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

2012-03-27 01:54徐三朋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

[摘要] 和谐的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创造力的强大动力,是缓和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在行政管理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体系、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化,使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关系不断调整,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相伴而生,阶层关系还处在形成和调整阶段。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政治权利保障不平衡、社会地位不对称、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原因,导致阶层关系出现矛盾。要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阶层关系;和谐;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13;D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042-06

一、引言

胡锦涛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1]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问题中,社会阶层关系问题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往往会出现有些政策前后矛盾、互相打架的情况,导致一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改革发展成果。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人阶级中的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呈现经济社会地位下降的趋势。

和谐的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创造力的强大动力,是缓和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因此,深化对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成为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但这里所说的和谐不是绝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和而不同”。在春秋时代,《国语•郑语》中记载,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与太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史伯就根据上古帝王的和合生意,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并断定周幽王必将衰败,而衰败的原因就在于周幽王“去和取同”。在这里,“和”指的是有差异的统一,而“同”则是指无差异的统一。史伯认为,多元并存,并求得矛盾的均衡,有利于治国;而如果追求一元同一的绝对状态则不利于治国。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而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就在于“多元”和“均衡”。多元就是允许社会差异存在,允许多元并存,但这种多元的力量之间还要保持基本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这种差异要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这也就是所强调的“均衡”。具体到社会阶层结构来讲,就是一方面要打破平均主义的一统化的阶层结构,促进社会分化,不仅允许社会差异,而且要努力培育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多元的社会阶层之间差距不应拉得过大,而是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保持各个阶层力量之间的基本均衡,这样才能化解阶层冲突,促进阶层间良性互动,才能建构起一个和谐的阶层结构,进而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2]

(二)社会阶级及阶层问题历来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一种是只注意工人运动。两种倾向都感到力量不足,但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更广大的同盟军。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通过对当时国内各阶级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并为确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打下了理论基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的主要矛盾,分析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阶级或阶层分析的工作方法,对于当前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是现在进行社会阶层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敌友,而是为了使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面了解各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的保障情况,看到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阶层关系和谐,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三)社会阶层关系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协调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按领域划分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等;按主体划分包括个体、家庭、集体、群体、阶层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生活中的人无一例外都分属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因此,阶层关系居于社会关系的核心。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是习惯于把人划分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去,对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工作、收入、生活方式等进行比较。显然,阶层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

(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彼此尊重,相互认可,阶层关系和谐了,社会就能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潜在的社会隐患,并不是社会阶层结构造成的,而是由于各种权益在阶层之间分配不公平引起的。现在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型,站在塔尖的是极少数人,中间阶层比例较小,大多数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和末端。有观点认为,只有大力发展中间阶层,扩大中间阶层比例,社会才会比较稳定。但“中间阶层既不是完全的社会被剥夺者,也不是完全的社会既得利益者,在社会资源分配体系中主要凭借个人专长与努力的付出,地位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他们对阶层冲突感受不深刻”[3]。关键是要协调好利益关系,化解阶层矛盾,实现阶层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正确看待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稳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徐三朋: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五)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是凝聚民心的有力保障

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只有建立起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各种新生社会阶层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充分调动起各阶层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分配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阶层认为自己没有享受到应该得到的成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缺乏认同感,因而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特别是劳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行业差距等问题,使阶层之间出现了隔阂。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搞好阶层团结,把各阶层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

三、现阶段社会阶层关系状况分析

(一)现阶段社会阶层构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阶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其经济地位的变化,政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他们的利益要求也会不同。同时,同一社会阶层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经济组织的创立者和经营管理人员,而一些人则下岗失业或失去了赖以进行生产的土地,成为相对困难的群体。[4]12具体来说,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以及个人收入、社会声望等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占有各类资源较多、处于优势地位的阶层,主要包括:(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国企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文体工作及自由职业者阶层。

第二类是占有一定数量的资源、处于中间地位的阶层,主要包括:(5)中等管理人员阶层;(6)办事人员阶层;(7)中介组织从业者阶层;(8)个体工商户阶层;(9)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第三类是占有资源较少、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阶层,主要包括:(10)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11)产业工人阶层;(12)农业劳动者阶层;(13)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第四类是社会构成中的特殊群体,主要有:(14)公安武警军人阶层;(15)高等院校学生阶层;(16)危害社会人员阶层。[5]

(二)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在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时代,由于制度的限制和约束,不可能产生更多的社会阶层,简单的阶层结构是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同时,社会管理者认为简单的阶层结构是便于管理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所有制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公有制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认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变革。在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基础上,收入分配制度随之发生变化。按劳分配为主体,不仅仅局限在理论上,在实践中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也使得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随着人们获取利益的方式和渠道多样化,人们的收入水平、交流方式、生活习惯、活动范围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收入水平是人们阶层意识产生、认可、参与的关键因素。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从业人员、经济贡献率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得以提升,从业人员数量迅速扩大。按照现代社会转型的规律,只要社会的产业化达到一定的水平,社会流动率也将显著提高,这样将加速身份制的崩溃,引起阶层结构的变动。[6]

第四,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加快市场体系培育,必须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随着各类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就业渠道和岗位,人们进入不同的行业、领域,也导致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

第五,社会事业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管理的领域开始转向市场,实现了社会化,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新兴行业和领域不断涌现,人们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新生社会阶层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三)现阶段社会阶层关系的特点

第一,从政治分层向以经济因素为主的分层方向转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民众的阶层意识逐步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对阶层的政治分类意识逐渐淡去,而代之以经济因素为主体的分类标准。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彼此之间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区分不同阶层、群体的重要依据。

第二,新旧阶层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高速度、大规模的社会分化仍在继续。尽管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初具规模,但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新的社会阶层仍会产生。同时,各种社会阶层内部结构还不稳定,还存在继续分化的趋势。

第三,从先赋性为主向以自获性为主转变。人们获取社会阶层地位的方式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从先赋性为主,依靠父母的身份获得,向以自获性为主转变。尽管代际继承性依然存在,但是与过去“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身份与生俱来的时代相比,还是充分体现了进步,显示了公平。

第四,各阶层在分化中增强了独立意识,利益要求明朗化,但组织化的程度依然很低。本文以职业为基础,参照其他标准,对社会阶层进行了划分,但这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群体,即使在同一阶层内部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方面有所不同,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认可度也不一样。

第五,各阶层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各社会阶层的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社会声望等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方式。同一阶层内部差距也会比较大,难以融合。在政治地位上较高的阶层,经济收入未必排在前列。有些经济收入较高的阶层,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不一定最高。不同阶层之间存在偏见,相互沟通交流不够,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四、当前影响中国社会阶层和谐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经济利益是影响阶层关系和谐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生的社会阶层,依靠政策环境、自身能力、资源优势,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财富快速膨胀。同时由于分配方式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一少部分人分得了社会财富的大部分。据统计,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收入差距适当拉开,有利于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创造性,但差距过大,则会打击人的工作积极性,对前景预期较低,产生悲观情绪,对社会认可度降低。阶层之间以及阶层内部收入差距急剧拉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很多关于富人“为富不仁”的负面报道,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造成阶层关系紧张,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二)政治资源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博弈的重要取向

政治资源在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调节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杠杆。随着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为了保护已有的财富,使自己在经济资源占有、社会财富分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政治资源的分配和获取。当前,受个体财富状况、教育程度以及获取信息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政治资源在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分配不均衡现象,各阶层的政治利益存在着明显差异。[7]新生社会阶层经济优势明显,但政治地位较低,渴望通过拥有政治权利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原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出一部分相对比较弱势的群体,如农民、失业人员等,由于没有自己的组织,利益诉求难以表达,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很少,政治权利微乎其微。为了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各阶层纷纷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策走向,保护自身权益。

(三)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交叠冲突

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影响阶层关系和谐的文化基础。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使得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思维。但我们还要看到,不同的思想观念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各阶层有自己独特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如果缺乏沟通交流,就会对阶层关系造成消极影响。例如由于不分地域、行业、领域、部门过多地强调竞争,把竞争看作促进发展的灵丹妙药,必然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斗争思维。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思想精髓被忽视,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现代社会的包容性严重缺失,阶层之间更多的是漠视和冷眼旁观,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社会是否和谐实际上是由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所决定的。面对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只有对其进行具体地分析研究,才能准确地了解不同阶层的状况和要求,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就是要使社会各个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4]12

(一)树立科学理性的社会阶层意识

在社会阶层观念上,应摒弃社会阶层越少越好、越少越容易管理的思想,要看到社会阶层的出现、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只能适应并利用这一规律。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属性使人主动追求适合自己的那个阶层和群体,因为在这个阶层中,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彼此容易认可和接受,人们会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在现代社会中,有些阶层是人们不喜欢的,或者不容易接受的,可是他们依然存在。为此,必须学会用辩证思维的观点来看待,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管理协调的难度,既然人们无法减少社会阶层的数量,那就只有理性对待,科学谋划,积极协调,促进和谐。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制定政策坚持统筹兼顾。一是政府在制定各类政策时,要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各个阶层的权益。比如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上,消除一些歧视性和不合理规定,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每个阶层都能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二是要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们在利益诉求渠道、诉求方式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可以制定带有倾向性的政策,确保他们的权益得以实现。

第二,注重引导实现合理分化。社会分层的不合理会引发社会冲突,引起和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而合理的社会分层则会有利于缓解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稳定。[8]引导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发现社会阶层分化的预兆,对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阶层分化要加以保护,并制定政策给予支持和引导。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私营经济,就是在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并最终形成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成为社会阶层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分层方式和分化趋势,要保持政治敏锐性,不能放任自流。三是对已经初具规模的社会阶层,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其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第三,完善制度促进有序流动。阶层流动大体分为两种方式: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上中下阶层之间的流动,当然更多的是指自下而上的流动,如农民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水平流动是阶层内部的流动,如国企负责人担任政府部门领导职务。促进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在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阶层流动规范化。当前有些地方、部门制定的制度不尽合理,显失公平,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无视大多数人的权益,必须予以清理。制度的实施过程、结果要有监督,切忌做表面文章,走过场。

(三)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

第一,社会上层要发挥带动功能。一是在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时,应多关注社会下层人群,予以扶持和帮助。二是社会上层人员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对社会其他阶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可,为社会和他人树立榜样,引导社会形成良好健康的风气。三是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注意回报社会。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发展中所耗费的资源都是属于全民所有,理应为自己所消耗的资源付出代价。

第二,中间阶层要起缓冲作用。中间阶层是社会安定的稳压器。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的构成还不尽合理,中间阶层数量偏少,社会下层群体数量和比例过大。中间阶层起缓冲作用一是要保持良好心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二是在为其他阶层提供服务时,要一视同仁,尊重服务对象,切忌歧视弱势群体。三是在遇到上下阶层之间冲突时,要注意疏导和劝解,不能推波助澜。

第三,下层群体要借助外力发展。社会下层占有各类资源少,自身发展难度大,必须借助外力。一是从自身来说,要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增强发展的主动性,摆脱目前的困境。二是国家要通过制度规定,促使其他阶层利用自身的各类资源,多方面支持低收入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四)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日益加深,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很容易缺失社会的归属感,各类社会组织正好可以发挥连接作用,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个人融入社会。

第一,中介组织。由于阶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利益问题,那些为人们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就可以发挥协调作用。比如律师事务所、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劳务介绍所、调解仲裁机构等,它们在协调各方利益、公平公正进行调解、维护弱势一方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节约司法成本,避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引发不必要的事件。

第二,民间组织。主要是指人们自发组织、章程不太规范、结构比较松散、以道德舆论为主要约束力的各类组织,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基层,这样的组织数量庞大,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农村中的红白理事会、调解小组,各类同乡会、同学会、车友会,城市社区内的卫生、安全等组织。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要找熟人,因此,陌生人之间完全可以凭借各类组织联系在一起,依靠这些民间组织解决纠纷,缓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五)利用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借助其他关系的力量和积极因素,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在这一转型期,各种制度还不甚完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自己制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中,其中社会阶层关系居于重要地位。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震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是不存在社会阶层、不存在阶层间不平等、阶层间不冲突或不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整合不同阶层利益、控制阶层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社会阶层的和谐是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孵育器,是维护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的调解器,是推进社会稳定的缓冲器。[9]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20(1).

[2] 唐磊,路军.社会阶层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以济南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6(6):159.

[3] 张伟.冲突与变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9.

[4] 刘冠峰,王海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1).

[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6] 杨国斌.社会阶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1|122.

[7] 姜红星,郭伟,徐小凤.对促进我国阶层关系和谐的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46.

[8] 李俊伟.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7.

[9] 杨国斌.社会阶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3.

[责任编辑:陈可阔]

Positively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lasses

XU Sanpe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Political Theory,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Dongying

Municipal Committee, Dongying, Shandong 257091, China)

Abstract: Harmonious class relationship is the important premise and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the power of stimulating each estate personnel creativity and the lubricant of easing and resolving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Since we entered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long with the reform in the areas of the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mode of distribu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market system cultivation and the social undertakings deepening stage and stage, the original social classes began to be differentiating with some new social classes having been born. Nowadays, class relations are still in the phase of forming and adjusting. Because of the gap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imbalance of political rights, the asymmetric of social status and the diversified values etc, many contradictions have been caused between the class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e must develop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e each social class positive factors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in class relations.

Key words: class; relation; harmony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