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硒肥引发的溢出”效应——访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培诚

2012-03-06 08:14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2年14期
关键词:每公斤有机营养

□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硒谷科技正努力在农产品的功能化、营养化及农业工业化上做文章,通过硒肥的推广和应用,在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富硒食品的同时,跟农业结合,实现了产业化,真正做到了科研受益、农民受益、消费者受益。

一提到硒,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很多场合我们都深知硒是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陌生的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补硒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近日,当记者走进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培诚的办公地——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内的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硒谷科技”)时,但见富硒大米、富硒螃蟹、富硒碧螺春茶、富硒葡萄……各式各样的富硒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场由硒肥引发的 “溢出”效应似乎正在进行,它们不仅成为了苏州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也把硒研究领域带入了有机硒时代。

A与硒结缘,源自一次偶遇>>>

作为中科大高新技术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化窗口,中科大苏州科技园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让世人对这所高校的产学研实力更加刮目相看。值得一提的是,硒谷科技是科技产业园中最具典型性的企业之一。

据了解,硒谷科技董事长顾培诚和科研总裁尹雪斌是在一次项目合作洽谈会上偶遇的。作为苏州市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主管,尹雪斌向顾培诚认真介绍了富硒技术的研究成果、市场前景。双方通过反复交流和沟通后,随即一拍即合,决定共同促成富硒项目的成果转化,力争建成世界知名的含硒功能物质研究中心,并成为全球有机硒添加剂的主要制造商和个性化硒技术服务商。

相关资料显示,从2008年5月成立至今,硒谷科技作为一家新兴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一直受到各方关注,形成了政府、研发、产业、金融、学术多股力量合力推动的可喜局面。据了解,目前,硒谷科技已经提交40余项专利,研发出了纳米硒植物营养剂、有机硒食用菌菌基、有机硒动物饲料添加剂以及天然有机硒蛋白四大产品,并面向地方需求,以领先的纳米硒技术服务于现代农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实现科技引导型新农村建设。

“农民增收,人民增寿。”谈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农业科技创新,顾培诚更愿意用这八个字来概括硒谷科技在创新上所制定的目标和远景。“什么是农业科技创新?即意味着农产品产量增加、安全性有保证、营养价值提高,我们不仅要保障农业科技,更需要满足大众的营养健康的需求。”他介绍说,三个“2/3”是中国硒产业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我对这个行业前景看好的最大原因:一是硒作为人体必需元素,我国2/3人口硒摄入量低于最低推荐值;二是我国硒资源储量占全球2/3,急需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三是芬兰27年实践证明适量硒摄入可降低2/3慢性疾病发病率。

“如果硒元素对人体健康没有这么多突出的价值,我们不会选择,我们首先是选择硒的本身价值。”顾培诚说,就单个人群而言,中国的摄入量现在是40微克/天,美国、日本超过了120微克/天,这80微克差距恰好体现了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即意味着20年后,中国会达到国外的水平。这样推算,中国硒市场的前景将大为广阔。

B推广硒肥,用事实说话>>>

顾培诚告诉记者,富硒技术应用于农副产品,不仅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有机硒产品,还能大大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而这一切,都和公司研发生产的硒肥息息相关。

“硒肥在不同区域的合理推广,一要看土壤背景,二要注重使用方式,我们更注重用事实说话。”顾培诚举例介绍说,2010年,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使用硒肥后十分高兴,村里当年种下的富硒大米年底一上市就广受欢迎,虽然普通包装也要每公斤20元,精包装则要达到每公斤30元,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尝鲜,连上海的超市也慕名找上门来,要求东林村直供。对此,苏齐芳逢人便夸:“我们东林村的‘富硒大米’种出了480万元的效益。 ”

据介绍,东林村在太仓金仓湖边上,因金仓湖生态公园开发,农民搬进了新型社区,老村庄经过改造整理,整出了1200亩良田。但这些良田怎么种?种什么?成了村干部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方式肯定不行,只有把全村农田集中起来,统一种植,才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增产增收。就在这紧要关头,太仓农业部门的同志领着硒谷科技的技术人员找上门来,建议村里尝试种植富硒大米,此举正好与村里商量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农业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硒谷科技提供了纳米硒植物营养剂 (微量元素肥、肥料添加剂)技术,利用纳米科技和靶向引导技术,改良土壤有效硒含量,通过水稻根部吸收后,转化为有机硒,通过根-茎-叶-籽粒的路径,传递给大米,属国际上新兴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产出的富硒大米,符合大众对农产品功能化、营养化的新需求。东林村的富硒大米收获后,两次送样品去上海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确认有机硒含有量完全达标,可以放心地提供给消费者。

“使用硒谷科技富硒技术的富硒大米硒含量可达150微克每公斤(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日硒摄入量为50-250微克),是普通大米的5倍,有机硒含量85%以上,确认有机硒含有量完全达标,可以放心地提供给消费者。”顾培诚说。

从经济效益看,顾培诚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富硒大米需支出纳米硒营养剂900元,机耕机收费140元,人工费200元,肥药费160元,总支出为1400元;收入方面,一亩水稻可产富硒大米290公斤左右,普通包装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精包装每公斤30元,就是按每公斤20元算,亩均产出有5800元,扣除1400元成本,亩均净收成超过4000元。那么,1200亩水稻加起来,净效益就达到了480万元。

C以 “硒”为贵,健康由我们来承担>>>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2/3的国土为国际公认的缺硒区,涉及22个省 (市、区),其中苏、浙、皖等地区为严重缺硒区,全国约7亿人硒摄入量长期严重不足。有营养专家呼吁:“要像抓补碘一样抓好全民补硒工作。”

“农业要提高附加值,从产量上应该很难了,一定要提高它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顾培诚说,以“硒”为贵,健康由我们来承担。富硒农业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创意农业,是当前和今后现代农业向高端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从富硒茶叶到富硒螃蟹,再到如今的富硒大米,硒谷科技立志成为全球硒科技领跑者,依托硒技术研发平台,契合农产品、食品富硒功能化发展趋势,率先推出高安全性的有机硒技术,推动硒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提供科学补硒的途径,协助实现预防疾病、保健身体的作用;对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来说,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差异化竞争力;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以科技提升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链。 ”他说。

顾培诚坦言,公司目前推广硒肥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方面:一是硒肥的价值和功效体现有个过程,而消费者恰恰希望立竿见影;二是假冒伪劣、炒概念的产品太多,若身边到处出现富硒,真的也易变成假的。他表示,从农业科技来讲,硒谷科技正努力在农产品的功能化、营养化及农业工业化上做文章,通过硒肥的推广和应用,在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富硒食品的同时,跟农业结合,实现了产业化,真正做到了科研受益、农民受益、消费者受益。

“产学研结合得是否成功,最终的评判标准就是成果转化。”顾培诚强调,拒绝诱惑、不舍不得,硒谷科技为客户提供的是整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只需做好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而真正的产后销售应该毫无保留地交给服务对象。 “与国内外市场上许许多多的概念补硒不同,硒谷科技更愿意用时间来证明,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顾培诚如是说。

猜你喜欢
每公斤有机营养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生命是宝贵的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羊肉价格或将在四季度反弹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