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不要过度指责国产技术

2012-03-22 14:10
环球时报 2012-03-22
关键词:过度企业

刘志勤

在一次和欧洲商界的朋友会谈时,一位德国朋友以“旁观者清”的口吻说,他感觉最近中国工业技术界似乎处于一个沉闷和压抑的气氛中,这样下去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并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他担心这种状态最终会伤害“中国技术”的国际化进程。

这不是笔者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担心:由于发生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国内部分舆论场和公众对“中国技术”的质疑和不信任在持续发酵。在最近的一些项目招标当中,一些拥有国内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面临许多来自自己阵营内部的质疑,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这种主要来自本国舆论和公众的责备(我称之为“自责”)已经逐步演化为对相关技术部门的压力,对自身的自信心产生了巨大打击,拉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后腿,阻碍了中国企业健康正常顺利的成长。而这正是国际上一部分幸灾乐祸的人希望达到的目的:中国产业自乱,等到明白过来时,市场已经重新被瓜分。我们应当了解并设法扭转这种状态的蔓延。

能否善待自己的民族企业和民族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条件,而技术崛起又是国家崛起的前提。过度和滥用质疑的言论自由权利,很可能伤及科技发展的积极性。例如,联想集团在其崛起过程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来自自己阵营质疑它们在进行“龟兔赛跑”的尴尬,但联想没有被那些“自责”拉住后腿,反而更加奋进,最终完成了龟兔的角色转换。

其实,世界各国在其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均遇到过类似被“自责”拉后腿的困惑,包括那些所谓的技术强国。日本、德国等国都曾发生过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但事故没被过度渲染,没有影响到这些国家技术可靠性的信誉和出口贸易。美国波音公司等国际名牌产品,也曾经历过失败的惨痛教训,但世界没有因为这个事件怀疑美国在相关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更没有因此而中断有关技术的探索。美国技术的卓越成就,除了得益于美国特有的保护技术人才的体制以外,美国的媒体、社会、公众给予本国技术界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决定因素。有人假设如果这些事故发生在中国,有可能是另一个结果。

中国有些产品问世之初,遭到市场的过度指责,早早夭折,未能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这种案例并不少见。国产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汽车、乳制品等几乎都曾遭遇被过度“自责”的过程。在“自责”过程中,各类国外产品乔装打扮,纷至沓来,占领了原有的国内产品市场。等中国企业从“自责”中松绑清醒过来时,才发现市场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可见,过度“自责”对企业的杀伤力很大,能起到市场正当竞争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产品的国际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其中有被外国人排挤、嘲弄和诽谤的经历,而最让人不能理解的事就是许多中国产品被“爱国的”中国人“贬杀”,中国社会舆论氛围中的“过度自责”很容易扼杀中国技术精英的创造灵感。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体育比赛中常见的“极限”阶段:当年参与改革的年轻人,如今多数已到退休年龄,中国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目前两代人的交接是否顺利。老一代人完成了向世界提供“中国制造”的成功,年轻技术精英们肩负着把“中国技术”推向世界的责任。没有“中国技术”的“中国制造”不可能让中国真正立于世界强国之中,而过度“自责”将会恶化民族创新的氛围,自伤元气,不可小视,必须得到缓解。▲(作者是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猜你喜欢
过度企业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区域品牌过度使用与投入不足的风险防范及规避
当下流行“过度病”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