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

2012-03-20 00:31沈鸿晶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陶艺民族艺术

沈鸿晶

(文山学院 美术系,云南 文山 663000)

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

沈鸿晶

(文山学院 美术系,云南 文山 663000)

民族陶艺课程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具有优势和自身特点。为了更好地培养陶艺设计专业人才,将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更好地应用于陶艺设计中,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文章试以地域性民族文化在民族陶艺课程教学与应用中的作用和地位,对陶艺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关于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期许在教学中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民族文化;民族陶艺;课程教学

民族陶艺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使陶艺学习趋于专业化、具体化,同时是陶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陶艺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陶艺作品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设计中民族艺术得到了重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内在的张力、实验性、具象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承载的当代民族文化精神,表现着现代人对空间更高的审美和精神追求。[1](P3)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工艺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与先进技术支持,在开发上一味模仿和粗加工,忽视了本土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致使其内涵、功能与艺术性等方面脱节,往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民族陶艺课程的开设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提高民族工艺品设计人才的素质,增强民族工艺品的研发力度,这也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日本现代设计大师原研哉多次提到要挖掘古代文化,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本土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注入现代人的需求,使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遵循基本工艺技术的同时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样传统、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民族传统工艺品才能很好地完成其自身转型。”[2](P5)

为此,笔者认为,民族陶艺及其课程应以重视地域性民族文化为根本,在表现手段上融合民族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陶艺教学和应用应以本土文化及其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为中心,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合于陶艺设计之中,即以地区性少数民族元素为灵魂,以地理标志性产品为载体,在陶艺中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另外,在材料和工艺技术上与市场接轨,鼓励学生认识和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使陶艺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此外,要构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模式。

笔者结合文山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山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民族陶艺课程在地域性优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基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居住着壮、苗、彝、瑶、回、傣等11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始终保持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如壮锦图纹、几何印纹样、苗族腊染、彝族图案、瑶族图示等。这些可以为我们的陶艺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近年来,许多高校加强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特别在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上大做文章,而且有的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因此丰富的文山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二、民族陶艺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

民族陶艺课程主要讲授当代国际陶艺的风格与发展趋势、陶艺创作的语言与制作方法、文脉(隐喻)与视觉符号、民族陶艺的审美与创作、泥型训练、造型训练、创作训练、色釉与烧制等内容。

民族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其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扎实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与陶艺制作的结合。为加强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理论中补充和更新民族文化内容

民族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时代在进步,同样民族文化理论也在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就像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吐故纳新。在理论教学中,认识民族文化,重点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心理特点,特别是介绍那些最新的民族艺术形态,使学生能从民族图案、色彩、服饰和工艺等方面对陶艺的创作有所启示,为陶艺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介绍优秀的民族陶艺作品,并对陶艺作品进行赏析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可陶冶其艺术情操。

调整前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对比如下:

调整前的理论教学内容:(1)国际陶艺风格与发展趋势;(2)陶艺创作的语言与制作方法;(3)民族陶艺审美与创作。

调整后的理论教学内容:(1)国内外民族陶艺风格、种类及发展趋势;(2)陶艺创作的语言与制作方法;当地民族的传统陶艺制作;(3)当地少数民族艺术特征(民族图案、色彩、服饰和工艺造型);民族陶艺审美与欣赏;现代设计方法学。

(二)在实践中实现民族艺术理论具体化

既然是基于本土化的民族陶艺课程,在实践中应突出本土民族特色,将民族艺术更为具体化地展现于教学中。首先教师鼓励学生下乡走访和调研,考察本地市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加上文字、图片资料收集及市场调研这一重要环节;其次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加工整理,提炼出民族艺术语言的精髓,在陶艺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学原理,设计出陶艺草图,完成设计方案向实物的转化过程。

调整前后的实践教学内容对比如下:

调整前的实践教学内容:(1)陶艺制作工艺环节(泥型训练、造型训练、创作训练、色釉与烧制);(2)陶艺图纸设计、陶艺作品制作、作品深度完善。

调整后的实践教学内容:(1)陶艺制作工艺环节(泥型训练、造型训练、创作训练、色釉控制与烧制的把握);(2)调研当地少数民族村寨,收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3)当地陶艺市场调研;(4)陶艺图纸设计、陶艺作品制作、作品深度完善。

(三)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方法

民族陶艺属专业技能课,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积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室、画室、雕塑工作室、本土地域特色风景人文资源、网络资源等条件,以集体讲解、个别辅导、讨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此,教学方法应做相应调整。

1.从教师讲授到师生交流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训练。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要达到学生自觉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求自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正确引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将构想物化于创作中,从而产生优秀的陶艺作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的转换

陶艺课程学习仅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是不完整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市场,及时了解市场的新动态和新信息,加深学生对陶艺市场的理解,为陶艺设计开发打下基础。此外,课外调研也必不可少。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民族村寨,民族工艺直观的形式才能完全展现,学生也可以亲身体验民族艺术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完成资料的收集,在创作过程中对感性材料进行提炼、加工,调动学生自觉创作的情绪,完成陶艺创作方案的教学目的。

三、民族陶艺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我们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以后,这一举动必将推动着人才培养质量向着良性和深入演化发展。

(一)培养实用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根本

通过教师对陶艺技艺的讲授,学生可掌握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但仅完成这些是不够的。现代高校着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由于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我们对学生设计思维的激发存在着许多弊端,大多时候停留于技能的承袭阶段,或是一味地重复和模仿已经掌握的技巧,不能进行创新和创造。[3](P32)陶艺课程需注重现代设计方法学的教授,使学生能将现代设计手法及创意融于陶艺创作之中。所以教师传授现代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法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完全解放,这也应该充分体现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工艺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物质文明逐渐代替传统手工文明,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化产品对传统的手工艺品冲击是巨大的。很多民族民间工艺呈现出衰落、颓废的趋势,甚至失传的状况,如何保护民族工艺文化,让其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带头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本土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手工艺的操作技巧、使用材料及工艺流程,并能够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方式,采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式将设计效果图呈现并制作出来,能使民族陶艺制作的完整流程得以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本地陶艺方面的传承人做亲身示范,让学生真实体验传统手工的魅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三)培养学生对民族陶艺市场的认知能力

在传统课程里,市场营销、市场认知的学习几乎是缺失的。陶艺作为工艺产品之一,不应单纯地做概念创作,应与市场直接挂钩。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市场调研,对陶艺行业现状、未来发展及市场走向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陶艺产品进行设计定位。为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学生有机会与当地企业合作,可直观地了解企业对市场的分析方法和运作流程,从而加强学生对本地陶艺市场的认知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陶工艺品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陶工艺品开发与研制关键的环节其一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精神、民俗习惯、艺术特点与陶艺设计制作相结合;其二是结合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研发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集功能、现代美学为一体的陶工艺品。[4](P367)因此,教学重点从以上两方面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理论,投身民族艺术实践和创作,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地域性民族艺术滋养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民族陶艺课程也具有本土化特征。对民族陶艺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分析与探讨,期许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并对民族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民族陶艺教学模式起到借鉴作用,且对陶艺研发、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参与文献:

[1] 刘宏伟,李程.陶瓷产品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 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99-102.

[3]韦剑华.本土化视野下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 艺术百家,2010,(S1):379-381.

[4]朱国荣,李菊生,李青.艺术陶瓷创作与技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王光斌)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Ceramics Teaching Based on Local Culture

SHEN Hong-jing
(Art Department,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Potte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professionals in ceramic design, the regional ele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better used in ceramic design for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ceramics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target in terms of regional culture role in pottery teaching and advances sugges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pottery; teaching

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2)02-0084-03

2011 - 12 - 12

项目课题:文山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文山州民族陶艺开发应用研究”(10WSY05)。

沈鸿晶(1975 -),男,云南江川人,文山学院美术系助教,主要从事雕塑及民族陶艺研究。

猜你喜欢
陶艺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