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中西 质为清——关于财政本质的思考

2012-03-22 14:45蔡笑霜
海峡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财政本质

蔡笑霜



混中西 质为清——关于财政本质的思考

蔡笑霜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尽管财政研究开放度不断增强,呈现一片纷呈景象,而繁荣之后静思国内财政研究,财政本质依然不明。该文从现有的文献和研究出发,提出关于财政本质的研究反思。

财政本质 公共财政 国家分配论 公共财政论 学科定位

1 国内财政学研究演进及现状

多年来,国内财政学研究主要的焦点围绕“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以及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的演变进行①。上世纪8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作为分配工具的影响力受到市场的削弱。适应市场经济的、在西方财政理论界占有主流地位的“公共财政论”传入我国,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公共财政研究依然以国家分配论为主线,一些学者如厦门大学张馨教授坚持在国家分配论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学者坚持国家分配论、反对公共财政论,也有些学者如中国社科院的杨志勇放弃国家分配论、坚持国家财政论。

一切财政理论都离不开实际国情,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财政研究的背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目前只能属于转轨的部分质变阶段,是转轨途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市场论、公共论、预算论还是福利论,国内财政研究探讨依然局限于财政性质的争论——即当今中国是否应该实行公共财政,是否应该定位公共财政的性质,更多停留在意识形态层次,这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公共财政探讨有着本质的不同。退一步说,我们所把握的,只是财政朝着公共化方向大步迈进,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围绕财政规范内涵、现实制度演变建构的财政学基础理论框架,也没有综合出科学实际的研究方法——甚至同西方相比,我国财政研究方法和财政实际需要的差距相当之大。

2 财政的学科定位

在1950年以前,财政学科通常被命名为“财政学(Public Finance)”;之后,学者们更喜欢用“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的名称;也有学者采用“政府经济学(Government Economics)”或“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 mics)”的名称。就专业性而言,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许多人把传统财政学看作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学,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应该和经济学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以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以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为研究对象。然而财政学就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财政学研究的方法论能完全按照经济学方法论开展吗?邓子基(2000)作为国家分配论代表,主张坚持、继承“国家分配论”的合理部分,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中的有益成份,发展“国家分配论”,如以“市场失灵准则”来界定财政的活动范围。蒋洪张认为,“财政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阐述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它应能反映一般的客观经济规律。在基本理论这一层面上,没有什么东方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之分,它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西方财政学只表明它起源于西方,但并不是说它只适用于西方而不适用于东方。”陈共在其主编的《财政学》导论中说:“原有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和论点,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的现实,不能说明和解释新体制下出现的新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财政理论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否定过去的一切,不问中国的现实,简单照搬西方财政学,不是科学的治学方法,也决不是中国财政学的出路。基本思想应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通过百家争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吴俊培、杨灿明出版了《公共部门经济学》一书,并将其财政系改为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表明财政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另外有的学者主张政府支出经济学,代表是丛树海,他在近年来多次强调“传统财政学必须向支出经济学转轨”,并于1999年出版了其专著《公共支出分析》,系统阐述了财政支出理论,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出理论体系。以上理论观点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借鉴西方财政学理论更新中国传统财政学体系,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中国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的兼容性问题。

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把现代财政学定性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不够全面的,现代财政学也包括了大量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内容。

3 财政本质的研究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国内财政研究日趋繁荣,诸多学者在不同的理论学派间各有倾向。财政认识本身的目的是接近真实情况,是一种思考,是先验的,而非可操控的。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和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其自身演进,而必须要有切实的理论进行指导。尽管国内财政理论不断发展,然而依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未从实际出发,混合中西理论后财政本质依然不明,这是财政认识论需要反思的问题。

国家分配论、价值分配论、再生产决定论、剩余产品分配论、社会共同需要论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公共财政论、双元财政论等观点和学派,都对财政本质进行了归纳。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特征是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公共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社会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分配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国家资金运动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价值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

细看这些理论,我们发现财政学的体系几乎都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西方存在理论,国内通常是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于学习中混淆自我,套用时脱离实际。杨志勇(2005)表示,因为只有我们(国内财政情况)已经有类似对应物才能借鉴西方理论,而原先没有的,要填补空白。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国财政理论还缺少对效率、公平、稳定问题的分析,相对于西方财政理论还缺少计划性财政向市场性财政转变和公共选择问题的分析等。

张馨认为,公共财政的特征是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的服务、非市场营利性和法治化②。高培勇认为,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质含义主要体现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立足于非赢利性和收支行为规范化三方面等③。与理论研究相映成辉的是实践的发展,继1998年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后,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和实践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不断向更丰富和更深入的方向前进。但当我们冷静下来,便会发现无论是在财政理论界,还是在财政实践部门,公共财政都是一个被广泛赞同却未达成广泛共识、被广泛使用却未被清晰论证的概念。混合中西之后直接的问题就是对财政本质认识不明。由于理论的大综合趋势,西方财政理论、传统理论和新兴财政理论有的互相矛盾、有的互相补充、有的自圆其说,有的陷入悖论,国内财政研究对财政本质的认识不明。财政本质是财政学认识论的最根本理论问题,也是争论最激烈,延续时间最长的问题。前面说过,我国财政公共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步伐进行着,社会各界都在运用“公共财政”一词,然而公共财政的本质,以及所谓公共财政的本质却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混沌了。

传统财政理论将财政本质定义为一种分配关系,而公共财政论学者张馨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财政定义为一种分配”与“财政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的认识是自相矛盾的。财政定义本身就是对财政本质的一种概括,从而出现定义中对本质的认识与明确表述中的财政本质存在着矛盾。对此,有学者提出反驳,认为公共财政论导致国家财政作用领域范围过分缩小,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减弱,财政完全退出生产,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相悖。同为公共财政论的倡导者,杨志勇(2005)认为财政本质是一种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而其他有些学者,例如赵志耘和郭庆旺(1998)认为公共财政所对应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吴俊培(1998)和杨灿明(1999)认为“财政”就是“Pubilc finance”。近年来关于公共财政的学术作品如雨后春笋,但其对财政的本质认识参差不齐,与以往传统财政学的表述似无差异。有学者发出质疑:公共共财政与我国以往的财政有无区别? 区别几何? 使人看后茫然无知④。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典型、非典型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我国改革的经验中,国内财政学理论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自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确定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目标,国内财政研究都聚焦于公共财政,努力为公共财政建设献言献策。相比于传统财政理论如国家分配论,目前国内公共财政论主要还是借鉴西方理论、混合西学和中实,不免对西方经济财政理论移植套用,不顾西方理论的哲学前提和中西实际情况的差异,忽略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和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其自身演进,而必须要有切实的理论进行指导。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改革等多制度变革都需要理论指导,并且这样的财政理论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切实的指导作用。中国是非典型、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体制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和文明古国。基于这样特殊的国情⑤,没有本土化、没有创新力,单纯引进和借鉴是不够的,中国财政本质不会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中清晰,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财政学对实践缺乏解释力和指导力。

4 小结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对于财政本质问题有较多的研究,而之后对此的争论越来越少,可以说,这是各个财政流派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混合中西之学反而导致本质未清,对于什么是财政本质,亟待中国财政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致谢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雷艳红副教授在授课时提出关于国内财政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反思和框架,作者获益匪浅,写作灵感和部分观点来源于此。故在此特别向雷艳红老师致谢。

注释:

①林江,海滢.财政学[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②张馨. 公共财政论纲[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③高培勇.财政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④吕炜.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⑤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1] 张万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9(3):94-99.

[2] 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贾康.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J]. 税务研究,2008(2):3-8.

[4] 高培勇.财政体制改革弓箭[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 杨志勇. 财政理论发展纲要[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吕炜.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 张亲培.公共财政的政治学分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9] 张馨.析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J]. 财政研究,2001(7):17-23.

[10] 邓子基.关于公共财政的几点认识[J]. 财政研究,2001(7):11-16.

[11] 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 ]. 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2] 邓子基.国家财政理论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3] 邓子基.财政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4] 邓子基.对“国家分配论”应持发展观[J].东南学术,1999(1):17-19.

[15] 张馨.论公共财政[J]. 经济学家,1997(1):96-103.

猜你喜欢
财政学公共财政本质
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第31次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国财政学界共商新时代财政学基础理论研究暨学科建设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法律结构变迁与现代公共财政模式建构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图 表
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