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层滑动及形变演化模拟研究

2012-04-01 09:34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1期
关键词:青川中国地震局粘弹性

谭 凯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

汶川地震断层滑动及形变演化模拟研究

谭 凯1,2)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W7.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和彭灌断层上,地表破裂最大右旋走滑4.9 m。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立即组织了GPS、In-SAR、地质等监测。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在完成GPS监测任务的同时,复测了四川GPS控制网A级和B级点、三角点,获得464个高精度GPS同震形变。并根据其中13个1 Hz GPS连续站数据获得震时动态形变序列,用震后GPS监测网获得震后8个月47个站的震后形变序列,用日本宇航局的ALOS PALSAR数据获得InSAR同震形变场。

这些破裂和变形在一定的构造环境中产生,蕴含着丰富的地壳运动和深部构造信息,如区域构造断层形状和运动、深部流变结构属性及岩石圈动力学关系。本文以大地测量资料为约束,辅以破裂地质资料,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汶川地震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破裂过程模型和形变演化模型,探讨此类大陆强震变形机理和深部构造动力学过程。主要内容为:

1.介绍大地测量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法、形变特征、不同数据的检校和融合。用464个GPS点震前震后数据,以静态数据处理方法得到GPS三维同震形变场;投影到断层走向上,映秀段逆冲大于走滑,都江堰-北川段的逆冲、走滑都较大,而青川段的走滑大于逆冲分量;水平同震形变最大5.4 m。根据其中13个1 Hz GPS连续站数据,以动态数据处理方法得到震时动态形变时序,其中郫县站动态形变与郫县强震仪动态位移基本一致。InSAR LOS相对形变与GPS LOS相对形变基本一致,校正后平均误差在3.5~5 cm之间。

2.介绍相关地震形变模型和反演方法。地震形变模型有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矩形断层位错模型、地壳分层弹性半空间矩形断层位错模型、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三角位错模型、震后粘弹性松弛模型、震后孔隙回弹模型、震后余滑模型。数学计算技术有最小二乘法、模拟退火算法、格网搜索法等。

3.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料、模型、算法对汶川地震进行模拟研究,主要研究汶川地震断层几何形状和滑动分布、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汶川震后形变机制和形变演化过程。

(1)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确定地震断层几何形状,即各段的长度、宽度、深度、倾角和位置。将断层几何形状参数固定后可离散化成格网状子断层,用有界变量最小二乘法反演断层滑动分布。断层滑动表现为非均匀破裂特征,包含数个离散的区域峰值滑动面(即凹凸体),相互之间被滑动量较小的间隙体明显隔开。最大滑移值大于6 m的凹凸体有5处:草坡到虹口、清平、北川、南坝和青川。

(2)以四川GPS连续站动态形变序列约束地震破裂过程。将子断层滑动角设置为与同震破裂一致的定值,滑动上升时间根据破裂速度计算,经格网搜索反演得到子事件破裂速度为3 km/s,平均破裂速度2.5 km/s。破裂从震源向北东向扩展,破裂持续时间为105 s。在发震的15 s内,映秀附近的区域开始破裂,最大滑动量约3.1 m;15 s至34 s间,虹口和草坡发生破裂,形成一个高滑动区域,最大滑动量高达12.7 m;34 s至65 s间,北川子断层发生了10.5 m左右的错动;65 s至85 s间,破裂由北川发展到南坝,错动约8.9 m;发展到106 s时,破裂延伸到青川,滑动量最大为5 m。

(3)研究震后形变机制和形变演化过程。模拟研究发现,震后孔隙回弹形变量很小,且局限在破裂两侧很小的范围内,与震后形变规律不符合,很难发现其起作用的证据。震后粘弹性松弛模型不能很好地符合观测值,而震后余滑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综合震后粘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的模拟结果表明,汶川震后几个月的形变主要由震后余滑引起,而震后粘弹性松弛发挥了一定的较小的作用。

弹性层20 km以下可能存在粘度比较低的流变物质,其粘度最低为6.3×1017Pa·s,震后粘弹性松弛最大水平形变影响为3.6 cm。扣除震后粘弹性松弛的影响后,反演余滑分布得到余滑的最低值,南坝到青川间的余滑最大约0.8 m。余滑的分布与余震存在对应关系。在映秀-北川段,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滑动峰值区的下前方,而青川段余滑分布在断层上部,与同震滑动峰值区接近。

假设震后余滑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独立,则可以模拟震后形变的时空演化过程。震后一年形变大部分是余滑成分,一般分布于断裂附近,可能占60%甚至70%以上;震后粘弹性松弛一般分布于中远场,可能占20%,一两年后占主导地位,可以延续几十年。

GPS;InSAR;汶川地震;同震形变;震后形变;反演

(作者电子信箱,谭凯:whgpstan@hotmail.com)

P315.72+5;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2.01.021

猜你喜欢
青川中国地震局粘弹性
二维粘弹性棒和板问题ADI有限差分法
具有不一定递减核的线性粘弹性波动方程振动传递问题的一般衰减估计
时变时滞粘弹性板方程的整体吸引子
青川岩沥青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探究
昙花
人生的苦酒
人生的苦酒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基于SCI-E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不同填料填充集成橡胶对复合材料动态粘弹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