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浸膏及其制剂的防潮技术

2012-03-31 13:13牛向伟姜莉莉杨冬丽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吸潮吸湿性防潮

牛向伟,姜莉莉,杨冬丽

(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中药新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

稳定的质量和疗效是中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现代中药浸膏及其制剂经适宜的方法提取后,再将提取液浓缩成浸膏从而制成所需剂型。不同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值越大,越不易吸潮,CRH值越小,越易吸潮,防潮的根本在于提高药物的CRH值[1]。中药浸膏及其制剂的吸潮,严重影响了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稳定性,是中药生产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困扰,因此,中药浸膏及其制剂的防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近年来解决中药浸膏及其制剂吸潮问题的方法综述如下。

1 选择适宜方法提取、纯化中药浸膏[2-5]

中药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大多要经过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干燥等步骤,优化的提取工艺是防止中药制剂吸潮的第一步。近年来常用的提取方法有:(1)水提醇沉法:广泛用于中药水提液的纯化,以降低制剂的服用量,或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和澄清度。(2)高速离心法:加速药液不溶性微粒及药液中两种密度不同或不相混溶的液体混合物分开。(3)膜分离法:能有效地除去大分子杂质、胶体、粘液质、果胶等。(4)大孔吸附树脂法:有效地去除大量的糖类、无机盐、粘液质等易吸潮成分。(5)絮凝沉淀法:应用吸附澄清剂(又称絮凝剂)对不稳定的胶体溶液或混悬液进行处理,在保留绝大多数有效成分的前提下,去除提取液中多糖类、树脂类、蛋白质类、鞣质类等物质。

但中药所含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的取舍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所以,在确定处方中药物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提取工艺,在去除无效成分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中药浸膏的吸潮,同时达到精制和防止吸潮的目的。

2 借助辅料降低吸潮性

各种辅料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收载药用辅料品种132个,其中新增62个药用辅料品种。选择正确的辅料不仅可作为良好的赋形剂,同时可降低吸潮性,增加流动性及稳定性等。据报道,东方病毒清胶囊提取工艺制得的浸膏粉流动性差、吸潮性大[6]。用微晶纤维素、淀粉及处方中黄芩细粉为辅料,分别与浸膏粉按不同比例混合,其中浸膏粉与淀粉为1:1的处方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吸湿性,其临界相对湿度为60.5%,所以,要求生产车间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为生产控制车间湿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40℃,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用不同辅料对吸潮性较强的中药浸膏制成冲剂后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吸湿百分率和临界相对湿度[7],结果表明:单独用乳糖作为辅料制成的冲剂,一旦吸湿则不能维持冲剂的颗粒状。虽然微晶纤维素的吸湿程度稍大于乳糖,但易制粒,吸湿后颗粒虽变软,却仍能维持颗粒状,故微晶纤维素对于吸湿的浸膏应是首选的辅料。为改善丹参冲剂的吸湿性,分别考察单一辅料(分别为可溶性淀粉、蔗糖、糊精、乳糖)和两种辅料(分别为乳糖和可溶性淀粉、乳糖和蔗糖、乳糖和糊精、乳糖和羧甲基淀粉钠、乳糖和甘露醇)对其吸湿性的影响[8]。结果表明,单一辅料的吸湿程度顺序为乳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糊精,乳糖最不易吸湿;两种辅料的吸湿程度顺序为乳糖与甘露醇、乳糖与蔗糖、乳糖与可溶性淀粉、乳糖与糊精、乳糖与羧甲基淀粉钠,乳糖与甘露醇最不易吸湿。消炎胶囊内容物用淀粉和PVP作为辅料,不仅可使吸湿率降低27.3%,且辅料用量也符合要求[9]。肝炎宁胶囊为全浸膏制剂,易吸潮[10]。制备干浸膏后,粉碎,加入液体石蜡,混匀,在相对湿度45%容器内考察吸湿率。结果表明,液体石蜡的用量为2%较适宜,加入了液体石蜡达到了降低吸湿的效果。用西番莲的40%乙醇提取浸膏进行喷雾干燥时,加入硅胶(Aerosil200)作为干燥剂辅助剂,具有一定的防吸湿作用,且不影响药物活性[11]。

3 制备环糊精包合物

环糊精是分子型的包结剂,许多药物经其包结后生成包结化合物,使得挥发性物质不再挥发,易氧化的药物不再受空气氧化,吸湿性也明显得到改善[12]。在主客体分子结构空间悬殊太大时,同一个主体分子空间不一定只包结一个客体分子,因此各种药物所需环糊精的种类和数量相差较大,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配比,这是生成包结化合物的首要条件。吴展顺[13]通过选用β-环糊精包合中药提取液,制成无糖颗粒剂,与含糖冲剂相比,具有溶解性好、防潮、去苦味和提高疗效的特点,是中药颗粒剂的一大进步。消炎颗粒剂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易潮解[14]。选用β-环糊精包合物与糊精、淀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可使吸湿率下降27.8%。

4 薄膜包衣

心脉安片是经湿法制粒压片而成的中药浸膏片,素片露置于相对湿度 80%的空气中,不到1小时就吸湿溶化,置于45℃环境中,即变软成流浸膏状物[15]。采用欧巴代OY-C-7000及OY-21063型号进行薄膜包衣,吸湿性试验结果说明薄膜包衣片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湿性,且外观色彩鲜艳。便通胶囊为纯中药制剂,其内容物中药浸膏颗粒有吸潮、软化、结块等现象[16]。选择羟丙甲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吸湿速率实验和CRH的测定结果:未包衣颗粒的CRH为53%,包衣颗粒的CRH为73%,说明颗粒包衣后防吸湿性能得以增强。莫静义等[17]用聚乙烯醇(PVA)溶液作为喷浆液,使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制粒机,以灯盏细辛胶囊低温真空干燥后的浸膏颗粒为填充料,进行包衣,结果灯盏细辛胶囊颗粒溶出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从而基本解决了低温真空干燥后浸膏极易吸潮,稳定性差的现象,提高了药品质量。

据文献报道[18],有一种防吸湿耐氧化的制剂工艺,该制剂有一个惰性中心核,通过流化床把药物同微晶纤维素、乳糖等辅料混合起来包裹在惰性中心核的外层,制成稳定性较好的含药微粒,必要时在微粒外层包覆薄膜衣,可有效降低药物的吸湿性。

5 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和设备

常用的防潮包装材料有纸材、塑料、金属、玻璃、陶瓷以及复合材料。金属和玻璃包装材料虽本身的透湿度接近零,但要重点兼顾封口及解封卷边处等防潮的薄弱环节,针对于盖子处可以外加纤维素薄膜、涂蜡或者用热收缩膜封包[19]。黄可进行了瓶装药品的防潮性能研究[20],结果表明,玻璃瓶包装的封口材料的防潮性能大小依次为木塞、旋钮胶垫单盖、旋钮塑盖;塑料瓶包装的封口材料的防潮性能大小依次为双环套盖、旋钮胶垫单盖、旋钮塑盖。对于塑料薄膜袋装药品,单层的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就有非常好的湿气阻隔性,为达到更好的防潮效果,可以采用两层厚度的铝箔复合膜取代一层厚度的。现已证实双铝包装比铝塑包装防潮性能好,据孙蓉芳研究,把片剂、胶囊剂放入聚烯烃防潮包装袋内热封,可使包装袋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较低的水蒸气透过性,药物稳定性大大提高[19]。

降低药品制剂过程中暴露环节的空气湿度,可以有效降低药品制剂过程中的吸湿度。通过空气除湿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明显地改善因环境、气候因素而导致的药品吸潮。

改进制药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还可以明显提升药品质量。本人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发现,提升空调除湿能力并采用新型带辅加热的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后,清宫长春胶囊浸膏在干燥制粒过程中,使用较低的主风温度干燥制粒,不仅改变了使用传统流化床制粒机时因浸膏含糖量高、吸湿性强,干燥过程中易粘连塌锅的现象,还明显缩短了制粒干燥时间。

总之,中药浸膏及其制剂吸湿现象的解决是保证制剂质量稳定的关键。不同的品种成分不同,吸湿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药学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研究选择出最佳的生产工艺,同时控制生产车间的相对湿度和较好的防潮包装,这样中药浸膏及其制剂的吸湿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1]蒋且英,廖正根,赵国巍,等.吸湿原理计中药制剂防潮方法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7,18(33):2626-2628.

[2]袁明德.论离心沉降和沉降式离心机在中药提取的应用[J].中成药,1996,18(6):44.

[3]徐玮一,王征.超滤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2):46.

[4]冯颖.大孔吸附树脂新工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3,21(2):315-316.

[5]赵朝伟,吴纯洁,刘克海,等.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潮问题解决办法刍议[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321-323.

[6]周华,周莉玲.东方病毒清胶囊的制剂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5,17(8):8-9.

[7]李铜铃,贾玉蓉,魏波.不同辅料对中药冲剂吸湿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1993,8(2):80-83.

[8]武铁生,汝连春,付正中,等.不同辅料对丹参冲剂吸湿性的影响[J].中成药,1997,19(4):3-4.

[9]冯翰,张晓东,冯伟.三种不同配方的辅料对消炎胶囊吸湿性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02,15(4):279-280.

[10]王中彦,陈斌,胡良才,等.肝炎宁胶囊制备研究[J].中成药,1997,19(5):5-6.

[11]De Souza KC,Petrovick PR,Bassani VL,et al.The adjuvants aerosil 200 and Gelita-Sol-P influence on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ray–dried powers from Passiflora edulis var.flavicarpa[J].Drug Dev Ind Pharm,2000,26(3):331-336.

[12]钟述华,句凤华,张素云.环糊精在中成药制剂中应用[J].中成药,1985,8(11):5-6.

[13]吴展顺.环糊精在冲剂中应用[J].中药材,1994,17(7):43-44.

[14]李玉萍,陶永梅,冯翰.环糊精对消炎颗粒剂抗湿性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1999,12(6):345-346.

[15]陈鸿彬,张洁玫.欧巴代在中药浸膏片薄膜包衣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2000,10(6):28-30.

[16]吕红,陈立明,吴保明,等.便通胶囊中浸膏颗粒薄膜包衣的防吸湿研究[J].中成药,2004,24(3):170.

[17]莫静义,徐志勇.灯盏细辛胶囊PVA薄膜包衣新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3,5(2):2-3.

[18]Burger,Jack.Moisture and oxygen stable composition and a process for obtaining said composition[P].Eur Pat Appl Ep:1214892A1,2002-06-19.

[19]孙蓉芳.防潮包装的机理与应用[J].包装工程,1994,15(4):160-161.

[20]黄可.药品包装的防潮性能研究[J].医药导报,1998,17(5):349.

猜你喜欢
吸潮吸湿性防潮
鸡粉调味料吸潮性控制的工艺探讨
影音室里的防潮处理
养殖场有“三宝”
中药制剂吸湿机制及防潮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ZYJ7型道岔接点组防霉、防潮技术改造
添加不同辅料牛膝浸膏粉体表面特征与吸湿性的相关性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的制备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的评价方法
黄芪多糖防潮树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吸湿性
为什么饼干会变软而面包会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