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中政治风险产生的理论分析

2012-03-20 10:17
武陵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东道国企业

钞 鹏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外投资活动日益活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当外国投资给东道国带来危害或使其利益受损时,东道国政府和人民会采取各种措施给予消除。当矛盾未能有效缓解时,就会爆发各种政治性事件或冲突,形成政治风险,给投资方带来不利影响,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冲击或停止。因此,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走向不十分明朗,各种矛盾复杂交错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析政治风险的产生机理对于跨国企业经营的成败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跨国投资的目标、产业、区域、主体、方式和阶段等方面来阐述政治风险的产生机理,以期为跨国企业防范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 投资目标与政治风险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跨国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目标是为了获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先进技术、自然资源、优惠政策等等,最终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利润和母国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当然,有的跨国企业还带有对外援助的性质,承担着母国的部分政治任务。现在很多经济较发达国家经常向不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投资,不仅提升该国的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而且方便本国其它企业进行投资。跨国企业不同的投资目标会给东道国造成不同的影响,有些会引发不同形式的政治风险。比如,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是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他们的企业对外投资往往会受到东道国各种审查和限制,常常以违反该国国家安全为由而被起诉。中国的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等通讯类企业收购美国和印度企业就未能通过东道国政府相关机构的安全审查。一些国家以保护民族利益为理由,实行各种投资保护主义,严重违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宗旨。2004 年9 月新加坡航空公司购买昆达士航空公司股权时,澳洲政府就限制外国投资者不得持有昆达士超过49%的股权。1994 年5 月委内瑞拉对外国公司税收的征税比例大幅提高,并规定石油合资企业当中本国公司股份不得少于60%。2006 年3 月美国孤星基金在韩国遭遇审查及逃税指控。2005 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就遭到美国各界的非议。据《华尔街日报》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显示,有73%的美国民众反对这次并购,理由是“中国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技术、扩大影响力、腐蚀美国的政治制度”[1]。2006 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星展银行在竞购韩国外换银行时,韩国监管当局禁止非银行机构拥有该国银行10%以上的股权,目的就是要限制那些资金充裕的外国机构控制韩国银行。2010 年10 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以107 亿新元收购澳大利亚交易所,试图组成全球第五大交易所(以市值计算),遭到绿党的阻挡,最终未能通过澳大利亚国会对澳交所最高的15%表决权规定而搁浅①。

以石油、天然气、铁、铝等自然资源为例,这些战略性资源是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命脉和兴衰,历来是世界各国争夺的对象。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更多是为了获取石油、天然气、铁、铝、铜、锌等战略资源。在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东道国政府和跨国企业往往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少采取有力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久而久之,地表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恶性发展,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由此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和反抗,迫使东道国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政治干预。从发达国家的发家历史来看,他们往往将国内产能过剩、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占领东道国的市场。外国企业的强势介入也打压了东道国的民族企业,会引起东道国政府和民众的抗议,有时会引发暴力事件。比如,20 世纪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②等等,都是由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大肆掠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

二 投资主体与政治风险

不同国家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或限制本国企业向海外投资,而且不同的投资主体的性质、规模、生产经营的产品、投资的目标差别很大。例如中国和日本等国政府出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安全需要而购买美国债券、中国资源类企业到其他国家购买矿产、国际粮食企业到中国投资、国际开发署和世界银行对贫穷国家的基建投资等等,无不说明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目标和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同样,很多国家都意识到外来投资给本国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力福利的同时,也会发生挤占本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掠夺并控制本国的资源、扭曲本国的产业结构、改变本国的人文环境、甚至违反本国的法律等行为,造成外来投资与东道国发展目标的偏离,从而导致一些政治性的冲突。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其跨国公司依靠雄厚的实力,控制东道国的经济命脉,经常干预东道国的内政,引起东道国各方的不满,导致其海外投资在1946 年至1973 年间被没收过170 回。除此之外,针对美国企业的恐怖袭击也是有增无减,在过去30 年中,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中有80%是以美国商业为目标[2]。国际组织的投资一般是不带附加条件和无偿的,容易受到东道国的欢迎,不会引起政治性的冲突。

大部分私营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获取原材料并最终获得巨额利润。也有很多国有跨国公司是为了获取母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战略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政府机构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有的还带有援助和外交的性质。国际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更多是非盈利性的、人道主义的援助。因此,很多国家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确定外来投资的门槛,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式,有意识地选择投资主体,对外来投资的目的性高度警惕。例如,大部分国家严禁高度污染企业的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多种限制。通常,东道国欢迎私营企业投资,一旦外来投资在某些领域发展到具有支配力的时候,就会出台限制措施。还有对于东道国重要企业或资源的并购,更要经过政府的审查,就是号称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美国也不例外。2005 年中石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案、2006 年迪拜企业购买洛杉矶港口案足以说明美国对外来投资主体的选择了。外国公司并购美国能源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如沙特、俄罗斯、法国、挪威、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家的企业都购买过美国的能源类公司,很少出现美国政府直接干预这些跨国并购的情况。可是,当中国企业竞购一个在美国本土的油气产量不足美国消费量1%的石油公司时,却引起政界、企业界的极力反对。中国的军工企业发展被美称为是“军事威胁”,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被称为是“殖民主义扩张”。即便是由私人控制的中国企业,在对国外较为敏感的行业,如金融、通讯、能源等战略资源领域进行投资时也会受到来自监管的压力。2010 年4 月民生银行对濒临破产的美联银行提出全面收购案被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迅速回绝,理由就是对民生银行是否受到“足够的监管”有疑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面临的巨大阻力。“中国现在到美国的投资,几乎全部被否决,只有私营企业的投资还得到了同意。只要是中国的国营企业,一律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2011 年1 月18 日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塔国将2 000 公顷土地租给中国农民种植水稻,稻谷在塔国内出售。一些对中国怀有戒心的民众就认为:“这又是中国对我们国家一种和平扩张手段。本来塔吉克斯坦的耕地就少,不应再租给中国人。”[3]发展中国家声称被中国夺走资源,发达国家怀疑中国投资背后藏着国家利益。当中国企业投资于东道国的敏感产业、国际敏感地区时,“中国威胁论”、“中国输出价值观”、“中国实行殖民扩张”等就会成为竞争对手反对的理由。

2002 年12 月,中石油收购俄罗斯第九大石油公司斯拉夫油田,由于中石油的国有企业身份,引起了当地政治家们的恐慌。俄罗斯国家杜马以255票对63 票通过决议,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府控股的实体参与竞拍斯拉夫油田的股权,中石油无奈退出竞拍。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2010)发布的《勇闯新天地: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一文指出,2004 年以来,5 000 万美元以上的中国海外并购案81%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民营企业在贯彻中国政府制定的“走出去”战略方面明显要慢上一拍,在并购交易总量中只占12%。国企在海外并购案上的“压倒性优势”也使外方产生担忧: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交易涉及自然资源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是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及民众认为,国有身份使其获得不公平的优势,认为并购是中国政府的决策而非商业决策,从而采取抵制态度。“华为和中兴将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美国议员在2010 年10 月18 日提交给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朱利叶斯·格纳杰斯基的信中称:“这些企业受到中国政府资助,可能受到中国军方很大程度的影响,导致美国通讯网络中的转换器、路由器、内置软件等受到操控,使得通讯受到干扰或路由被蓄意改变。”[4]加拿大国会正在修改投资法,将对在国家军事、经济安全等方面存在威胁的并购活动,以及其他敏感项目的并购行为进行审查,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规定就是对其他国家国有企业在加的并购行为进行重点审查。2004 年加拿大某报纸就中国五矿公司收购加拿大Noranda 公司呼吁加拿大政府必须严密监控这一金额达到70 亿美元的收购行动,其动因就在于五矿公司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该评论文章担心,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势必会以就业为砝码给加拿大政府施加政治压力,因此认为此举所带来的政治风险要大于经济风险。基于同样的原因,当联想收购IBM 公司个人电脑业务时,美国政府部门也对这一收购行为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进行了专门的审查和评估。

三 投资方式与政治风险

对外投资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购买东道国企业、技术合作、输出劳务、购买东道国和企业的股票或债券等等。对投资者来说,采取何种投资方式需要根据企业本身的性质、经营范围、投资目的、规模、东道国的情况等等因素来确定。对东道国来说,必须在维护本国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外来投资方式。因为不同的投资方式给双方带来的效果差别很大。绿地投资是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建立企业,要大量雇佣当地人,会给东道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消费当地较多的相关产品,进而直接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人员的福利,因此,往往受到东道国及投资地的欢迎。中国曾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自1993 年以来高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近年来,越南、土耳其、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也采取了很多优惠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跨国公司投资也因带来了诸如污染、劳资冲突、忽视人权等问题,遭到了东道国部分民众的抵制。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经营、对外承包工程、输出劳务等方式也同样会给东道国的不同利益群体带来不同的影响。比如在非洲,中国的企业通常会自带工人帮助一些国家修建公路、水电站、港口等基础设施,弥补当地劳动力不够的问题。但在多数拉美国家,这种做法备受争议。巴西前经济部长德巴罗斯曾表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往往希望完全控制项目”,但“带来大量工人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5]。有民意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形象不佳,首钢1993 年对秘鲁铁矿公司的收购就曾因为工作条件引发的罢工和抗议活动而陷入困境。在2004 年,赞比亚发生的矿井爆炸,同样引起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的不满;2004 年9 月西班牙埃尔切甚至发生了焚烧中国鞋城的暴力事件。当地政府或居民经常会以偶发事件为由,做出各种反对中国企业投资的行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出现了空前的跨国兼并和重组浪潮。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从生产扩张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却给发展中东道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灾难,使之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减少大量就业岗位,降低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另外,全球性寡头垄断企业大规模地并购东道国的企业,不仅能够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还会急剧地挤压东道国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控制东道国的国内市场,进而控制其政治局势,威胁国家安全。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较,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企业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和生产规模,都不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被国际巨型跨国企业并购后往往成为其加工车间,核心技术、专利、品牌、原材料的购买渠道、产品的销售网络等关键环节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东道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并购不但严重制约着东道国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导致了大量的失业,致之造成更多的贫困人口,引起民众的不满,从而引发经常性政治冲突。2001 年2 月,一些法国人袭击了巴黎的20 家被称之为“经济帝国主义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2004 年被美国花旗银行收购的韩美银行工会罢工事件;2006 年被中国上汽集团收购的韩国双龙汽车工会罢工事件等等均说明了民间的排挤行为对外国企业的影响。

四 投资产业与政治风险

海外投资是否成功,与投资产业的选择密切相关,因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与一国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很多国家都会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之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任何国家都会对外来投资进入的产业做出一些规定,以防止其重要产业受外来势力控制。2005 年,法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和“民族情结”为由,公开阻止美国百事公司收购法国达能公司,并随后颁布了产业保护名单。2005 年10 月,俄罗斯颁布了限制外资投资的行业名单。2010 年7 月,印度政府正式以“黑名单”方式,将联想、华为、中兴等25 家中国电信设备商列入其中,暂时禁止印度电信运营商与其合作。在中国政府和企业满足其安全条件在产业进入得到解禁之后,印度又开始针对电信设备商的商业行为,进行各种调查,甚至直接涉及到以其他原因拘捕中国在当地的工作人员④。2010 年中国天津鑫茂集团试图收购全球第三大电缆巨头德拉卡、中国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中远集团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35 年特许经营权等等针对欧洲敏感工业的海外并购案,特别是中国拥有近3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给欧盟各国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引发了欧盟的不安。欧盟工业专员塔亚尼表示,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收购欧洲敏感技术领域的背后,是中国当局的政治战略。对此,欧洲也应该以政治手段回应,呼吁布鲁塞尔采取措施,阻挡中国企业收购敏感企业,并建议欧盟设立类似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机构,对重要工业领域的外国投资进行审查和限制[6]。2010 年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数额首次超过美国,而且大量中国资金进入日本购置土地和不动产,引起了日本政界的注意。2011 年1 月日本民主党国会议员召开首次有关“外国人取得日本土地的管制”研讨会,意在加强限制中国人收购日本土地⑤。

跨国企业也必须根据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社会等情况,选择适当产业进行投资。从国际投资的实践来看,投资方都是利用比较优势来确定产业分工的;东道国也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制定产业政策的。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就比较适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就比较适合选择资源密集型产业。若外来投资的产业与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发展目标不一致时,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限制或者拒斥,甚至引起民众的反抗。比如,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但是跨国企业垄断了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很少的劳务费,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而且污染严重,导致发展中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管理”的策略失败。2010 年12 月中国商务部为了确保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实效,禁止外资买卖国内房地产套利。此外,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外国金融企业对东道国及其民众和企业的关怀程度和感情显然不如东道国的金融企业。一旦遇到东道国的政策变化或重大的政治事件,外国金融企业最有可能违背协议、中断投资项目,甚至发生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因此,外资金融机构对东道国制造业和战略资源性产业的投资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资本的投资,甚至控制东道国的某些关键性产业,增加这些产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对石油、天然气、钢铁和粮食等行业的投资就是如此。为了获得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本,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大部分投入到矿产资源领域,如非洲四个主要外资流入国安哥拉、埃及、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外国企业对石油的直接投资分别占其吸引外资的93%、64%、94%和90%。这些企业往往成为恐怖主义、反政府武装、地方势力等各种势力为解决其内部矛盾,或者吸引国际关注的工具[7]。在刚果(金),反政府的图西族武装恩孔达部在2008 年11 月中旬公开威胁,要“阻止中国政府和金沙萨当局联手掠夺基伍省资源”[8]。在尼日尔,沙漠部族柏柏尔和图布联合组织“FARS”2008年6 月9 日公然对尼政府和中石油签署的50 亿石油勘探合同发出挑战,并警告中石油“小心可能遇到的炸弹”[8]。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融入国际社会,不得不迎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和本国民众的呼吁,逐渐打破银行、钢铁、粮食、石油、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国家垄断经营局面,允许外国企业参与竞争。东道国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或者安全审查制度,跨国公司凭借其各种优势,有可能全面控制某一产业,威胁东道国的经济安全。东道国政府就会改变政策,限制乃至拒绝这类产业的投资,从而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

五 投资区域与政治风险

投资主体选择哪些国家和地区作为投资区域同样关系到海外投资的成功与否,因为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对待外资的态度也不同。一般来说,政治民主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对外来投资的政策比较宽松、支持力度比较大,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对外来投资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不会盲目接受或拒绝,不同利益群体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来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反之,那些集权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各方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正常的表达渠道,既得利益集团牢牢掌控着国家的重要资源和决策权,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来制定外资政策。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如果不了解东道国国情,未能与既得利益集团保持合作,极有可能被利益集团通过立法渠道,鼓动利益受损民众的暴力行为,挑起民族矛盾等手段所排斥,造成投资的重大损失。另外,在那些地理位置重要、战略资源储量丰富、国际争议的地区投资,各方利益互相争斗,如果忽视当地民众的利益诉求,更容易引发不满,甚至仇视,他们会通过制造各种政治事端、发动恐怖主义袭击、推翻政权等行为,造成当地的社会动乱、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比如利比亚,由于它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欧美国家极不满意利比亚石油分配的状况,以法国、美国、英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自2011 年3月19 日开始,对利比亚发动了空袭。“一旦这次利比亚‘改朝换代’成功,并组建亲西方的政府,那么势必会重新划分利比亚现有的能源利益,保证西方利益的极大化。”⑥利比亚各地发生了一些打砸抢烧事件,当地的中国公司遭受重大损失,35 860 名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不得不从利比亚撤出,中国企业在该国苦心经营30 多年的成果将毁于一旦⑦。此外,中俄石油管道由于日本的干涉,最终的合作也是波折不断,使得中石油在前期的投入全部落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能源战略⑧;2010 年中国与多个国家进行高速铁路合作时,同样遭到了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等公司和部分西方媒体的干扰,指责中国抄袭他国的高铁技术,以此来诋毁中国企业的声誉从而达到竞争取胜的目的。中国向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受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指责与排挤。

长期以来,很多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往往通过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放开国内市场、压低自然资源的价格、控制劳动者的福利水平等激励政策来吸引外国企业的投资。其他国家也如法炮制,从而引起国家对企业的税收领域一场“奔向最低点的竞赛”[9]。但近年来的研究和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税收竞争和政策使得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受税收政策的引导,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扭曲了资本流动的固有轨迹,不仅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和利润,而且人为地压制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劣化了资源的配置,不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和金融监管的薄弱,外资过多流入这些国家以后产生的汇率压力、贸易摩擦等不仅对东道国的金融体系带来风险,而且对国际经济关系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国内外多重矛盾,造成国际间的重大冲突,导致传统安全问题。

六 投资阶段与政治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或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一般都要经过若干阶段,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主要成果。比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Johanson&Vahlne 提出了企业国际化要经过零星出口阶段、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海外生产四阶段理论;Cavusgil(1993)提出企业国际化要经过国内营销、出口、试验性地卷入国际市场、积极投入、国际战略五阶段理论;小林规威(1998)提出了企业国际化要经过出口、进口替代品的当地生产、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全球战略性跨国经营、全球战略经营深化五阶段理论。

跨国投资者在对外投资的不同阶段,企业的投资策略、投资目标、产业选择、投资区域乃至投资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给东道国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投资的初期,企业往往处于摸索阶段,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消费需求、基础建设、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了解不够充分,投资的规模比较小。为了在东道国长期经营和开拓国际市场,生产经营过程中非常注意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劳动力的福利保障,对当地企业的竞争和冲击很小,几乎没有利益冲突,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但是,随着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和业务的壮大,跨国企业就会改变东道国的投资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而挤占其国内资本的市场空间。尽管这种挤占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虽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但一旦对当地企业的威胁凸显时,就会遭到对手的阻碍。截止2009 年,澳大利亚已接受了340 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且大部分在铁矿、煤矿等战略资源领域,澳方对中国企业控制澳洲资源的担心在增加。2009 年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拒绝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买入lynas 多数股权的计划,理由就是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超过90%的稀土资源(其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澳洲民众对中国投资该国资源的高度敏感。更何况在外资对国内资本的挤占是因为东道国对外资的激励政策所导致的时候,特别是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渐渐对东道国某些行业产生支配力的影响时,更会引起东道国政府和人民的警惕,因为它通过不平等的政策优惠使原本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内投资被挤出,不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餐业萎缩。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广泛地散布于世界各地,严重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企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巨头在全世界的扩展,牢牢占据了同类产品的绝大部分国际市场。而且,东道国金融机构为了资金的安全和盈利的可靠性,往往给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提供大量的贷款,使其优势更加明显。相反,国内急需发展的企业却得不到充裕的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从而延缓了产业升级和优化的进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提升,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也总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根本无法和跨国公司竞争。此外,跨国公司凭借其各种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往往以低价促销战略(低利润、无利润甚至亏本)进入东道国,在短时间内就能打垮东道国的企业,占领大部分市场,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甚至依靠其强大的垄断地位和人脉资源改变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文化。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跨国公司赚取了巨额利润,却给当地劳动者支付较低的工资,忽视其人权状况的改善,污染当地的环境,甚至与当地政府机构同流合污,这必然会引发民众的排斥,从而导致各种冲突。

由于国际间存在着民族、种族、宗教、习俗、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方的利益诉求也很不相同,外来投资会给东道国不同利益群体带来不同的影响。东道国政治风险的产生、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跨国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和分析这些政治风险,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确保对外投资的安全。

注释:

①对澳大利亚上议院有影响力、支持吉拉德政府的绿党领导人布朗公开表明会阻挡这担交易,甚至还把新加坡的人权状况记录拿出来讲。澳大利亚自由党金融事务发言人何基也同样质疑合并是否符合国家利益。

②因为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者曾经对东南亚国家的人们进行过残酷的压迫和殖民掠夺,并挑起当地人与华人的矛盾,使之极端仇视华人。此外,新中国成立后,也曾经向东南亚国家输出过革命,引起当地人民对华人的偏见。当然,中国企业的投资占领了当地市场,也同样会引起竞争者的不满而组织当地民众排华。

③参见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2010 年11 月10 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经济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④据2011 年1 月21 日《重庆晚报》报道,三名华为公司的员工在尼泊尔安装移动基站,无意间进入印度领土。印度警方以涉嫌“间谍和洗钱”罪名将其逮捕,法庭判处关押14天,引发中印间的外交风波。

⑤据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大田章宏在2011 年1 月21 日记者会上表示,针对与中国相关的外国资本收购日本土地等问题,首先需要把握时机情况,国交省将进行实态调查。参见2011 年1 月24 日《联合早报网》载《日本执政党研限制中国人买地》一文。

⑥据2011 年1 月19 日利比亚央行公布的数据,2010 年,利比亚石油收入达405 亿利第(约324.3 亿美元),超过了2009 年的251 亿利第(约200 亿美元)。而美国能源信息署2010 年12 月公布的利比亚石油最新数据显示,利比亚以443 亿桶位居2010 年非洲国家石油储量的第一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利比亚占据着地中海和北非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久无定所的美军非洲司令部也就可能借势落在利比亚,从而让美国的非洲战略走出关键性的一步棋。如果利比亚东边的埃及、西边的突尼斯出现令美欧不安的政治新格局,如果邻近的西亚、北非诸国再出不测之变,美国不仅可以就此形成政治压力和军事威慑,而且可以直接控制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斯湾等中东战略要点。资料来源见陈小茹著《美英加紧出兵:利比亚改朝换代后将是“大蛋糕”》,载《中国青年报》2011 年3 月8 日。

⑦据商务部公布,在利比亚有中国企业承包的大型项目共50个,涉及的合同总金额188 亿美元。利比亚战乱迫使这些项目全部停工、撤退员工,许多设备、资产遭盗抢破坏。

⑧俄方于1994 年首次向中方提出修建“安大线”,并于1996年签署了相关协议。日本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以大量购买俄石油为由劝说俄方把方案改成“安纳线”。最后俄方经过10 多年的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修建“泰纳线”。

猜你喜欢
东道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