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现代散文的多维世界

2012-03-27 01:42王书月
关键词:散文母亲

王书月

散文,如深谷里的涓涓溪流,洗涤着世人躁动的心;又如原野上的无名小花,令人看了心旷神怡。小桥流水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琐事可以入文;大漠孤烟长河,家国大事也可以借此窗口展示。散文作者往往借他人或自己的创造与失败、欢乐与悲伤,浇自己胸中块垒;或者以一物之微,思索宇宙人生的道理。取材丰富、技巧多维,风格多样,是散文的最大特色。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要学会欣赏现代散文,首先要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我把其特点归结为三个字:真,善,美。

现代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真。

真是散文的灵魂所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散文不像小说,小说大半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散文也不像诗,诗是想象的世界;散文更不像戏剧,剧本并不是真实的人生。散文的艺术魅力来源于作家人格心灵的坦白与真诚,作家就如“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是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李广田谈散文》)。散文的重要特征,是用真感情写真人、真事,散文中的“我”,一般都是作者自己。散文中的真,表现为再现社会和人物生活场景、再现事情发生发展进程、再现人物情思的萌发过程等。阅读杨绛的《老王》,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一家及老王生活的时代背景,也能了解到老王一生的人生轨迹,更能触摸到作者柔软的内心世界。南斯拉夫作家普·沃兰茨的《铃兰花》中,“我”为母亲采摘铃兰花,如果没有战胜“地狱”恐惧的复杂心理历程,就不符合一个少年的心理特征,就会变得不合理。

当然,这里的真,并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生活的提炼和再现。如朱自清笔下那摄人心魄的荷塘月色,那荷塘虽是清华园的荷塘,却又不仅仅是自然界里客观存在的荷塘,而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青绿。

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善。

善,就是蕴藉于散文中的思想情感,我们通常称之为立意。我们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的时候,常会不由自主地和作者一起叹气,一起欢笑,完全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刘鸿伏的《父亲》一文,写出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但作者又通过不同镜头中的“泪”把父子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是写父爱的文章,刘鸿伏的《父亲》植根于荒凉贫瘠而又美丽无边的乡村土地,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植根于动荡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家庭际遇,两者都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仿佛置身在作品的情境之中,获得很大的心灵满足。当然,富于哲理的文章,会启发读者的思考,把作者的生命经验和自己的生命经验作一比较,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其中的一些精彩的人生警语,往往会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总之,散文无论是取材自个人琐事,还是直面宏大的社会背景,都具有引领人向善的作用。

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美。

散文的美体现在它的剪裁之美。散文家并不是把现实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而是要进行适当的选择、调度、剪裁,把最值得流传的东西,用最美丽的方式表现出来。散文的美,不是因为原始的材料,而是因为作者用心加工之后烹调出来的“可口佳肴”。如朱自清写《背影》,就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表达,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表白。

散文的美体现在叙事之美。散文不像小说是以人事的纠纷、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事件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吸引人,它必须选择一个独特的视点来表达,写景、写人、写事都需如此。以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为例,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情和人物,要写出“思想”容易,写出“美感”很难,但作者采用以评带传的形式把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写得“色香味”俱全。再如丰子恺的《送考》,写他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依次写了路上、考试、放榜、归乡等事情,如同拉家常一样,看似一笔流水账,但正是由于“我”的这个观察的视角、这种叙事的艺术,这群孩子的“率真”“本真”之美才表现得十分自然。

散文的美还体现在语言之美。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有的散文语言华美,有的散文语言十分朴实,有的散文语言充满哲理,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语言要能最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总而言之,优秀的散文作品是真实性(真)、思想性(善)和艺术性(美)的有机统一。

如何欣赏现代散文?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欣赏散文,其实就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用自己的心扉去打量文本,去碰撞作者的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细读慢品悟立意。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有的散文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所以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必须清理作品的材料,诸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物等,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如刘志成的《怀念红狐》一文属于叙事类散文,不少人在阅读时往往只把“我”一家从恨狐、抓狐崽到释放狐崽解读为人应该善待动物,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这篇散文的立意远远超过这一点,因为红狐偷鸡是为了狐崽生存红狐跪地乞求,是为了狐崽的安全,这正反映了红狐母性的伟大。“人性”和“兽性”在母性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善待万物,善待自身,这是人性的真谛所在。心中有爱的人,会被这个故事感动,会懂得这份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城市朋友们的“漠然”,主要反映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性的麻木、迟钝,人们似乎无暇体悟生命的意义。解读这篇文章,要兼顾主客体双方,同时要关注细节,特别是作品中引用的“我”学习屠格涅夫《麻雀》的细节。

另外,要准确把握散文主旨,还需要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抒情散文中往往会出现作者直接抒情的语句,有些词语甚至会频繁出现,这特别要引起重视。如有人在读完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后,认为“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注定要寒风吹彻的人生里,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有悖作者初衷。蔡建明先生从文本中的“抚摸”一词,读出了抒情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读出了怜惜生命和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生命需要“抚摸”》,《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1期)这样读,才能深入文本核心,直抵作者内心。

其次,要巧抓文眼理情思。“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鉴赏散文,善抓“文眼”较为重要。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散文在形式上显得很散,但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并有极强的概括力的词语或句子,这样的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眼”。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倘若我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一洞悉全文的“心灵的窗户”,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看似突兀,其实,正是文章关键所在,作者为什么要去游荷塘?他寻到宁静了吗?在面对自然和现实社会生活时,作者想寻求“精神自由”的那份情思。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我们在阅读时就得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文眼,去品味这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故都的秋》。这样才能读懂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的一幅细腻深沉的心灵地图。

第三,要梳理结构赏意境。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不是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而要赏析意境,必然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明确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所以分析散文结构对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无裨益。以《铃兰花》为例,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作者先总体介绍“地狱”的恐怖环境,接着写“地狱”的草多汁是理想的放牧之地,并写了“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的情景。如果没有这一步步素描式的铺垫,那“我”因爱而生的果敢就失去了价值。学习这篇文章,对其意境也就是人物情绪依载的结构细细品味,才能进入物我交融的境界。

在梳理散文结构的时候,我们不能被散文的表层结构迷惑,要深入文本内核理解作者的用心。《家里的灶头》是现代作家金曾豪的作品。初看它是按照灶头的布局写,写灶台,写灶壁,写灶塘等。其实,这种空间布局只是表象,真正融入其中的是作者的情感。作者开头就把灶头比成“既端庄又秀气”的农家少妇,接着在行文中又时刻不忘拿现在的铝锅、电饭煲等煮成的食物和灶头煮成的食物相比,这种情感表白多么直白!作者还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特别是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温馨场景融入这种看似随意的叙述中,使文章充满了温暖和诗情画意,更充满了一种怀旧的情调。阅读这样的散文,要深入下去,才能理解作者真正的用心。

第四,要设身处地评人物。理解现代散文作品中的人物,需要理解与人物生活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和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不少人都能读出这篇文章对母爱的赞颂(慈母)以及母亲的教育对我做人的影响(严父),但很多人并不能理解胡适母亲“请”“忍”“哭”等行为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而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这句话至少隐含了四层信息。一是母亲的特殊身份,古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更何况他的母亲才二十三岁,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文中母亲对我说的那句浅薄话的反应为什么那么过激,也才能理解一向善忍的母亲为什么对五叔的牢骚表现得那么刚气。二是母亲的后母身份。三是母亲的当家身份,这也是母亲不能不采取“请”“忍”和“哭”三大治家策略的主要原因。四是作者的感受,作者写作本文时已经四十岁,这时作者的感慨就十分复杂了,作者既是追溯母亲的抚养和教育对自己成人成才的关系,表达了感恩之心,更是对母亲过去艰辛岁月和心灵痛楚的理解。如果不能结合文化背景去理解母亲的形象,去空谈母爱,就不可能理解作者那深沉的情感世界。

第五,要联系全文品语言。语言绝不是单纯的外在的形式,而应该与文本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内在的张力和表现力。只有理解了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意、思想、文化等因子,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魂。如《我与地坛》中“蜂儿如一朵小雾”“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等句,仅仅赏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显然是不够的,要学会找到蕴含于语言之中的那种深邃的生命感觉才行。仍以这几句为例,要品味这段文字中这些动植物和“我”之间的关系:“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它们的生活状态和我有着差异,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它的稳与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了对比;“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蚂蚁想透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正如同作者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树干上的那只寂寞的蝉蜕,是蝉再生的标志,是蝉飞翔的起点,这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无疑有着非凡的启示。如果不能领悟这些,就不能真正走进作者曾经走进的“地坛”,更不要说走进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了。

以上种种,是赏析散文的基本路径,将来我们还可以就其中一类散文展开更深入的研讨。总体来说,散文的欣赏要抓住两点:一是“出神”,写散文的人,要把自己的情感解析、提炼、概括,从而确立一个主旨,作为串珠的红线,以求聚“神”;读散文的人,就要力图从散文作品精彩纷呈的形象中读出理趣情趣,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求识“神”。二是“入化”,欣赏散文不能做“看客”,要真正走进去才行。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要借助想象和情感活动,与作者同悲同喜,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才是欣赏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散文母亲
母亲的债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