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

2012-04-12 10:18潘娜娜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心论欧洲历史

潘娜娜

(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青岛 2 66071)

“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

潘娜娜

(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青岛 2 66071)

“欧洲中心论”这个词语在20世纪才被杜撰出来,然而这一概念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率先从政治、气候、环境等方面将古希腊罗马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16、17世纪欧洲各派思想家则把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已具有用他们的文明去征服世界的思想意识,经过18世纪西欧各派思想家的研究和论述,欧洲中心论初步成型,成为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民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形态等各方面特点的复杂的概念。到19世纪,通过历史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社会科学家”的“科学论证”,欧洲中心论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科学”术语,其理论内涵显得更为系统、更加规范。20世纪反欧洲中心论讨论中赋予了这一概念新的内涵。

欧洲中心论;欧洲经验;东方专制主义

“欧洲中心论”源远流长,到近代几乎成为西欧学术界的一种正统观念,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多种表现形式。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用欧洲中心论来说明若干重要问题,以历史学领域为例,尽管历史学家强调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但是,当涉及到解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时,欧洲中心论就会发挥重要影响。欧洲中心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根深蒂固的影响,妨碍了公允的学术研究的开展和独立的话语体系的建立。本文拟对欧洲中心论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外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做一探讨,从而更有利地建立我们独立的话语体系。

一、前现代时期“欧洲”的自我中心观

许多学者提及欧洲中心论的概念时,往往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么,古希腊究竟和欧洲中心论概念有没有关系呢?我们都知道,古代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但是只要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特殊发展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一般形式,那么就必然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造成历史发展类型的个性与共性的并存,从而形成不同范围、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中心。①参见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之一。当然,当时的“人们不可能在‘希腊’思想和‘东方’思想之间设立任何对立关系。”但是,希腊人以自己的价值观念为中心,与周边及更广阔区域进行比较,不自觉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barbarian”最初指不会讲希腊语的人,后来用来指粗鲁、野蛮的“化外之民”,日耳曼人和亚洲一些民族都被认为是“barbarian”。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认为蛮族缺乏社会制度和文明观念,暴力往往代替正义和法律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②Euripides,Medea,537,London:William Heinemann Ltd.1912.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蛮族缺乏自由、民主和理性的意识,“因为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为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为富于奴性,所以他们常常忍受专制统治,而不起来叛乱。”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9页。

希腊被罗马统治后,以罗马为文化中心的思想也一度盛行。伯特兰·罗素指出:“罗马帝国就像希腊城邦一样,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国境以外的世界有着相当的优越感和恩赐态度。尽管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罗马还是受到傲慢的支配,就像它的文化祖先希腊一样。”①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波利比阿认为罗马侵入亚洲是为了把亚洲从野蛮的暴行中解救出来。对斯特拉波来说,只有欧洲解决了世界本质与人类的辩证关系。欧洲是最多变的大陆,提供了最丰富的物藏,欧洲是最独立的大陆,免于外国的统治,欧洲的人和政府都是最好的。②A n thony Pagden,“Europe:Conceptualizing a Continent”,in Anthony Pagden,ed.,The Idea of Europe:From Antiquity to the European Un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37.老普林尼认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大陆是欧洲,只有欧洲优秀的子民能征服其他国家。③Kevin Wilson & J an van der Dussen,eds.,The History of the Idea of Europ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p.19.特洛加斯·庞培声称历史应该有权关心每一个民族的成就,但是他所谓的每个民族都是属于罗马帝国内的,他甚至认为全世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伟大的罗马。

中世纪,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教徒都相信他们是各自优越的宗教信仰的守护者,逐渐形成了以基督教信仰和以伊斯兰信仰为中心的认同观。在中世纪的基督教著作中,尽管也有东方与西方,亚细亚与欧罗巴的概念,然而这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与地理知识,而是把古典神话传说和《圣经》传说与模糊的地理划分观念混杂在一起。④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354-430年)将希腊以东称为亚细亚,他以基督教为准绳描述了西方和东方的对立,“由于教会的罗马与魔鬼的巴比伦的对立而使欧洲与亚洲、西方与东方的对立,变成神圣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基督教与异教的对立。”⑤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圣·奥古斯丁之后的神学家强调欧洲是基督教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直接受到伊斯兰世界扩张的威胁,从669年起阿拉伯人就多次进攻君士坦丁堡,717年-718年阿军围攻君士坦丁堡长达13个月之久,到750年,伊斯兰教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印度信德的广大地区。十字军之举使得欧洲人从守卫转为进攻,这些远征行动使得欧洲开始自觉,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督教世界,有了共同的敌人——伊斯兰教。欧洲人凭其基督教信仰增强了认同感和联合感,基督教世界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位置,基督徒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被认为是最为优越的,异教徒是被蔑视的,注定被拯救。马姆斯伯里的威廉指出在边远处冰天雪地的野蛮人不能称为基督徒,因为他们以野蛮的方式生活着。弗莱辛的奥托把这一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著作中非基督教国家和文明几乎完全被蔑视,他把当时伊斯兰文明中心的开罗看作是魔鬼和一切邪恶的代表。⑥Robert Nisbet,History of the Idea of Progress,New York:Basic Books,Inc.,1980,p.84.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许多传教士、旅行家和商人掌握了很多其他地方的信息,他们在历史、文学和学术著作中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了欧洲的“文明”形象,为“前现代”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向“现代”欧洲中心论思想转变提供了条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在《新世界》中描述了印第安人的野蛮形象。他说印第安人可以有很多妻子,想结婚就结婚,想离婚就离婚,没有任何法律约束。西班牙神学家赛普尔维达认为印第安人没有文字,没有成文法,只有野蛮的制度与习俗。马蒂埃认为印第安人处于人类需求的低级阶段,只要有足够的吃喝就很容易满足。⑦Heikki Mikkeli,Europe as an Idea and an Identity,Hound mills:Palgrave Publishers Ltd ,1998,pp.138 -139.⑧Heikki Mikkeli,Europe as an Idea and an Identity,p.140.

在文明和野蛮的对照中,非欧洲逐渐被视为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拉斯·卡萨斯认为在欧洲人的帮助下,印第安人能够摆脱野蛮。⑧勒卢阿根据各个时代文明进化的程度,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从亚述、米底、波斯、希腊、罗马到欧洲各国演变的过程。⑨Ernst Breisach,Historiography:Ancient,Medieval& Moder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4,p.182.○10参见潘娜娜:《17世纪以前的欧洲认同观和欧洲中心思想简析》,《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博丹把整个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2000年,第一时期属于爱思考的东南方民族,他们体质较弱而智力发达,发展了宗教与哲学;第二时期是温和地带的民族(地中海区域),擅长政府和政治;随后是敏捷的北方民族(日耳曼人),他们勇敢坚强、狂热好动,发展了机械和战争的艺术。他的三分期是根据不同种族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构造的,先于维柯的三阶段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更主要的是其相似于黑格尔把历史划分为东方的、希腊罗马的和日耳曼文化的三阶段。○10

总之,在完整意义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学者没有明确提出过欧洲中心论的概念,他们所使用的欧罗巴、亚细亚与今天的欧洲和亚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关于希腊是世界文化中心或者罗马是世界文化中心的思想可以说是他们观察世界的一种视角,是一种对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进行文化考察的视角。由于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缺乏相关的地理和文献方面的知识,他们不可能知道时代所不知的世界,也不可能穷尽相关的文献资料。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理论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后来发展成型的欧洲中心论思想的萌芽。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另一方面,他们率先从政治、气候、环境、宗教等方面将“欧洲”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开创了以自己的模式为标准进行东西方社会对比研究的先河。地理大发现后,各派思想家把有关美洲和亚洲的众多见闻、著述,与西欧各国的现实演变结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出发,把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已经具有用他们的文明去征服世界的思想意识。然而,在这个演化阶段欧洲人还不能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强加给其他地方的人,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欧洲中心论更多强调欧洲的自我认同。

二、现代欧洲中心论思想范畴的形成

随着18世纪的到来,新兴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创造出了“文明”、“进步”、“专制主义”和“东方专制主义”等名词,使得欧洲中心论的概念逐步成型。古今之争、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总体实力,技术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这些都提升了欧洲的自我意识,欧洲思想家们越来越多地谈到“欧洲文明”。

维柯希望用一系列永恒规律来建构“世界历史”,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简洁明了的解释框架。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神的时代,即人类的童年阶段;第二个是英雄时代,即人类的青年阶段;第三个是人的时代,即人类的壮老年时代。他的论述中有神的行为,神是引导历史达到一定目的的动力,然而他更侧重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他的三阶段划分表明历史是有目的的——走向文明,“这种结构设计是欧洲中心论的”,②Mark T.Gilderhus,History and Historians:A Historiographical Introduction,NJ:Prentice Hall,2000,p.39.在人的时代,政体、法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表现出理性、平等、民主的文明特征,而这正是维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对康德来说,理性只有在现代欧洲才能历史地走向成熟,才能使人的全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康德鄙视野人没有法律的自由,他认为那种疯狂的自由,粗暴和畜生式地贬低了人道。他认为只有通过启蒙才能获得完全运用理性的能力,因此,唯有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欧洲才能为其他民族送去启蒙的火种,促使人们走向更高阶段的进步。

孟德斯鸠从源自欧洲经验的范畴和概念出发来理解亚洲的历史和社会,制造了有关欧洲中心论的一些核心概念:与欧洲近代国家形成对照的是凝固的帝国,与欧洲近代法律和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是亚洲专制主义,与欧洲的对外贸易对应的是亚洲农耕的生产方式。这些都被纳入到了一种目的论的历史中,亚洲被视为世界历史的无法改变的低级阶段:专制国家的风俗和礼仪,决不应该加以改变,这是一条重要的准则,没有比这样做更能迅速地引起革命。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9页。

赫尔德曾经把人类比作一个从东方开始旅行的漫游者,最终目的是西方。这位旅行者曾经栖息于两河流域,然后他又向着尼罗河进发,穿过地中海深入欧洲大陆。他用比喻的方式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诗歌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散文时代”是人类的壮年时代,“哲学时代”是人类的成熟时代。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人类有机体中的最高类型的欧洲具有进取意识,从而进入了哲学时代。

孔多塞将世界历史分为10个时代,分别为:(1)原始部落时期;(2)从游牧状态到农业状态;(3)定居农业发展时期(字母文字的发明);(4)希腊进步到亚历山大时期;(5)罗马兴起和发展;(6)罗马崩溃到十字军时期;(7)十字军东征到印刷术发明时期;(8)印刷术发明到笛卡儿时期;(9)从笛卡儿到法兰西共和国形成时期;(10)未来时期。他认为10个时代的前3个时代是野蛮状态的人类社会。社会发展的结果即西方所具有的文明、理性、自由、民主等观念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在他的历史列表中,进步成为普遍的社会信念,任何国家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都有所表现,但是不同国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东方被认为停滞在前三个阶段,有了自由民主的美洲进入了西方行列。这个列表以线性历史的方式不仅描述了不同民族的进步,也评价不同民族的发展:东方属于过去,欧洲属于现在,承继了欧洲特征的美国属于未来。

进入19世纪,业已开始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为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达尔文创立的自然选择理论使得进步逐渐作为科学真理被广泛接受,与各种自然科学一道,历史哲学、人类学、近代地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等蓬勃发展,从各个方面构筑了新的世界图景。如果说18世纪的思想家只是从哲学和文化等级的角度来解释欧洲中心论,肯定欧洲经验的普世性,19世纪的社会科学家则从科学、种族差异和学术规范的角度来解释欧洲中心论,肯定了欧洲模式的普遍真理性。

黑格尔以一种总体论、目的论、进化论的历史哲学观念,通过把“他者”归结在普遍性的历史的时间和抽象理性的名义之下,建构了关于世界的普遍化的历史。在他看来,亚洲是地球的东部,是创始和起点,欧洲是世界的中央和终极,是历史的终点。各个民族代表着“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说是代表着对“自由”认识的不同阶段,“精神的光明”从亚洲升起,经过波斯进入希腊罗马,最后在西欧日耳曼民族和基督教文化中达到顶点。

科学历史学之父兰克强调运用客观性原则,试图通过一整套历史资料的考订方法如实撰写历史,是西方近代历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然而在他的笔下,被学术规范了的历史实际上偏向了意识形态化。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到整个世界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解释。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只是在伟大民族中形成的,所谓的“伟大民族”即在罗马和日耳曼种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兰西、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英吉利、斯堪的那维亚等六大民族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他国家和民族则仅仅是这一主流无足轻重的附属品。在兰克的著作中,西方历史几乎成了世界历史的代名词,而非西方历史成了西方历史的补充,这是因为“有一个决定性的、而且确乎是生存性的问题在压迫着我们,那就是西方人及其文化生命的前景与可能性的问题。”①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通过确立人类学的研究原则、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开创了对文化人类学的科学研究。在泰勒看来,人类的起源是一样的,文化发展是单一的,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泰勒把欧洲和美洲放在社会序列的顶端,通过逆推的方式将其他的部落和民族进行分类。“文化实际上存在于不同发展等级的人群之中,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选取特定的例子作比较和评价。欧美是拥有高度文化的世界,它们位于社会序列的一端,而蒙昧部落则在另一端,并按文化程度把其余的人群分配在这一范围之间。”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把社会看作是与生物体一样的有机体,并在类比思想的支配下把生物学的规律搬到社会中来解释社会现象,他指出人类有优劣之分,劣等的种族将被淘汰,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于一个作为整体的民族来说,它的制度和环境中所包含的日常活动模式,对它的成员的天性所产生的影响是可以遗传的,这种遗传引起作为整体的民族的改变。”③邱觉心:《早期实证主义哲学概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这样自然选择所确定下来的优越性又逐渐地遗传给了后代,确保了种族优越的长久性。

经过18、19世纪西欧各派思想家的研究和论述,欧洲中心论初步成型,成为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民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形态等各方面特点的复杂的概念。18世纪的思想家们通过回顾欧洲的过去,把非欧洲的现实与欧洲的过去对比,将部分与整体割裂对立,非欧洲国家的民族性和文化个性被忽略,从而确立了现代思想意识形态的欧洲中心论范畴,即拒绝考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而是以一种超历史的、工具主义的理性思想夸大了欧洲的独特性。19世纪的学者通过在历史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进行“科学论证”,武断地把古希腊排除出东方,武断地在种族主义的基础上建构了他者形象,欧洲文化被认为是“高级文明”,非欧洲文化被认为是野蛮或半野蛮的文化。欧洲成为了人类发展的目的,欧洲的经验开始具有学术规范的色彩,具有普遍主义的真理意义,“到19世纪后半期,不仅世界历史被全盘改写,而且‘普遍性的’社会‘科学’也诞生了。这种社会“科学”不仅成为一种欧洲的学问,而且成为一种欧洲中心论的虚构。”④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三、欧洲中心论概念的诞生与内涵的扩展

进入20世纪,欧洲中心论这个词语被杜撰了出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尔在“太平洋的地理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欧洲中心的(Europe-centric)的概念,是在全球政治的范围内将欧洲与其他地方相比较而得出的。20世纪70年代,欧洲中心主义(Europocentrism)这个词语被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萨米尔·阿明制造出来。1988年,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这个词语被首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出现了。其后,很多学者对欧洲中心论进行诠释,在赛法立·阿拉达斯看来,欧洲中心论是指“受欧洲唯一性和优越性思想灌输而形成的价值观、态度、观点及思想导向”,他还说,欧洲中心论包括“从源自欧洲经验的模式、范畴和概念出发来理解欧洲以外的历史和社会的一种趋向”①S . F.Alatas,“Eurocentrism and the Role of the Human Sciences in the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The European Legacy,2002.7(6),p.761.。卡伦加将欧洲中心论定义为“一种支配和排外的思想和行为;其基础是认为所有的意义和价值都以欧洲文化和欧洲民族为中心,其他所有文化和所有民族最多只处在边缘地位,甚至是毫不相干的”②M.Karenga,Introduction to Black Studies(3rd ed.),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Sankore Press,2002,pp.46 -47.。

20世纪不仅是欧洲中心论概念诞生的世纪,也是欧洲中心论内涵扩展的世纪。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升了欧洲假定的优越性,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世界,如马克思·韦伯、小林恩·怀特、埃里斯·琼斯和约翰·霍尔等将他们的个案研究置于宗教的、种族的、环境的以及文化的假定的优越性之上,把欧洲看作是世界发展的主轴和主要动力;一些学者进一步延伸了18和19世纪的阶段论,使得欧洲中心论向西方中心论转化。例如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学者把现代社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欧洲的西北角(英国、法国、荷兰)为主导,其代表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民主革命;第二阶段以欧洲东北角(德国)的急速工业化为主导;第三阶段的主导者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福山将黑格尔所说的日耳曼世界换成了美国。在他看来,人类往昔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争论时代已经结束,历史发展归于终结,人类现在已经统一到了西方文明,即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普及。

还有一些学者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批判,然而当他们声称要废除欧洲中心论的前提假定时,已经把自己纳入到欧洲中心论的话语中,反而赋予了欧洲中心论新的内涵,形成了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例如斯宾格勒认为把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列为古典历史的序幕,把中国和印度等东方文化列为脚注或者佐证,把伟大的美洲文化置之不理,肆意美化欧洲文化是不可理喻的,然而他却明确提出“西欧的领地被当作坚实的一极,当作地球上独一无二的选定地区——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生长在这里;而那些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伟大历史和悠久的强大文化都只能谦卑地绕着这个极在旋转。”③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页。又如一些亚洲学者用基于西方经验的理论方法如阶级斗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来做为自己的理论方法,“所采用的分析单位(如部落、城邦、国家以及社会形态等)都等同或近似于西方或欧洲的经验”,结果陷入了欧洲中心论的泥潭。④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尽管欧洲中心论这一词语出现的时间很晚,然而这一概念的萌芽却源于古希腊思想家的自我中心观和中世纪西欧学者的基督教优越观,到近代又有英、法、德等西欧学者和思想家加以系统论述,直到20世纪各国学者和思想家对欧洲中心论展开批判,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借以观察世界、文化建构、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在这个概念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对比的外延从波斯到美洲、亚洲、非洲乃至整个世界,内涵也从自我中心观发展到了欧洲中心论。虽然不同时代的欧洲学者、思想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尽相同,但各个时代众多的学者和思想家特别是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都接受了欧洲是世界中心和欧洲优越的观点,并加以发挥,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再加上后殖民国家的一些学者采用欧洲的经验方法对欧洲中心论进行批判,使之逐步系统化、完整化。所以,欧洲中心论可以说是在欧洲思想界一脉相承,到现代几乎成了西方学术界的正统观念。这实际上代表着欧洲学者和思想家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其实质是推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欧洲模式。

欧洲中心论在西方的学术史上占据显著地位,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思想影响。现在看来,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欧洲学者和思想家论证的有关欧洲优越的思想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当时,他们所掌握的有关美洲、亚洲、非洲社会历史的资料有限,据此而作的论断自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甚至背离了历史实际。同时,也应看到,欧洲各个时代的学者和思想家,特别是近代的一些学者和思想家,从西方的视角出发,根据欧洲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和发现了西方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性质特征,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为此,我们要对欧洲中心论中的各种思想观点通过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便为相对公允的学术研究的开展和独立的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某些借鉴。

K091

A

1003-4145[2012]05-0030-05

2012-03-07

潘娜娜,博士,青岛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蒋海升)

猜你喜欢
中心论欧洲历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新历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习总书记“人民中心论”指导下的电视剧创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