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手法
——以网络论坛日常用语为例

2012-04-07 08:33霍美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网民语言文化

霍美丽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作为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对于人们表达思想和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语言受语境影响很大,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化。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语境。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富有活力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文化得以产生并广为流行,它被匿名、自由和超地域性的网络语境赋予了较为独特的内涵和表现特征。

一 诙谐幽默的娱乐性

诙谐幽默在很多国家被看做是智慧的象征,享有很高的地位。传统中国在儒家“非礼勿言”的教导下,相对来说文化较为严肃。但随着现代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人际交往的减少,以诙谐幽默追求娱乐也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缓解压力、展现才智的重要渠道。而匿名、休闲性的网络则为这一情绪提供了尽情发挥的舞台。人们竞相在网络上以幽默调侃的语气嬉笑怒骂,尽情放松自我,以舒缓在现实社会中绷紧的神经。

例如2010年广受社会关注的小月月事件,即来自于网友们对一条天涯帖子《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1]的追捧。这条帖子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主要在于帖子的作者蓉荣深深抓住了娱乐文化的主题,她不但给我们推出了一个娱乐性十足的人物小月月,还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把看似痛苦的情节描述得绘声绘色、笑料百出。其中一网友回复说:“成功被此等人物炸出水面,表示目前笑得很欢乐,楼主go on。”[1]这句话可谓道出了众多关注者的心声。

除整体的诙谐语气外,网络语言文化的娱乐性还往往通过创造丰富的幽默词语来表现。其中谐音便是一种常见的创造手法。在中国很早的时候谐音就产生了,在网络时代,计算机汉语拼音输入法和现代人对幽默的推崇更使这种手法发扬广大。如在称谓上,网民们将旅友称为“驴友”,同志们为“筒子们”,俊男美女为“菌男霉女”,形象生动;在对人物感情的描述中,将压力称为“鸭梨”,悲剧称为“杯具”,过奖称为“果酱”,喜欢称为“稀饭”,“I loveyou为“爱老虎油”,诙谐有趣。谐音的用法使这些无感情和干巴巴的表述变成了休闲幽默的娱乐性文字。

另外,比喻手法也很常见。比如网民们在论坛中将发表帖子称为“打铁”,将观看称为“坐沙发”或“围观”(并形象地从现实社会中的城区布局引来“一环”“二环”围观之说),将帖子上下排列的顺序称为是“楼层”,并将发无阅读价值的回帖称为是“灌水”,只看不发留言称为是“潜水”,而经常灌水的人被称为是“水仙”、“水手”,另外将长相较丑的男女分别称为“青蛙”与“恐龙”等等。这些由比喻产生的网络语言贴切幽默,也为论坛的交流营造出一个轻松热闹的娱乐气氛。

二 简洁醒目的快餐性

现代充满压力的工作和生活使得社会气氛变得紧张忙碌。在这种气氛下,一切符号需要简洁醒目,文化也带有了快餐性质。而作为现代文化代表的网络语言文化自然也就深受其影响,因为交流需要快速轻松。如在网络论坛中,网民多以开门见山的方式进入叙述,一般以简短明了的话语进行交谈,而很少出现拖沓冗长或晦涩难懂的语句和段落。甚至在称呼对方时,一个简洁醒目的“亲”字,秒杀男女老少、或陌生或熟悉等一切人,广为流行。

为了达到快餐的目的,像词汇缩写、数字谐音和英文音译都是常见的网络语言表现形式。

缩写是将汉字拼音或英语的第一个字母合写的一种语言手法,如将楼主缩写为“LZ”,美眉缩写为“MM”(同时还有“妹妹”之意),哥哥缩写为“GG”,男女朋友分别缩写为“BF”和“GF”,同性恋(“boy’s love”)缩写为“BL”(音译“玻璃”),感叹“Oh,my god!”则缩写为“OMG”。 在整齐划一的汉字中间,用这些缩略字母可打破沉闷,显得醒目明快,所以能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而数字谐音是将汉语词汇用其同音或近音的阿拉伯数字来代替的一种语言手法,如以“53”代指“我闪”,“88”代指“拜拜”,“555”表示“呜呜呜”痛哭,“9494”表示“就是就是”。这种表现形式虽与缩写有所不同,但是在简洁醒目上与缩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英文音译是对英语常见词汇的中文音译,如将Fans的音译为“粉丝”(或“扇子”、“蕃薯”),E-mail称为“伊妹儿”,Java称为“娇娃”,windows称为“瘟都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里,这些音译词具有输入便捷的优势,而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也使得音译词的选择空间较大,所以最后形成的网络词汇往往也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三 新奇刺激的创新性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是当代文化的主题内涵之一。在这种主题背景下,人们竞相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开放和自由的网络语境也为人们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在网民们的奇思妙想下,大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五花八门的网络创意语言,在给人们带来新鲜刺激的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向人们彰显着语言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摹状是最有代表性的创新表现手法。运用此手法,网民们不但创造出“囧”(表示伤心、无奈)、“汗”(表示震惊而无言以对)、“倒”(表示无法忍受、晕倒)、“抓狂”(表示愤怒或郁闷到发疯)、“吐血”(表示心情郁闷到极点)等生动的表情汉字,还通过组配各种不同的字符,构造出一系列形象的表情符号,如以“(∩_∩)”表示微笑,“(→_→)”表示怀疑,“(⊙ o ⊙)”表示目瞪口呆,“(╯^╰)”表示一脸苦相等等。这些文字或符号形象传神、表现力强,能够弥补书面交流中表情语言缺乏的不足。

创新无处不在,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常见的还有分解、合成和混用等。

分解是将一字(词)按形体或音节分解为若干字(词),如网络语言“弓虽”是“强”的形体分解用法,“哥屋恩”指“滚”的音节分解用法。

合成则相反,是把若干字(词)中的关键字提取出来合成一词,如将“笨蛋+白痴+神经质”合成为“蛋白质”,将“白领+骨干+精英”合成为“白骨精”,甚至在网民嘴里的“特困生”指的其实是上课爱犯困、打瞌睡的学生,“神童”特指“有神经病的儿童”。很多人认为这些词汇具有语义模糊、歧义较强的缺点,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网民也正是在这种对常见词汇和崇高事物的扭曲和解构中,达到了娱乐的目的。

另外混用是将数字、字母和汉字进行组合使用的一种创新方式,如以“8卦”表示“八卦”,以“Me2”表示“Me Too“,以“3Q”表示“thank you”。这一手法因构思奇特,形式活泼,深受追求新奇刺激的网民的喜爱。

四 从众模仿的时尚性

新奇创新的事物或行为若获得人们认可并被追随模仿,便可演变为一种时尚潮流。时尚也是当今网络语言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色,使网络语言的文化时尚发展异常迅速。网络语言的从众模仿现象十分普遍,网民们紧跟潮流前沿,人人唯恐落伍,所以在此基础上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的词语受到追捧,网络语言发展也展现出极大的活力。比如像近些年的“××帝”、“给力”、“高富帅”等词语和“神马都是浮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贾君鹏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等句子就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为一种语言时尚。

而从网络语言的创作来源来看,又可见出网络对现实生活中时尚热点的追随。比如说网络语言“伤不起”、“闹太套”来自于流行歌曲,“你太有才了”、“hold住”来自于综艺节目,“我爸是李刚”、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来自于热点新闻,“豆你玩”、“蒜你狠”系列来自于民生现象,“小强”(指蟑螂或生命力很强的人)、“旺财”(指狗和到处攻击他人的人)、“如花”(指丑女)则来自于备受年青人欢迎的周星驰电影。人们在使用这些网络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把玩身边的时尚文化上过了把瘾。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性别的人在网络中张扬个性、抒发情感时,难免会带上不同的性别特征。性别特征也存在从众模仿现象,进而发展成性别时尚文化。比如男性网友在网络论坛中就跟风使用“狂顶”、“坑爹”、“蛋疼”、“膜拜”、“给力”、“SB”、“找抽”等词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词虽较为粗鲁,但却表现了男性崇尚阳刚率直的特点;而女性则相反,流行卷起舌头说话,如“介个素虾米东东?”(意思是“这个是什么东西?”)“偶8是米女,但偶粉可耐!”(意思是“我不是美女,但我很可爱”)等句子举不胜举,“哦”、“撒”、“捏”等句末助词更是被无限滥用。这些卡通式的语言展现出小女人精灵可爱的特征,这也正与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女性时尚文化同步。

五 杂糅各方的综合性

网络的优点,还在于它能打破空间的限制,把天南地北的人纳入同一空间进行交流。作为网络交流的工具和产物——网络语言自然就会受到一些地方方言的影响。如在网络语言中的“女银”(即“女人”)来自于东北方言,“妹纸”(即“妹子”)来自于湖南、河南等地的方言,“额”和“偶”(均指“我”)分别来自于山西和浙江方言,山寨(指假冒不正规)则来自于广东方言;另外还从台湾引入了“……的说”(如“长得超漂亮的说”)、“过去……的方式,……”(如“过去唱忐忑的方式,弱爆了”)等特殊句式用法。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来说,这些综合性的网络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

同时,网络还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捷互动的平台,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外语和外来文化的接触和认知,并将它们融入到网络语言的创作和使用中。如网民们把小男孩称为“正太”、把装可爱称为“卖萌”(装可爱)、把表露心声称为“吐槽”,这些网络词语来自于日语;把中老年男子称为是“阿杂西”(也译作“大叔”)、中老年女士称为“欧巴桑”(也译作“大婶”)、把“思密达”做为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是来自于韩语;另外“out”(指“过时”)、“high”(指“热烈”)等网络热词和“…ing”(正在进行时,如“感动ing”)、“…ed”(过去时,如“吃ed”)等动词语法均来自于英语。这些网络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新的语境——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经历了一次“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2]。作为革新的产物,网络语言以宣泄情感、交流思想和张扬自我为主要目的,以追求娱乐、消费快餐、锐意创新、跟随时尚和综合各家文化为客观表现。其富有活力的生命来源于网民交流与共享文化的巨大热情,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来源于当今时代文化的渗透。研究网络语言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对于我们认识当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蓉荣.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J/OL].(2010-10-05).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273274.shtml.

[2]宋凤玲.从网络语言看网络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2):75-76.

猜你喜欢
网民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