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板船与毛板人及毛板文化

2012-04-08 17:03刘日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益阳汉口梅山

刘日升

(娄底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湖南娄底417000)

毛板船是约1797—1958年航行在资江中游至湖北汉口的一种特殊的专门运输煤炭的巨型木船,一直到柘溪大坝建成,航运中断,毛板船才结束其历史。它是我国(资江河)航运史上唯一的“一次性使用”的巨型船舶。它的用途就是把煤炭运到汉口后,船老板就将其拆成板子卖掉,不需返航,驾船的人及其工作人员另搭交通工具返回,以后轮番运作。正因为这种船只要将煤炭运到汉口就要拆成板子卖掉,所以整个船体都用8厘米厚的松木板拼钉而成,不加刨削,板面粗糙,制作简陋,所以叫毛板船。毛板船虽然只存活了160余年,但它充分体现了梅山人民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寻找商机、自我发展的精神,互帮互助、生死与共的精神,心胸宽广、苦中求乐的精神,这些精神不论在当时或如今,都是值得倡导的。

一 毛板船:梅山人民的创举

梅山,位于湘中资水中游,面积约5万余平方公里,山峦重叠,溪谷纵横,资水以北属雪峰山脉延伸地带,资水以南属衡山山脉,千米以上的山峰约有100座,连绵起伏,坡高路陡,有诗曰:“天下山河不平凡,千里资江几多滩。水过河头声声急,船到江心步步难。谁识船工苦与乐,资水滩歌唱不完。”[1]19

嘉庆二年(1797年),新化县洋溪船户杨寿江、罗显章试制成吃水浅、船肚大、有利于在水浅滩多的河道上航行的货船,名曰“洋溪船”。接着,罗显章和陈冬生又在“洋溪船”的基础上制造了一种能载重30吨的新型船,叫做“三叉子”,这种船专门用于装煤跑湖南的益阳、长沙,湖北的汉口去销售,这种船就是毛板船的雏形。

嘉庆四年(1799年),洋溪杨家边船户杨海龙跑运输蚀了本,回到新化,赊购了罗显章、陈冬生的“三叉子”船,运煤到武汉去卖。船到汉口,煤炭赚了钱,他见那艘“三叉子”已经破旧,返航又多费时日,就把它拆掉当木板卖了。汉口木材昂贵,卖木材的钱带回去再添一点,就可以再买一艘新船,又赢得了时间,可以及早还清赊购船的欠款。杨海龙轻装回乡,比驾船返航省了个把月时间,还清了赊买“三叉子”的帐,手里又有了造新船和装煤炭的钱,就赶造新船第2次运煤去汉口。这回他有了经验,既然可以把船拆了当木材卖收回大部分造船的本钱,就索性省工省料,只要船能把煤载到汉口就行了,就按装载煤炭的特点,在“三叉子”底宽肚大的原型上加以改进,这就造成了第1艘“毛板船”。

顾名思义,“毛板船”是用毛糙的木板造成的船舶。按照传统习惯,造船力求坚固,船帮都要用杂木,船底用厚实的木周木板子,这类木材价值都很昂贵,修造也很费工力,改用廉价的松木板,木材成本低,造船的工价也节省了很多,反正只要能运一次煤到汉口就要拆成木板卖掉,所以也用不着刨光滑、涂桐油,让它毛毛糙糙,能装运煤炭就行。后来,煤炭局在实践中对这些船不断改进,整艘毛板船统一用8厘米厚的松木板拼钉而成,这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毛板船”了。毛板船分小、中、大三种船型,是根据树林锯成的板料长短制成。小型船能装60吨,中型船能装80吨,大型船能装80-120吨。大型毛板船长约16米,宽约4米,高约2.4米,吃水深约2米。毛板船是由于运煤的需要产生的,也是梅山地区特有的一种运煤船舶,是资江两岸人民的独创,是世界航运史上绝无仅有的专供运煤的“一次性使用”船舶。从“一次性使用”这点来看,梅山人早已远远走在世界前面,其规模之宏大、影响之广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二 毛板船:勇敢者的世界

资江河多水险:“资江号称七十二滩,在新化境内有名的险滩就有五十三处,滩上礁石森列,航道狭窄,稍一不慎,就有触礁撞烂船的危险。”[2]驾毛板船是一项冒险的职业,打烂船是常事。可是那些在苦水中泡大的年青一代,为了生计,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上船,勇敢地去跟资江上的险滩与洞庭湖的风暴搏斗,去和命运抗争,在阎王爷的眼皮子底下抢饭吃。毛板船是粗糙的,船上的用具也是粗糙的,就连驾船的人无不粗犷质朴,带着山林的野性,人与船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在奔腾咆哮的江面上凭着水力浮载漂流,时刻都在和艰险搏斗,顽强地趟着自己的生路。在他们心目中,最明确的信念是战胜艰难险阻,多赚钱才有出路。

笔者所称谓的毛板人,是以驾毛板船运煤炭为生,依靠毛板船赚钱维持生计并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与毛板船及宝庆码头共生死同存亡的人们。毛板船纯粹是男人的世界,是一群敢于抗争、敢于拼命的勇敢者的世界。毛板船从邵阳或新化驶往益阳这一段叫山河。山河段毛板船都在峡谷中行驶,用不着风帆,船行主要靠水流湍急载浮着前行。但沿途多危崖险礁,船需较大的自动力调整(转)方向。每条毛板船上有8个浆手,1个舵工和副舵(也叫板招手),技工共10人。毛板船到了益阳,山河航行就结束了,毛板船也在这里要另换舵工和水手进入外河航行,还要租用桅杆、帆具、铁锚等应用物件。益阳成了毛板船的中转站。继续前行去汉口和在此上岸的毛板人都很高兴,一则又有了一次安全的到达,从益阳去汉口,只要没有大风等恶劣天气,还是比较平安顺利的;二则“山河段”航运完毕,可以拿到可观的钱。要回家的人,可以购买回家(梅山)的物品;三则可以在益阳自由自在地玩玩。毛板人根据各人从事的岗位称呼又有区分,放毛板指的是当舵工,一艘毛板船能不能顺利到达益阳、汉口,关键全在舵工,整条船的命运都系在他的舵把子上,请到了好的舵工就等于给船保了险。当舵工放毛板对技术比较全面、胆大心细的人来说是他们的目标和希望,这不但是一种极大的荣耀,挣的钱也特别多,工资相当于普通船工的10倍。

梅山民谣《滩歌》对毛板人有个真实的描写:“驾船要驾毛板船,骑风破浪走江天。一声号子山歌动,八把神挠卷神鞭。驾到汉口把钱赚,花花银子胀搭裢。船打滩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舍下血肉喂鱼肚,折落骨头再驾船。”[3]1又有诗曰:“过了柱子到三洲,十个船夫九个忧,大水行船放甲里,小水甲边顺水流。小羊面前桂鱼滩,鱼背鱼鳞乱水翻,舵工你要拢边舵,快到码头就拐弯、船到落滩要小心,玛瑙当前打满弓,放到满天星斗上,快将屁股吊浮筒。安化最怕过灵滩,顶上乌云像黑帆,看好头篙掌稳舵,良心保我过三关”[4]例如过洛滩和过大鳖滩时时惊心动魄,诗人道得明白:“猿声啼处泪沾裳,此不猿声亦可伤。漫谓瞿塘天下险,洛滩险未逊瞿塘。”“大鳖滩头洪水中,我来不碍一舟通。难为篙子难为舵,半倚牵人半倚风。礁石有心思作浪,布帆无恙欲凌空。龙门未凿应同险,千载伊谁继禹功。”[1]19从几段诗歌中,我们已经看到,毛板人随时都有被无情的江水所吞箍的危险,资江的滩、礁,洞庭湖的风浪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存,每个毛板人都亲身感受到这一切。但毛板人没有退却,没有被危险所吓退,而是凭着梅山人固有的“蛮”劲,展现了毛板人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舍生忘死、战风斗浪、不怕牺牲的精神;依靠自己的“智”、“勤”、“能”、“忍”、“义”的特质,奋起创业的精神;密切配合、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毛板船业务迅猛发展,每年到达汉口的毛板船就有1 500-2 000艘之多,每年给梅山地区赚回以百万计的银元,直接或间接靠毛板业维持生计的人约有10多万至20万。毛板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梅山地区采煤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 毛板船:给闭塞的梅山带来了商机

如前所述,放毛板(船)风险大,时有毛板船被撞沉的事件发生。资江河沿有两句民谣:“灵滩洛滩的人不种田,一年四季靠翻船(这里讲的不单是毛板船,也包括其他货船等江上运载货物的船舶工具)”[3]31讲的就是这两个地方沉船很多,有许多的人专靠抢险救人与捞取沉船上漂散的东西为生。尽管放毛板船风险大,但收入很高,很多人都愿意干。解放前,一般的舵工放一次船,工价是60元光洋,浆手是6元,一般浆手跑(放毛板)一次益阳就可赚两石多谷钱,这在当时,工价是很高了。但是,这些可观的收入,都在于抢抓商机,也就是放毛板船的时机。放毛板,水小了不能放,因为资江滩多,有时有的滩水深只有两尺左右,而毛板船吃水深四、五尺,所以不涨水不能放;如果水势太大,水流太急太猛,舵也难以控制船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冒险开船。“放毛板船最好的时机是江水刚刚涨到十一、二磴的时候,这个时段放毛板,既可顺利渡过浅滩,又不至于遇上继续上涨的洪水,当大码头的水涨上二十几个磴时,先放出去的毛板已经过了最危险的灵滩、洛滩,快到益阳了。”[3]21涨水是开船的信号,能否稳妥地把握住这个绝佳时机,靠的是丰富的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天文知识(所谓出门观天色)和长期积累的经验。

19世纪中叶,武汉三镇(汉阳、武昌、汉口)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以后又有了租界,各种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更为繁荣发达,不但需要大量的煤炭,对各种农产品也有极大需求。梅山人通过毛板人的信息传递,也将大量的农产品如茶叶、生铁、桐油、生漆、土纸,特别是洋溪人邹玉兰制成的玉兰片(即干笋片),色美味佳,不但在汉口深受青睐,同时畅销全国乃至海外,被誉为“南参”,获利甚巨。毛板人装煤炭到益阳、汉口销路好,收入很好,腰包里有了钱,手头宽松一点了,就买些(洋)布、日用品回家乡,特别是采购一些梅山地区没有或稀罕的物品带回来,通过集贸物资交易和集镇店铺销售,商品达到了互通有无的目的,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凡是毛板船开航或停靠的码头所在地都成了相对的繁华区,如冷水江市的金竹山、毛易铺,新化县北塔底下、游家镇、洋溪镇、白溪、琅瑭、马辔市、坪口镇、烟溪等。毛板船的成功及毛板人带回的各类信息,其它船户也驾船去汉口运布匹、日用品,到汉寿收棉花,到益阳收粮食(大米)运回梅山地区,极大地改善了梅山地区特别是新化县山多田少、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不够吃的状况。毛板人给交通闭塞不便(望见对门屋、路要走到哭)的梅山地区带来了生机,毛板人的经营理念像缕缕春风,吹进了古老的梅山地域,给梅山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 毛板人创造了毛板文化,践履了中华文化的和合精神

文化来自人们的劳动和创造。毛板人在长期与艰难险阻的搏斗中创造了他们独有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紧密围绕生产安全进行,主要体现在禁忌、祭祀、毛板号子和资水滩歌几个方面。

(一)禁忌

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要经历许多艰难的磨砺才能获取劳动成果。毛板人也不例外,他们的收获靠的是胆气、勇气和技术。在船上作业,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什么差错,经常处于危险的境地,因而忌讳的气氛很浓郁。而语言忌讳是最能使人保持一种经常的警惕了,所以毛板船业的语言忌讳是很突出的。因此毛板船上最讲忌讳。忌讳,一方面指的是这样一类事件,即“神圣的”或者“不洁的”、“危险的”一类事件;一方面又是指这样一类禁制,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一类行为控制的模式。本文所讲的忌讳,主要是指在毛板船上言语的忌讳,就是绝对不能讲不吉利的字眼。对“翻”、“打”、“滚”、“烂”、“沉”、“洗”、“问”等字都要用别的字代替。例如:翻个边,要讲拨个边,行船最忌讳讲“翻”,旧时就是坐船也常常被要求不要讲“翻”字。此外,还有“破”、“离”、“散”、“倒”、“火”等字也都必须格外注意。长此以往、久而久之,毛板人不但在船上忌讳这些字,回到家里、在日常生活中也忌讳不讲,家属及亲友们也因此形成了凡是涉及忌讳字眼的都不讲了的习惯,就连毛板船停泊(停靠)点的沿河人家以及沿河的市镇店铺都养成了忌讳这些字眼的习惯。时至今日,也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仍然习惯性地不使用那些避讳的字、词。

(二)祭祀

中国传统文化中,“祭”和“祀”两个字是有区别的,这两个字分别描绘了祭祀活动中的具体礼仪次序,前者指先置备供品,后者指对着祖宗牌位跪下行礼。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毛板船从制作、装货起航、结束航运都有祭祀活动。

首先,是在毛板船制作时,木匠要祭鲁班祖师。鲁班是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2 000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毛板船制作时,首先要敬奉这位祖师,一则求他保佑(毛板)船能顺利制成,二则求他庇护毛板船航行平安顺畅。祭鲁班祖师一般为正衣冠、净手、上供品(果品)、点油灯(蜡烛)、烧纸、燃香、跪拜、祈求、礼毕等这些程序。

其次,毛板船装满煤炭、装备齐全开航时和到达终点后都要祭龙王爷。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龙王是神话中海底世界的主宰,在民间是祥瑞象征。此种祭祀没有固定仪式,由长守(毛板船上资方代理人)或舵工主持,一般是祈祷龙王爷保佑(有的许愿,民间称,有许愿就必须还愿,还愿的方式在许愿时就已经决定好了。)一路平安,到达后再酬神报恩。酬谢神报恩的方式是冬月或春节后乘不能放毛板船的时间请来木偶戏班子唱木偶戏(梅山地区有的叫竹崽戏),有的叫还愿戏,有的叫平安戏,有唱3天的,也有唱5天的。船工一般都称祭王爷公公,也叫祭老爷。通常用三牲福礼:即鸡1只、猪肉1块(一般按船上人数每人半斤)、鱼1条,祭拜时,烧纸、燃香、点油灯(或用蜡烛替代)。杀鸡,以毛血黏于船上主要的地方,祭拜时不用煮熟;猪肉要煮至半熟,不要放盐;鱼要煮熟。三牲摆上供桌,由长守或舵工率领船上全体人员叩拜即可。祭完后,三牲由船上人员烹饪食用(祭拜后船上人员食用的猪肉俗话叫船拐子肉)。毛板船到了益阳叫走完了山河,由益阳开船进入外河,也要祭龙王爷,祭品礼仪与启航时一样。

(三)毛板号子和资水滩歌

毛板人驾着毛板船在过滩时,舵工和水手都比较紧张。所以有“船进山河好比人进杀场”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对危险境况的真实描写。毛板船在过滩时或是需要用大气力划浆时都喊号子,既是激励鼓劲、整齐划一的号子,也是抒发内心感受、放松极度紧张心态的号子。喊号子一般由领头的喊唱,浆手们呼应:“嘿嗬”,它的功能是求得动作一致。号子无固定内容,可因时、因地、因景、因物而随意调整。但语句简短,一般只有两个音节,即划一次浆的速度。领头者一般喊:“加把劲”、“咿呀罗”、“人心齐”、“好撑船”等等。船上人员按照分工各自聚精会神、齐心协力,不敢有半点懈怠和疏忽。历经艰险磨砺,毛板船过了险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水流较平缓的河道,叫平河。平河水都较深,没有礁石,是毛板人驾着毛板船航行中最惬意、心情轻松的时刻。这时,舵工师傅就像大战胜利后的将军,欣赏着战利品或占领(占踞)某重镇重地时的一种喜悦心情,轻松悠然地叭哒着旱烟,脸上露出难能见到的放松欢愉神采。水手们一边划浆一边聊天扯谈,胜利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时,他们就亮起嗓子唱起了粗犷而野性的山歌,这个时候唱的歌大都是情爱方面的,如:“三伏同郎上高坡,手板捧水给郎喝。我(的)郎吃了我(用)手板(捧的)水,天旱三年不口渴。”[3]27“郎是蜜蜂飞半天,姐是蜘蛛结网在屋檐。蜜蜂飞进我姐的蜘蛛网,郎要抽身姐要缠,叫郎难打(呃)——脱身(咧)拳!”[3]27“竹枝打水细细飞,河边洗衣不要捶。细石磨刀不要水,我俩结亲(咧——啊——)不要媒。”[3]27长期在农村劳作和毛板船上作业,他们形成了粗嗓子、声音大、传送远的风格,这些歌声充满野性的纯真和火辣辣的热情,声音在岩壁和山野间回响,令人入迷。

毛板船、毛板人、宝庆码头,虽然只有160余年的历史,却给梅山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梅山人民以顽强的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新化县旅游局,新化县萸江诗社.梅山百咏[M].新化:梅山文化研究会,2008.

[2]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梅山文萃[M].新化:梅山文化研究会,1999:327.

[3]邹息云.毛板船与宝庆码头[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

[4]马铁鹰.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258.

猜你喜欢
益阳汉口梅山
基于“益阳消阴”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梅山
游梅山龙宫
疏肝益阳胶囊治疗精液液化异常的临床观察
梅山情
颜新元·中国画《益阳地花鼓·拖板凳》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梅山钢铁公司高炉助燃风机节能改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