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池沿革与新出土的姜郡侯碑

2012-03-23 09:01李阿山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城池漳州

李阿山

漳州城池沿革与新出土的姜郡侯碑

李阿山

2011年10月初,漳城南隅姜公祠旁,因清理水沟,出土一巨碑《姜郡侯新筑护城大隄官路碑》。出土时机械损坏,缺右下角数十字。友人电话告知,因破单车驰往钞点,复印分赠同好。友人建议写篇介绍,因读地方志书,了解漳州城池沿革暨姜谅其人,而以碑文相印证。

漳州城池沿革

龙溪建县于梁大同六年(540),是年有九龙(实是鳄鱼)昼戏北溪,因取县名“龙溪”,县治在漳南古县社(城墙早湮没无觅,县署遗址宋元间建为谢太傅庙)。漳州建州于唐垂拱二年(686),州治于漳浦(今云霄西林),开元四年(716),迁治于李澳川(今漳浦绥安)。不知何年,龙溪县治迁今漳城中心位置中山公园内,其后,贞元二年(786),州治才又迁龙溪县城,因“让尊于府”,县署移居城西偏,康熙《龙溪县志卷二规制·公署》记载,说明县先州迁,虽然县治迁移时间无考:

城既附廓,而公署之设,让尊于府,故本县之署,居城西偏。

漳州城池,唐五代俱无考。宋初筑土为子城(宋初城小,成为后来扩大后的子城。子城即内城,官署所在),周围四里。辟门六,东名第、清漳,西登仙、朝真,南云霄,北庆丰。咸平三年(999),始浚濠环抱子城(濠即护城河,亦称池)。

祥符六年(1013),知州王冕加浚西濠,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竖木栅为外城(平民所居),周围十五里(此漳城首次扩大,宋初之城始成为子城。外城15里,合2250丈)。

绍兴间,知州张成大(1144~1146年任)毁子城,撤外城东、西、北三面木栅,筑以土,独阙南一面阻溪,而子城之濠皆在城内矣。其后又于西北浚河一道入旧濠而双分其流,由于城墙已环筑在外,则旧濠用以排泄城中积水(如此,城中濠沟之水,可常活常清)。

嘉定四年(1211),知州赵汝谠“始于东一面营石城”(此嘉靖《龙溪县志》语。而康熙《龙溪县志》、乾隆《龙溪县志》、光绪《漳州府志》仅言“始砌东门以石”,未确),长五百馀丈。(此漳州石城墙之始,但仅东一面)

绍定三年(1230),通判林有宗复砌西、南、北三面石城墙,长二千五百馀丈(此漳城第二次扩大,城周三千馀丈,漳城封建时代以此为最大)。开七门,东朝天,西安丰,南通津,北贡珠,西北为小关门,西南为龙溪门,东南为朝宗门。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陈有定改筑东、西、北三面而缩入之,独南一面仍旧,城视绍定旧城仅三之二,周围计二千一百七十三丈五尺(此漳城首次缩小)。环城浚濠,南临大溪,北依山而凿为干濠。其内濠于南偏作东西二水关,出会外濠以入于溪。城中东北一带地势较高,水势不得南下,别为小沟从东北隅城下小闸出外濠中(如此城中排水更为完善)。门惟辟东、西、南、北四门。

由于城东南趾旧筑土堤以捍溪流,洪水一到总是崩坏,明成化九年(1473),巡抚福建副都御史张瑄,命作石堤,城趾始固(此举功效立见,志书记载,“成化十年七月戊午夜,暴雨连霪,人物漂荡,浮尸蔽江”,而城内保全。此新出土的姜郡侯碑可相印证)。

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姜谅复规措木石,甃筑东、南城外堤,高一丈三尺,长一百馀丈,广一十丈(以姜郡侯碑相印证,此城外石堤亦作官路用,即堤、路同一两用)。作亭其上,扁曰“保安”,郡人陈舒为记。

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府韩擢因新改南桥,露三台洲,改命南门为“三台”,东为“文昌”,西为“太平”,北为“太初”。

顺治十二年(1655),海寇堕城,悉载所砌石投之海中,“世子王恢复”。十三年再筑城,周围一千九百七十一丈一尺,复减至正十之一。(此漳城第二次缩小。此后未再缩小)

康熙八年(1669),副将袁如桂改南门为“时阜”(此后,漳城四门名称沿用至清末民初)。

民国九年(1920),陈炯明拆城改街路,漳城大为改观。以民国三十一(1942)所绘“漳州市全图”观之,城墙不见了,街名改变了,而内濠依然在目,环绕着宋时的子城。

姜谅其人其祠

姜谅,字用贞,浙江嘉兴人,天顺甲申(1464)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知漳州府,二十一年(1485)离任,知漳二任凡六年。在漳政绩卓异,志书记载,事功比比。光绪《漳州府志·宦绩》分六方面简介:

一、弭盗患。姜公来任之前,漳地“水旱相仍,民多为盗。谅散粟怀徕之,盗不止,乃募盗以捕盗,盗始绝”。“直指(朝廷派出的巡视官员。此指巡按御史)张穆按闽,报命,疏荐姜有‘盗化民安’语。大学士李东阳问道:‘化易言哉?’穆曰:‘海滨有某某者,家为盗,姜抚谕之,遂感化,穆有所试之也’”(盗化民安,评价之高。宰相有疑,以亲身体验释之)。

二、兴水利。“漳属县龙溪、漳浦,田傍海,多泻卤,为筑长堤凡一百八十六所。龙溪南陂横溪,故有石堤,久坏,皆补筑之”(嘉靖《龙溪县志》记载更多。一百八十六所,何等辛劳)。

三、立社仓。“效朱文公法,立社仓,以社正司出纳。始行于龙溪,储谷数千石,仍下其法于他县,俾皆行之”(备荒之举,利在贫民)。

四、清田赋。“郡中田赋,由里胥乾没(吞没。此指侵吞公家钱粮)、飞射(额外征派)、诡寄(将自己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以逃避赋役)者多,谅悉断理,俾复其旧”(着一“悉”字,非偶一作秀)。

五、审田亩。“既又披户版,审田亩”(此占田者无税、失田者纳税之弊,求社会公平,有利弱势群体)。

六、减民役。“计丁数分为三等,遇徭役皆酌量轻重以授之,民役视旧减半”(计丁授役,民役减半,利在庶民,尤在孤寒)。

七、兴教化。“作兴学校,表章先贤,为乡先生高东溪、陈北溪立祠,以为学者矜式”(学校,作育之地;先贤,学者楷模,开启民智,社会进步之由)。

八、葬廉吏。“郡武臣顾斌,有平寇全城功(正统十四年,邓茂七围漳,顾斌大破之。姜公知漳,为撰《漳州卫指挥同知顾侯全城碑记》)。其没也,贫不能葬,谅为葬焉”(意在训诱,岂止怜贫)。

光绪《漳州府志·宦绩》又云:“谅长于吏治,为政严,终谅之任,盗贼屏息,豪强者不得肆,民终德之,立遗爱祠于丙申桥及城南。”

姜公遗爱祠的始建时间和位置,乾隆《龙溪县志》卷七《坛庙》云:“姜公祠,原在城中丙申桥,明弘治十五年(1502)建,祀知府姜谅。今(此“今”,应指乾隆间)移南厢大路顶。”姜公祠今尚存,位漳州战备大桥北端城中、新建威镇阁南。光绪己丑岁(1889),龙溪人举人、内阁中书吴联薰,题联云:“治绍紫阳七邑同瞻父母,恩周黎庶百年咸颂神庥。”龙溪人拔贡、教谕吴廷杰,亦题联云:“千里举安自昔黎元蒙子惠,万年食报从今庙祀镇丁方。”1997年,我漳耆宿王作人先生,为题祠额“姜公祠”,旁注云:“姜公,古循良吏也。明成化间守吾漳,遗爱在民,祠祀不替,盖阅五百年矣。兹值重新,敬书其额,时丁丑秋王作人识。”钤“括斋”,又“王作人印”。嗣又题诗云:“姜公祠立大江滨,惠爱清风仰后人。者日修祠忻毕事,纷来远近荐明禋。壬午中秋王作人敬题”,章“括斋”,又“王作人印”。今每年阴历四月廿四日,附近居民均集资演戏,为姜郡侯祝寿。

姜郡侯碑

此碑立于成化十九年(1483),姜公仍在任上。立碑缘起,乃姜公于前一任期内,勤政为民,鞠躬尽职,有口皆碑,如碑文所云“修废补坠,三年之间,靡所不举”,而护城大隄官路之成,挥使(福建路指挥使,正二品,掌一省军政)王璟等人,因“请文树碑”。龙溪芗溪人举人、礼部员外郎卢谭为撰文并书丹,龙溪龙瀛人进士、户部员外郎、池州知府郭舒为篆额。

漳州城池,如前所述,外城先木栅,后土筑,嘉定间始于东一面易以石。绍定间复砌西、南、北石城墙,至此外城四面皆石。至正间,城缩小,然外城四面仍筑以石。由于漳城南临大溪,东南城脚长期来只是筑土堤以捍溪流,洪水一到,土堤总坏,城脚不固,城墙亦垮。直至成化九年,巡抚张瑄命改土堤为石堤,城脚始固。次年甲午,因特大洪水,“城垣几没,人物漂荡,浮尸蔽江”(康熙《龙溪县志·灾祥》),城里幸免。姜侯碑记载,视志书辞异意同。成化十八年,姜公复加固、加宽、加高石堤,筑成一道长一百馀丈、宽十丈、高一丈三尺的大隄路。他加固石堤之法为:深挖地基,像梳篦一样密密地深打木桩,再用大量条石纵横交错层层叠砌起来。此作千年计,岂豆腐渣式的形象工程可比!

姜公里籍,光绪《漳州府志·宦绩》称“嘉兴人”,姜侯碑称“浙之嘉禾名儒”,乾隆《海澄县志·艺文·姜公陂碑记》亦称“浙之嘉禾人”。称述之异,是因为三国吴主孙权赤乌五年春正月,改“禾兴为嘉兴”。故嘉兴别称嘉禾。

姜公事迹,翁国梁《漳州史蹟·姜太爷庙》举十项而远不能尽。兹以翁先生的精采评述为本文之殿:

综上各种事迹,可知姜谅守漳时,表扬忠义,抚化盗贼,崇儒重道,尚德报功,兼以建闸、修庙、浚沟渠、开水利、创立义冡、抚恤孤贫,凡应兴应革之事,皆不遗馀力。以余观之者,朱子有功于漳州大矣,但太守自朱子而后,未有盛于姜谅者也。可谓大有功于天地,大有功于生民,大有功于圣贤之道矣,岂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载车马、拥徒隶,而解民之悬、清民之渴,未尝贮于胸中,土木其形,土木其智,窃禄位、肆淫刑之辈之所及哉?

信哉斯评!

(原石高271×宽105公分,拓片高264×宽101公分。底座高95公分,前五马飞奔,后四牙象月夜负重。)

奉直大夫礼部员外郎芗溪卢谭撰文并书丹

赐进士第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龙瀛郭舒篆额

物有似轻而实重,较轻重者多失其权;事有似细而实大,律细大者多昧其量。有位君子,于莅物临事之际,要不忽其轻、眇其细,执吾权量归之重大之地,务成作济之功,以利于世之永远,俾无后艰者,非存心为国为民实德定见之君子,其克尔乎?我漳郡侯姜公新砌城池外东南溪次护城大堤、官路是也。

自有城池,则此堤路沙土之筑,岁筑岁坏,外溪洪流突激而冲入,沙土填塞城池,内城霖潦,柂漫而滚出,地决坑坎。旱乾则城池凸,溪溢则城隍浸,城趾之地以之而崩陷,五岁三修,军民并劳,财力枉费,无此堤路防御内外水之□害也。迩者钦差巡抚都御史张公瑄,以为大患,大发军民,砌临池之石,甲午洪水,城外漂流千家,石砌新固,城隍仅保,功固大矣。然不知石砌此堤路之为要也。堤路永固,外水有御不能冲,内水有防不能柂,城有护而可以永保也。多任专城,孰不轻忽细眇此堤路而肯顾其沙土决地而去也!

嗟惟我公,有见于此,不失以昧其重轻细大之较律,虽存心于为国为民,不有实德定见之才,抑何克济厥举哉?以故借财劝义于殷实之富,商工度力于乐用之来,求木于山,运石于海,亿万木篦钉布排于土深,亿万石纵铺衡叠于水浸。堤路一新,巍巍而护城;石砌百丈,崭崭而闲溪。徒不病涉嗟怨,谁收其声;车马脱危欣喜,谁生其心?城隍无患,军民有赖,百世伟绩而作于今日也。

工既讫,纪载不可无石,挥使王璟等请文树碑。韪矣哉!公之智,发于人之所不及知;公之仁,施于人之所不及用。决见事之始,果见事之终,于此事之济,天下事何往不济哉?

公浙之嘉禾名儒,名谅,字用贞,出身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出专本城,修废补坠,三年之间,靡所不举。若社稷、山川二坛,北溪、表忠二祠之鼎建,漳州府前后堂、城隍庙之重修,外筑江堤以防海溢,内疏沟洫以备旱潦。至如大成文庙、虎渡江桥,所费巨钜,□□□□。然此一举之功,而有百济之利,城隍从此而有护,城池从此可开通,民居从此无漂流,坏田从此得重垦,军岁从此□□□□□□无役。且地理家,此堤实郡城之要堤,此路实郡城之要路。凡所以有利于郡国者,言之可既乎?公之德之才,阴□□□□□□□□而至哉,其又有穷焉?

谭之肤浅,不足纪述,谨书诸石以刻,用告后来知此举之重大,继而修之,垂千万载,□□□□□□□□□□。成化十九年岁次癸卯春三月之吉,漳州府同知吴黼、通判谢谅、推官张新、知事林鍧、照磨罗良、督工大使余源□□□□□□□□□□□□□□□,漳州卫指挥使杨铤、王璟、指挥同知黎震、张璲、侯鉴、甘寿、义官□□□□□□□□□□□□□□□□□□,龙溪县知县李棨、县丞吴鹏、主簿叶臻、典史应华、府□□□□□□□□□□□□□□□□□□□□□□□。

注释:

2011年10月6日田间劳作中闻于诗浦社庄君阿鎚电话云:顷者姜公祠旁新出土一巨碑,篆额难识,碑文漫漶难认,已移立于凤霞宫。抚古之忱不能自已,翌晨即驰钞点。惜右下有缺角。钞甫半,被所阻。电话询张君大伟知,江君焕明已拓存。经约定,8日下午,复破单车驰海峡文史馆江君所在钞补完整。归家暮矣复誊正更深。今晨庄君来,遂复印分赠同好。李阿山2011年10月9日晨。

2011年10月16日,姜郡侯碑移立姜公祠左墙外。12月14日,前往校对所钞,有所更正。

(文中姜郡侯碑照由许初鸣先生提供)

(作者系龙海市古县中学退休教师、福建省语言学会理事、漳州市历史学会会员、龙海市政协文史员)

责编:李弢

猜你喜欢
城池漳州
买鱼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首个妇女组织在漳州成立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福建漳州面煎粿
蜕变
镜花缘(8)
锦绘:曾忆古城池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
城池破,天边正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