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校园暴力

2012-04-08 19:39赵秀哲
飞天 2012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暴力青少年

一、校园暴力的涵义、类型及危害

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根据实施方式和实施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对在校师生实施暴力。二是师生之间的暴力事件。三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施暴、报复行为。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给学校、师生带来极大的伤害。首先,校园暴力的发生,它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使师生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其次会给学生的心理、生理带来无法避免的伤害,使其形成不良人格;最后,校园暴力使中小学生从小接受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

二、校园暴力的原因

人的社会化过程涉及到的一系列重要的个人、群体和机构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所处的环境如果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则其社会化过程就能顺利完成;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缺陷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一)校园暴力和家庭功能不健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家庭残缺或破裂。残缺家庭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的家庭,破裂家庭是指父母离异的家庭。众所周知,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应该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家庭结构一旦遭到破坏,青少年很难有一个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产生焦虑、躁动等不良反应。并且孩子往往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而产生种种问题,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又往往成为别人尤其是同龄人议论、讥笑的对象,容易产生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的畸形性格,这样的学生极易加入到学校或社会上的不良团体中,成为校园暴力的骨干成员。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仅包括夫妻间的暴力即“代内暴力”还包括家长由于教育等问题对儿童或青少年实施的暴力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暴力”。家庭暴力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对方肉体和精神上施暴,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从而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生活在家庭暴力较多的家庭中的孩子,无形中形成一种用暴力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因此,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根据社会化理论的观点,人不是生来便具有攻击性,而是学来的。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虽然许多家长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第一,管教过度严厉,打压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父母总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稍有差错,就对孩子进行惩罚。第二,过分的疼爱。第三,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工作压力大,无时间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二)校园暴力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本应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但是近几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让家长提心吊胆,认为学校也成了充满暴力的地方,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1.“教育爱”的缺失。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可在如今的教育中,不尊重学生及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体罚的事例俯拾即是。教育是“爱”的艺术,它宛如春风化雨,像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是“教育爱”的失落,主要表现为教师追逐名利、给学生贴标签甚至对学生施加暴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其人格构成往往是不完善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暴力倾向的增长。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暴力倾向如果发展到社会上,很有可能成为社会危害性最为严重的集团犯罪。

2.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不受重视。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是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学业表现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德育和法制教育。德育的不受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见到老师不打招呼,问完老师问题不向老师道谢,有的学生给老师起绰号,甚至当堂辱骂老师或和老师打架,引发校园暴力;法制教育的不受重视,使学生缺乏应有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

3.校园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引起了人们对学校管理的指责,校方管理不力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因素,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还具有监管、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判断不全面,很容易产生极端的认知,所以学校应该针对青少年未成熟的心理、生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心理咨询,家庭了解,及时发现青少年生活中的问题,以便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应该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妥善处理,以及总结教训,防止再次发生暴力事件的管理制度。目前校园的管理制度,大多是针对未成年学习制定的,所以应加强学生课外生活制度的制定,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校园暴力和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青少年接触暴力的途径很多,如电视、电脑、网吧、录像厅、酒吧、夜总会、书摊、盗版光盘,除了内容不健康外,就是充满暴力。而接受这些暴力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是心智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差,从所接触的暴力文化中学习一些灰色本领,当父母、同学或老师不能满足其要求时,残忍地将他们杀害,其中不少就是受了不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文化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其毒害作用与其接触的广度与深度成正比。据调查,经常到录像厅看影视录像的学生的暴力行为是不去录像厅学生的3.55倍。这和有些报道学生经常去看录像则易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相一致。在暴力文化的潜移暗化的熏染下,一些青少年价值观严重错误,他们不再相信公平正义,视法律如儿戏,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他们习惯沉溺于暴力文化中,渴望以后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当“老大”过瘾。随着接触暴力程度的日益加深,他们内心的暴力倾向也愈益得以强化。

(四)校园暴力与同辈群体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由于同辈人具有更多的认同感,能够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当青少年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同时,他们乐意找同辈群体诉说自己的想法,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又由于青少年身心特点,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当群体大部分成员发生错误认知时,一个个体很难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很容易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吸收、消化、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

三、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提倡家庭美德,營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内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睦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的邻里关系等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青少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接受爱,而且要学会给予爱。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并且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如不说脏话,对家人不使用暴力。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关注心理健康,加强情感交流

青少年在成长的各个阶都会遇到来自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越轨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式

新时期,家长首先要摒弃“尊尊亲亲”、“棍棒之下出人才”等落后的陈旧观念,学着尊重和信任孩子。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家长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与孩子多多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尤其是在孩子的兴趣发展上,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亦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

(四)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的校园暴力事件源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加强心理培训和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师生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宽以待人,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

(五)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素质教育是有效预防及遏制校园暴力的必要条件,关键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首先,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多种教法开展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案说法。其次,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结合生活实例加以分析,使其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只凭空洞的说教,应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经常与政法部门的人员联系,请他们有选择的结合实例讲法制课;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六)铲除文化垃圾

要想根除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文化市场中的影片和音像制品严格把关,以防那些宣扬暴力的音像制品肆意进入大陆。其次,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对影视作品分级管理。再次,科学制定《影视文化法》。

(七)加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首先,学校应考虑多配备一些保安人员,分片管理,时时刻刻对校园内外进行巡视。其次,仿效美国制定较为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计划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严格的执行。最后,充分发挥校方、老师和市民的监督作用,密切监控学生进入校园周边不健康娱乐场的行为。

总之,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要标本兼治,需要相关方面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协作,形成合力,致力于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娴.美国校园暴力及其治理模式[J].外國中小学教育,2007,(3).

[2]张阿兰.校园暴力原因探析[J].法学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赵秀哲,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化暴力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反性别暴力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暴力的班长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