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阅读问题探析
——以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为例

2012-03-20 00:31吴建波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山智力课外阅读

吴建波

(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云南 文山 663000)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致力于“书香校园”的打造,专注于课程教学的改革,希望以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开展了“五步自主学习教学法”改革,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努力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这项改革的支撑活动之一,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用30分钟阅读课外读物,目的是通过阅读提升修养、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一、课外阅读的认识误区及存在问题

笔者曾对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三个年级不同班级的168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从问卷中发现了人们在课外阅读上的认识误区及存在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误区

误区之一,有人认为每天30分钟的读书活动是浪费时间,让学生分了心,又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不如让学生做练习划算。

对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除了语文教师百分之百的督促学生读课外书外,其他学科均有占用读课外书的时间做练习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都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1](P84)

误区之二,有人认为读书要读“有用”的、对学习有帮助的书,不读无用的书。

其实,读书不只为“有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于丹老师说:“ 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误区之三,有人认为只要是课外书,不用管书的内容好坏。

从问卷中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教师根本不检查学生看的是什么书,学生看书的随意性很大。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沦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中学生分辨能力不强,不良书刊极易把他们引入歧途。

(二)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示范作用缺失

学生每周在学校里接受语文、数学、英语等十余个学科教师的教育,但真正督促和指导学生读课外书的不多,从许多教师占用学生晚自习读书活动时间,就可看出教师的示范作用缺失。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也是学生阅读的分享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具有感染性,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经验,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爱上阅读。

2.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喜欢读课外书的不足三分之一

在回答“你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时,看电视的40人,占23.81%;读课外书的52人,占30.95%;玩电脑、游戏的37人,占22.20%;做其他的39人,占23.21%。综合来看,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被电视、电脑、游戏或其他事占据。看电视、电脑、游戏等,都是被动接收,大脑无需主动去反应任何问题,身体也呈现一种放松状态,这对大脑和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是非常不利的。

3.多数学生读书带有功利性

40.48%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的目的就是自己喜欢,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但约60%的学生读课外书的功利性很强。易中天先生告诫我们,如果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读书,一旦看完整本书后发现其不能给你带来钱财、功名,会认为读书无用;如此实用至上的想法,不能让读者收获读书乐趣。他把读书比作自由恋爱:“真正的恋爱是无目的的,这是真爱。”

4.纯文字阅读不受亲睐

当问及“你最喜欢读什么样式的书”时,有120人答“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喜欢读“全是文字的”只占到了19.64%;更有甚者,作为初中生,仍有8.93%喜欢读“画图为主,只有很少的文字的或全是图画的”。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人的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平时学习中使用的符号一致,孩子越早开始阅读,就能越早熟练使用这些符号,等到上学的时候,就会显得聪明。[2](P78)《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绘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3](P51)读者读到这里,每个人心中想象的林黛玉的美都会不同,而这种美一旦以影视、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其美也就不存在了。

5.学生的阅读缺乏家庭的影响

在168名学生的家长中,平时“非常喜欢,坚持每天看书读报”的只有39人,占23.21%;“偶尔读过”的有121人,占72.02%;“从来不看”的有7人,约占4%。家长要带头和支持孩子课外阅读。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越早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起好表率,自己带头看书,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6.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阅读

有108名学生在回答“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时,指出“功课太多”是最大障碍,占到了被问学生的64.29%。但这也表明学生未养成见缝插针的阅读习惯。

二、产生课外阅读认识误区及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文山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壮族和苗族自治州,主要居住着壮族、苗族、彝族等十种少数民族。壮族是文山主要的少数民族,但是它分支较多,没有统一通行的文字;[4]苗族也是文山主要的少数民族,过去只有语言,没有文字。[5]由于受文字的限制,大多数少数民族过去没有自己的书籍,更谈不上阅读了。再者,过去少数民族文字只是上层统治者的专利,普通百姓也没有权利使用,这也导致文字的传播受限,百姓也就没有阅读的可能了。

受此原因影响,普通人的阅读意识不强,也没有阅读的习惯。

(二)经济原因

文山97%是山区和半山区,受地形影响,交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支柱型企业,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经济不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就不高;文化需求不高,自然就没有阅读的兴趣;没有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一)对阅读的再认识

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心理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继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但阅读又不光是心智行为,它还包括引起情感的反应,改善阅读者的态度和意志,对发展身心活力、调节情感起着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意义,一是文本的意义,一是读者的意义。其中文本的意义是固化在文字系统中的,因而是唯一的,即一元;而读者的意义基本上因人而异,因受到的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异,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的多少而异,因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而异,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异,这就表现出网状多元。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和感受,这是阅读的特性决定的。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谈到,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多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6](P4)“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6](P4)而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小学6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3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据调查,我国每年人均读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民族是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数量为64本,远超其他民族。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世界顶级大师,且拥有亿万家产的富贾巨商也居世界各民族之前列。犹太人之所以木秀于世界民族之林,酷爱读书无疑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三)课外阅读的作用

1.阅读的教化作用

第一,阅读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手段。“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脑功能轻微失调 (多动症)等等的学生,而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指的是在品德和学业两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经过30多年的教育工作认识到,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1](P18)“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1](P20)“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1](P21)“后进生”不存在智力问题,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经过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后进生都会有进步。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具有范型作用,是模仿的榜样,对学生有指导和启发的功用。

第二,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他们或兴趣匮乏、意志薄弱;或缺乏自信,容易逃避;或认识偏差,方法不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1](P21)“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P21)

第三,阅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阅读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各种心理能力。教育专家尹建莉的女儿圆圆,曾两次跳级,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尹建莉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指出,她的女儿不是智力超常的人,但因为从小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给圆圆带来了智力和学习上的飞跃,带来生命的早慧和成长的轻松。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P10)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1](P202)“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1](P203)而“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1](P203)

2.阅读对提升修养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温家宝总理就是个热爱阅读的人,他对中国古代经典很有研究,曾经在公开场所一百多次引经据典。仅是2012年3月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引用黄石公的《素书》、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张养浩的《庙堂忠告》、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林朝崧的《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句子。这些句子对阐述观点、表明态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广泛好评,大国形象得到极好体现。而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历任美国总统访问中国,都喜欢借用中国经典语句来拉近与中国的关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前总统卡特,他虽然推动实现了中美建交,却没有在任内访问中国。直到卸任后,在1981年8月才来到北京,卡特刚下飞机便在“中国通”的指导下念了两句中国古诗:“今世褦襶(nàidài,指不明事理)子,触热到人家”。卡特先生来访的时间正好是酷暑八月,觉得自己是个不明事理的人,大热天来拜访,给主人添了麻烦,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便借这两句诗非常得体地表示歉意,其中包含了对主人的尊重和自谦。这两句古诗既让中国人感到亲切,又提升了个人形象。

3.阅读对语言表达的作用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阅读者在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阅读的过程中接受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产生了良好的语感,语言表达自然没有毛病。

那些学界泰斗,他们都对自己年轻时学习语文的经历充满温馨的回忆,他们都热爱阅读,都有极高的语文素养。杨振宁在《邓稼先》中回忆老朋友邓稼先,感情真挚,充满诗情,一言一语都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敬佩和怀念。如“‘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7](P85)谁能想到这是物理学家的文笔,可他又真真切切地出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之手。

4.阅读对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辩认、记忆、回忆、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甚至再创造等,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尹建莉曾就女儿的创作才华谈阅读对思维和创新的作用,她说:“大量阅读赋予孩子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创作才华。圆圆的作文经常闪现出令人惊叹的才气,我甚至会产生自叹弗如的感觉。她高一时偷偷写的小说有一次被我无意中看到,文笔的流畅和老到很让我吃惊。……并非圆圆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别的孩子达到她这个阅读量(1500~2000万字,笔者注),也会有良好的文笔。”[6](P70)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阅读对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四、结论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用阅读定律简单而实在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如为提高儿童阅读能力,1995年,美国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家庭参与”等措施,并用立法的方式,将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法律化。1996年,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开展了“阅读是基础”的全民运动,核心是“为了孩子成为终生的读者”。

我国在倡导阅读方面还做得不够,对阅读的提升修养、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作用认识不足,希望本文能给人们一点提醒,培养阅读从娃娃抓起,从大人做起,积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每个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侬常生.那安壮语亲属称谓词的一些特殊用法[J].文山学院学报,2012,(1):78-82.

[5]吴正彪.苗族语言文字的发展状况及苗文推广普及的困境与出路管窥[J].文山学院学报,2012,(1):73-7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山智力课外阅读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文山肉丁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