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黎边境有不少“新闻掮客”

2012-03-22 14:07
环球时报 2012-03-22
关键词:贝卡艾哈迈德贝鲁特

本报记者 刘 畅 邱永峥

《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二赴叙利亚采访。此时,全球数以千计的媒体记者扎在一山相隔的叙黎边境,在距霍姆斯不过十几公里之处探求真相。然而,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极少抛头露面,也没有人会被轻易信任。于是,在这场看不见的新闻战中,“线人”唱起主角。这些消息灵通人士交际甚广,多有“特殊资源”,在战地充当媒体和受访者的掮客。他们并不可爱,但却是众记者渴求接触的对象。

有战地就有线人

贝鲁特银行家劳伦斯惊叹于外国面孔的涌入。“这实在不算个太大的城市。”在贝鲁特开车等红灯都能碰到熟人,要摇窗问候。“这半年,楼下咖啡馆、银行边午餐厅和傍晚的酒吧,到处都有新人。”2月末,《环球时报》记者和劳伦斯对坐交谈,“眼尖”的他笑着说:“局势不好,哪来你这样的东方游客。”

劳伦斯口中的“新人”,是指不断涌入黎巴嫩的全球媒体记者:从首都贝鲁特到北部穆斯林聚居的特利波里,再到各派势力混杂交织的贝卡谷地,每家酒店的住客都有记者。

叙利亚陷于局部混战,政府军虽实力占优,但囿于国际压力,步步提防小心;反政府武装拼命想借外力成事,却势力散乱,没有核心。想采访哪边都不易。尤其边境聚集反政府势力,中国记者有生命之忧。此时借助线人事半功倍,他们或许狡黠贪财,但经反复磨合加斗智斗勇,往往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谁都想进叙利亚

黎巴嫩通往叙利亚的陆路是条险途。翻3座山、穿越不安定的贝卡,又逢暴雪罕见来袭,《环球时报》记者受困两日才等到救援队从1.5米厚的雪层辟出勉过一车的通道。跨境公路不复往日喧嚣,如今极少有黎巴嫩人再往叙利亚去。记者的始发站——贝鲁特东部唯一长途车站夏赫勒也生意惨淡。

夏赫勒站的长途车通大马士革、霍姆斯、德拉等叙利亚大中城市。因凑不齐人,中巴和大巴车荒废已久,只有车站四周生计不保的“黑车”司机卖力招揽客人,同时兜售过关“绿色通道”。当前局势下,外国人在叙利亚海关被扣数小时甚至被遣返并不见怪。

穆希迪恩,留着髭须的穆斯林,是记者选中的通关司机。他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不失时机地打探记者身份,炫耀自己曾带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日本媒体记者入境,他寄希望于“中国记者更易通关”。

《环球时报》记者因曾“私闯霍姆斯”被列入“观察名单”,在海关遭到大马士革方面的盘查。意外的是,穆希迪恩和叙利亚新闻部外媒司精干的女司长相熟,几番电话交涉得以入境。穆希迪恩还机敏地示意记者奉上“小费”,简化了媒体设备审查的环节。后经穆希迪恩介绍的叙利亚线人穿针引线,记者从新闻部抢得大马士革城郊交火区的实地采访机会和另两张入境签证。

见反对派是危险的约会

纵贯南北的黎巴嫩贝卡谷地现为“叙利亚自由军”和霍姆斯难民的集散地。《环球时报》记者通过中国国内一名黎巴嫩生意人,辗转结识了自称贝卡“最牛”记者的艾哈迈德。高壮的艾哈迈德留着一头嬉皮士蓬乱卷发,驾一辆GMC吉普,一开起来,满车杂物咣当直响。

艾哈迈德不是记者接触的唯一本地记者,更不算最出色的一个,但他为人痛快,遍地朋友。眼下贝卡四处有“消息人士”,他们带你前往的目的地除了危险,一切未知。虽说艾哈迈德对美元比对新闻更感兴趣,但在随记者闯荡叙黎边境面见叙利亚难民和武装分子的过程中,他谨慎且尽职。

贝卡谷地布里塔尔因枪支走私臭名昭著,记者通过当地一武器商人牵线,获取了“叙利亚自由军”中级军官的联系方式。自由军分散在叙黎边境两侧的密林、村镇,夜间活动比白天频繁,只肯蒙面示人。记者联系的反对派“通信官”反复经邮件、网络电话核实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用网络相机拍下记者容貌,并3次更改地点才答应最终见面。直到记者赴约,这名反对派也没有以真面目示人。▲

猜你喜欢
贝卡艾哈迈德贝鲁特
雨中哀悼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
悲伤贝鲁特
志愿者
把一句话复制粘贴一百遍
返乡之旅
贪吃的贝卡
贝卡造句?
快乐牙牙
营救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