想到的仍是传统的、廉价的、见效快的而已被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为江安李果品质量安全带来隐忧。

五是销售渠道窄。水果行业组织不健全,缺乏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果农基本上就是在家等客上门,很少有果农走出家门,主动走向市场。市场信息来源少,销售渠道不畅通,在根本上影响了江安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在建设优质李基地的同时,要以发展江安李为主,加快结构调整力度;不仅要加大当地传统品种的选优力度,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李新品种,选优复壮现有品种;根据市场需要,优化品种结构,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把江安李生产推上新台阶,让农民通过发展江安李产业致富得实惠。

二是强化领导与服务,解决商家和果农的后顾之忧。发展江安李产业离不开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强有力的引导与管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建立健全机制,打造宽松而有序的生产经营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江安李产业,同时,对来江安投资开发江安李的客商和果品经营者,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在资金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向产业倾斜,以解决开发管理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各涉农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深入到基地进行技术咨询、指导,为果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促进江安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大力推广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保证果品质量安全。结合各地种植江安李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培训和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水果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在普及种植技术上,重点乡镇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利用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带动农民技术员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产销信息服务,直接参与江安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大力推广无公害李生产技术,大力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植物源农药,提高江安李品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是抓好水果流通工作。近几年市场上江安李供不应求,许多果农在李子销售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但随着新发展李子基地的大面积投产,产量的快速增加,未来几年销售压力必将急剧上升。为避免因销售不畅给果农带来损失,政府部门要未雨绸缪,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现有的水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果品协会等营销体系有效支持,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为商家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你来了,你发财,我受益”的双赢目标;要加快现有水果市场的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专业信息网平台,将产销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果农,引导果农走出家门,走向市场,主动掌握市场。

猜你喜欢
江安大白李子
大白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李子有多少
虎头虎脑的“大白”
奔跑吧!李子柒
人与塔克拉玛干的一群狼
人与塔克拉玛干的一群狼
大白诞生记
江安农商银行:金融助力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