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梁子隧道溶洞处理工程实例分析

2012-04-10 04:59贾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溶洞处理方法

贾进

摘要:隧道建设工程中岩溶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岩溶隧道的溶洞如果处理不当,会给隧道施工和运营带来各种问题和危害。红梁子隧道是贵州水盘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隧道,在隧道YK42+880处发育一大型溶洞,对隧道影响较大。结合该隧道的溶洞处理工程实例,论述溶洞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借鉴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岩溶隧道;溶洞;处理方法

1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分布广泛的国家,山区隧道建设工程中常常遇见岩溶地质灾害。在我国西南地区,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可溶岩广泛分布。贵州地处世界三大卡斯特集中分布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在碳酸盐广泛分布的地质环境和温暖湿润的季风性气候背景下,全省卡斯特地貌面积约占73%,是卡斯特发育最强,面积最大的地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将交通建设的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由于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了克服高差,获得良好的线性,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必须面临大量的隧道工程,公路隧道的发展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在岩溶发育的卡斯特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隧道常遇到发展或者衰亡阶段的岩溶中的大型溶洞。由于岩溶地质的复杂性、差异性及高风险性,岩溶地层的隧道施工始终是隧道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1]。一般溶洞规模大,洞内填充物较松软,基础处理工程耗资大,修建困难,该类型溶洞隧道的处理应本着“确保隧道的衬砌结构有足够的安全保证、在可预见期内洞穴的稳定性有保证、原有水流通道不会被阻断、方案比较经济适用”的通用原则[2],可采用换填、桩基及注浆等处理措施以加固周围岩体。

本文以贵州境内六盘水至盘县高速公路红梁子隧道为例,对岩溶地区隧道的溶洞处理工程进行探讨,以提供一定的工程实践参考。

2隧道概况

六盘水至盘县高速公路红梁子隧道位于水城县营盘乡兰花村境内。红梁子隧道为起讫桩号为ZK42+480~ZK43+957,L=1477m;YK42+425~YK43+965,L=1540m。 本隧道为双洞单向交通隧道,左右线测设线间距16.5~24.5m,隧道左右线六盘水和盘县端洞口均位于直线段上;左线出口段洞身曲线半径为R=950m,路面最大超高为-3%;右线出口段曲线半径为R=1100m,路面最大超高为3%。 隧道左线为单向坡:+2.86%;右线为单向坡:+2.86%隧道区属溶蚀构造中山区。隧道左线六盘水端自然坡度在20-40°,右线六盘水端自然坡度在15-25°,盘县端自然坡度在75-80°。隧道出口靠近陡峭的山崖下斜坡中部,洞门与地形线斜交,隧道出口位于地形陡峭的悬崖底部。洞门与地形线正交,山体表层植被覆盖率低,灰岩大多裸露。

红梁子隧道里程桩号YK42+880~YK42+790原设计为IV级围岩,衬砌支护形式为S4d复合式衬砌。掌子面开挖施工至YK42+880里程处时,在掌子面正前方出现一个大型溶洞(图1),该溶洞规模较大,并且历时久远。

图1 溶洞平面示意图

3溶洞地质特征

3.1 区域地质构造

隧道场地中溶洞区围岩为灰岩,受区域性兰花菁断裂(F1)的影响,灰岩中垂直向与水平向节理裂隙发育,多数呈闭合状,少数呈张开状,且发育成垂向溶洞。根据本次调查,该溶洞地表为亚粘土及碎石土,覆盖层厚度约3-8m,地表未见与该溶洞有联系的岩溶现象。隧道左幅ZK42+900左约45m处,有一条南东转北西向溶洞,延伸约70m, 最大宽度(洞口)9.5m,最小宽度约0.5m,最大高度(洞口)约35m,最小高度约1.9m,进入洞内70m后沿85°方位角向上延伸约25m,再垂直向下呈张开裂隙状,人无法进入其中,深度不详,推测与Y42+880大溶洞相连。

3.2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场地中溶洞区地表水贫乏。

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亚粘土层中。第四系分布广泛,但厚度小,地下水量贫乏。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灰岩溶蚀裂隙中。隧道场地内溶洞区溶蚀裂隙发育,岩石完整性较差,含岩溶裂隙水,水量较贫乏,但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雨季时水量较大,干旱季节枯竭。本次调查时有少量滴水现象。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直补给。隧道中溶洞区地表水欠发育,冲沟中均为季节性溪流。根据调查,该区内冲沟,仅在暴雨季节才有雨水流出,但时间很短,一般在一天左右溪沟内水流消失。本次调查时未见地表水。

场地内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场地内地下水排泄方向受地形和构造发育方向控制,由高向低迳流,大部份地下水排入场地南侧及北东侧冲沟中,最终汇入北盘江。

3.3 地勘结果

经过对溶洞实地进行地质雷达探测并结合地质钻孔勘察后,地勘资料显示:

1)红梁子隧道左右幅里程桩号K42+880~K42+855段从设计隧道路面标高以下9m范围皆为黄色淤泥质粘土,软塑状,可搓条,扣除路面、仰拱及仰拱回填高度1.9m,基底下淤泥7.1m厚。

2)整个红梁子隧道右幅在溶洞之内,该溶洞纵向向小里程方向延伸发育约90m,横向向两侧发育,横向宽47-63m。路线右侧超出边墙开挖轮廓线4-6m,路线左侧超出边墙开挖轮廓线15.4-24.3m,两个隧道间净距15.4m,左幅隧洞右半部基本也在溶洞之内。

3)该溶洞纵剖面上呈阶梯状,主要由两个台阶构成:

桩号YK42+880~YK42+855为第一台阶(溶洞充填区),由软塑状淤泥质粘土构成,台阶高出隧道设计路面约1.2m,溶洞充填区纵向长约25m,横向宽约37m,溶洞充填物较深,该段拱顶溶洞空腔高度约1.2-2.5m;

桩号YK42+855~YK42+790为第二台阶,表面主要为钟乳石石质结构,二级台阶中部有宽20m,长约30m米的岩溶发育区段,台阶高出隧道设计路面标高4-11m,沿小里程方向呈上升趋势,逐步与溶洞顶部围岩汇合连接,该段拱顶溶洞空腔高度约3-5m。

4)YK42+830~YK42+810段右侧边缘,发现三个小型溶洞,洞宽2-3m,洞高0.5-1m。向西走向285°方向,向下延伸,洞内可见长度大于50m,为溶洞内的地下水通道。

5)溶洞顶板岩层产状很平缓,节理裂隙及岩溶发育,局部存在张开裂隙及小溶洞空腔,并有滴水,整个溶洞内布满钟乳石。其中YK42+833~K42+853段,由于垂直向与水平向节理裂隙发育,受节理切割,溶洞顶板分布有几组走向145°的横向宽约40m,厚约1.5-2m,呈微张状的危岩体,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塌落。

4溶洞处理方案

根据实地勘察资料,针对红梁子隧道右幅溶洞的具体问题,经过各方共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了如下处理方案(图2):

1)为了保证洞内的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右幅红梁子隧道YK42+880~YK42+790段支护形式调整如下:采用明洞直墙式支护形式,初期支护调整为I20a工字钢(纵距50cm,仰拱部位不封闭成环),外铺φ8钢筋网一层;采用无纺布及石棉瓦遮挡,在内侧施作26cm厚的喷射砼,形成第一层保护层;取消系统锚杆。二次衬砌由40cm厚调整为80cm厚(45cm厚的C25钢筋砼+35cm厚的C25模筑砼),40cm厚的C25模筑砼仰拱调整为45cm厚的C25钢筋砼仰拱。

YK42+880~YK42+855段周边裸露,没有围岩受力,因此在拱脚部位左右侧各增设M7.5浆砌片石挡墙一道(长25m、高2.0m、宽1.5m)对初支进行加固。

猜你喜欢
溶洞处理方法
出发吧,去溶洞
地下溶洞大营救
浅谈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溶洞处理
软土地基基础上水利施工处理方法
浅谈野外驻训常见涉法问题的处理
探究发射机风机运行中常见故障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地下的世界 秘境溶洞
浅析溶洞区桩基施工方案选择及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