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如何表意》介评

2012-04-01 19:16曹道根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连贯性图式语义

曹道根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1. 引言

传统词汇语义学和成分语义学认为原子性质的词义在一定的结构配置内通过规则性组合形成表达一定命题内容的句义(sentence meaning),句义再经过语用原则支配下的加工推理得到话语义或语意(utterance meaning)。承认句义存在的“字面主义”(literalism)观点是实现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工的前提。Evans在其新著《语词如何表意》(HowWordsMean)①中认为句义的概念是虚构的,缺乏心理真实性,因此应该予以取消,“语义学-语用学”分工也随之不再成立。舍弃了字面主义意义观,作者转而根据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建立起一个“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LCCM)理论”框架,对语词/语言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做出了新解。

2. 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个部分,计十六章。

第一部分(1-4章)是正式介绍LCCM理论的前奏。第1章分析字面主义词义观、句义观以及意义组合观的不足。第2章着重介绍几种对建立LCCM理论有重要影响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基于这几种观点,作者初步提出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之分、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之分。第3章指出LCCM理论采用认知语言学研究途径,致力于对意义的本质、意义构建、直陈/喻性(figurative)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可以将LCCM理论归属于认知语义学。LCCM理论同时也探讨语法的语义问题以及词汇表征如何融合成为更大语言单位的问题,因此它也是一种关于语法的认知理论。第4章回顾了几种解释词义变异性的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它们都未能明确设置一个非语言的概念表征层面,并通过语词所编码的语言内容(语义表征/语义结构/词汇概念/语言系统)和这个概念表征(概念结构/认知模型/语义潜势/概念系统)的连接来解释词义的百科性质和情景性变异。

第二部分(5-10章)介绍语言系统中的语义表征和概念系统中的概念表征,两类表征统称为词汇表征。第5章根据词库-语法连续统假设以及语法的构式观将语言系统中的基本成分确定为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s)。象征单位即声音形式/语符载体(vehicle)和语义结构/词汇概念的结合体。第6章介绍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语言编码内容,其基本单位是词汇概念。所有象征单位都和词汇概念相连,但只有开放类(open-class)语词可经其词汇概念通达概念结构。词汇概念无模拟性(non-analogue),即它并不记录以身体为基础的多模态经验。不过,多模态的感知状态经过抽象和图式化(schematization)可以成为供语言编码的参数,此即词汇概念的参数化特征。第7章进一步阐释词汇概念的相关特征。词汇概念是心智语法成分,可以按词汇突显(lexical profile)组合;词汇突显是对特定词汇概念与其它词汇概念共现或搭配使用情况的记录。第8章阐述LCCM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看法。第9章阐述概念和概念结构的本质、语言和概念系统的接口方式。概念实际为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性表征即感知符号(perceptual symbols)。感知符号记录相关模态经验,并串联成框架(frame)。多模态的结构性框架表征可以受词汇概念作用而被重复激活,触发模拟(simulation),形成情景化意义,产生认知。第10章描述概念结构的基本单位即认知模型。认知模型由结构性框架组成。和特定词汇概念直接相连的认知模型为主模型、主模型通过链接(chaining)和次模型相连。语义组合中被选择的特定主模型及其次模型一起构成模型突显(cognitive model profile)。

第三部分(11-13章)探讨语义组合和意义的构建。第11章介绍语义组合过程的第一步,即词汇概念选择。第12章介绍语义组合过程的第二步,即词汇概念整合。整合涉及对相关词汇概念所编码的语言内容的解压(unpacking)。一定原则支配下的概念整合结果为词汇概念组(lexical conceptual unit)。第13章介绍语义组合操作的最后一步,即识解(interpretation)。识解涉及词汇概念组内不同模型突显中的不同认知模型之间的匹配(matching)。匹配的最终结果是形成适应特定语境的话语信息表述(informational characterization),从而完成意义的构建。

第四部分(14-15章)应用LCCM理论来解释喻性语言以及时间语义。第14章指出直陈语言和喻性语言在语意构建方面的差异在于模型突显的激活层面不同,或者说词汇概念通达认知模型的路径长短不同。喻性语言识解涉及模型冲突(clash),冲突的化解则需要通过延长通达路径来搜寻可以匹配的新模型。第15章探讨“时间”的时间词汇概念以及概念结构中的时间认知模型。

第五部分(16章)总结LCCM理论的理论地位,即LCCM理论的两个特点:复合性和方案性。

3. 贡献与不足

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LCCM理论尝试吸收了多种有关词汇表征和语义组合的认知研究成果,从而将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学的相关理论整合起来,为语言使用中所表现出的词义变化以及语言知识在话语识解中所起的作用做出了更合理的说明。第二,LCCM理论让认知语言学家重新认识到语言在意义构建中的重要地位。Lakoff和Johnson(1980;1999)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2002)的概念合成理论研究对象实际都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意义构建的非语言概念过程,即所谓的后台认知(backstage cognition)。LCCM理论是一种前台认知(frontstage cognition)理论,是对上述两种理论的必要补充。它为语言和概念结构如何实现接口、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如何互动、语言如何触发意义的生成提供了模型化解释。第三,LCCM理论对语言意义的百科性看法作出了重新分析和解读。作者认为Langacker(1987;1991)等人将语义结构完全等同于概念结构或百科知识的看法存在偏差(60)。根据LCCM理论,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征,与之相应的是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之间的区分。

本书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第一,作者把“意义”(meaning/conception)限定为语言情景化使用带来的结果,因此意义只存在于话语和语用层面。孤立的语词虽有词汇概念但仍无意义可言。因为“句子”是脱离语境的纯理概念,实际并不存在和语境无关的句子,因此说句子有意义也就不成立。我们认为,LCCM理论取消句义概念的做法可取。LCCM理论取向之一就是为语言理解提供一个具有心理真实性的理论模型,而传统句义概念的设定恰恰没有心理真实性。根据LCCM理论,话语是语词按各自的词汇凸显或选择倾向性(selectional tendencies)组合而成,对话语(意义)的识解涉及其中的开放类语词通过与之相连的词汇概念(整合)指向语义潜势,通达百科知识,激活多模态感知经验,获得适应特定情景的信息表述,因此“话语义/语意”本质上是情景化和经验性的,传统意义上的“句义”正因为缺乏模拟性而不真实。不过,作者将“意义”单独看作话语整体才具备的属性,虽然在逻辑上不无可能,但很容易造成作者表述上以及读者接受上的混乱。比如,语词有语义贡献但却没有意义,话语中的语词组合带来信息表述但也没有意义,词义和词组义都是语义值(semantic value)但都不是意义,这些说法本身都很像悖论。其实,已有“话语义/语意”的说法,作者没有必要再对“意义”的内涵作出特设并采用这个有特殊限定的“意义”概念来取代“话语义/语意”;将“句义”从“意义”中剔除并不改变“意义”的多维性质。取消“意义”的上义词地位会给行文和论述带来不便。

第二,即使作者对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所作的区分成立,词汇概念也还是“概念”(62)。词汇概念是获得语言外壳的概念内容,仍然属于概念系统;语义结构仍然是概念结构的一部分,是为满足语言系统象征化要求而划定的那一部分概念结构。如此,作者在本书第191页说词汇概念所表征的语言内容不在概念系统之内似乎前后相抵。也正因为同为概念内容,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明确。比如,作者说和语符France相连的词汇概念是[FRANCE],通达GEOGRAPHICAL REGION∥NATION STATE∥HOLIDAY DESTINATION等认知模型(78);和语符declare相连的词汇概念按其“语用点”可区分为三:[FORTHRIGHT INFORMATION ASSERTION](declare love)、[ANNOUNCEMENT OF NEW LEGAL STATUS](declare war)、[ANNOUNCEMENT OF DUTIABLE GOODS AT CUSTOMS](124)。问题是,作者认为,词汇概念可以在语用事件中通过对多模态经验的抽象和图式化而获得(114,128);特定的语词若经常使用于特定的语境(bridging context),与之相关的含义就可能会得到重新分析从而成为其编码的语言内容,即词汇概念(166)。据此可以认为France的词汇概念所通达的认知模型可以通过参数化而成为France的编码内容:[FRANCE AS LANDMASS]、[FRANCE AS NATION]等。反过来,上面所说的与declare相连的三个词汇概念倒可以被认为是词汇概念[ANNOUNCE]所通达的三个不同认知模型。

第三,意义构建的融合(fusion)过程包括词汇概念整合以及对整合所得的词汇概念组作出识解,即信息表述。词汇概念的整合和识解中的模型匹配都受相关原则支配。其中,概念整合的首要原则“语言连贯性(linguistic coherence)原则”(245)要求发生整合的词汇概念在语言内容方面有“图式(schematic)连贯性”。模型匹配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连贯性原则”(258),要求经不同词汇概念分别通达的两个认知模型在匹配时需要在概念内容方面有“图式连贯性”。作者设立了“图式连贯性原则”:“与事物、参与者、以及存在于事物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相关连的内容在融合操作中必须体现连贯性”(245,258)。显然,这里的“内容”既指语言内容,也指概念内容。问题是,作者又说只有用于词汇概念编码的语言内容是图式性内容(105),而通过开放类语词词汇概念通达的概念内容是细节内容(rich content),不是图式内容(schematic content)。并非图式内容的概念内容如何有图式连贯性?虽然作者后来(180)说概念作为感知符号有图式性,但这个图式性是另一层意思,即概念或概念内容是对实际感知状态(instances of particular perceptual states)的记忆或记录,概念内容可因此被激活或模拟。上面所说的概念内容图式连贯性显然和这种记忆图式性无关。作者还用France is a beautiful nation为例解释概念连贯性和图式连贯性,说词汇概念[BEAUTIFUL]所通达的认知模型AESTHETIC PLEASURE与词汇概念[NATION]所通达的认知模型CULTURE∥LANGUAGE之间有图式连贯性。这里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之所以认为这两个模型有图式连贯性,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知识相关性(259)。知识相关性在我们看来就是概念相关性,这样就存在循环或同义反复,因为上面的概念连贯性是根据图式连贯性来定义的。再者,从词汇概念的参数化性质来看,词汇概念[BEAUTIFUL]和[NATION]所分别通达的认知模型是否可以看作各自的参数?如果这样,这个例子所证明的概念连贯性就变成了语言连贯性。

概念连贯性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这在本书中还有一个证据。前面提到,作者认为喻性语言的意义识解涉及模型冲突。如在识解转喻性话语France rejected the EU constitution时,EU constitution的信息表述和上面提到的France的三个主模型之间缺乏概念连贯性,因此受概念连贯性原则制约,需要在主模型所链接的次模型中继续搜寻,直至模型冲突消解,模型匹配建立:[FRANCE]→NATION STATE→POLITICAL SYSTEM→ELECTORATE。问题是ELECTORATE这个认知模型所包含的概念内容显然是NATION STATE这个模型概念内容的一部分,那么既然模型ELECTORATE和EU constitution的信息表述有图式和概念连贯性,又怎能说后者和模型NATION STATE没有概念连贯性?再拿My boss is a pussycat为例。说词汇概念[BOSS]和[PUSSYCAT]各自所指向的模型之间存在冲突不假(HUMAN vs. HOUSEHOLD PET/NON-HUMAN),但不可否认这两个词汇概念都能通达认知模型ANIMAL,结果是与词汇概念[BOSS]和[PUSSYCAT]分别相关的概念内容实际并非没有连贯性。这种情况下,LCCM理论需要解释隐喻性话语识解中的模型冲突和新模型的搜寻为何可以在存在概念匹配的情况下发生。

第四,词汇突显对LCCM理论而言是一个关键概念。LCCM理论中,语词或语符的组合其实就是词汇概念的组合,而词汇概念的组合方式由相关词汇概念的词汇突显共同决定。词汇突显是由词汇概念编码的语言内容(134),是关于特定词汇概念在语言使用中通常可以和哪些词汇概念或语符载体共现(co-occur)的信息,即所谓的使用潜能(use potential)或选择倾向性。按后一种说法,词汇突显可区分为“语义选择倾向性”和“形式选择倾向性”,前者如动词的论元结构信息,后者包括词序信息和通常所说的次范畴化(subcategorization)信息。如find的词汇概念[LOCATE]选择一个直接宾语,另一个词汇概念[REALIZE]则选择一个小句补足语。还有一种和内部开放词汇概念(如对应于双及物载体的[THING X CAUSES THING Y TO RECEIVE THING Z])相关的“内部选择倾向性”,其实也就是对通过嵌套(nesting)进入这种词汇概念的成分在语义和句法实现上作出的限制条件,如双及物词汇概念要求两个非谓NP进入动词后位置(93)。可见,形式选择倾向性主要为词项的句法组织信息,说它是语言内容、可以获得编码不算错,但严格地说它并非语义信息,这也正是为什么作者将选择倾向性分成语义和形式两种的原因。但如前所述,LCCM理论中的词汇概念是语义结构单位,如此一来,词汇概念的内涵就会分裂为“语义信息”和“语义信息+句法信息”两种,难以统一。

附注:

① 下引此作仅注页码。

Fauconnier, G. & Turner, M. 2002.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Johnson, M. 1999.PhilosophyintheFlesh[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ngacker, R. W. 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 Ⅰ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1991.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 ⅡDescriptiveApplication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连贯性图式语义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语言与语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