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家族民居中的屋脊顶饰看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2012-04-12 11:17张丽剑龙少林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屋脊土家族民居

张丽剑,龙少林

从土家族民居中的屋脊顶饰看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张丽剑,龙少林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民居建筑是人们的居住之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实用功能。不仅于此,民居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客观的、外在的物质存在,它还是民族传统历史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有机载体,民居中的雕梁画栋、窗棂台榭,乃至于一砖一瓦,无不处处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卸甲坪土家族乡的民居亦毫不例外地具备以上特点。屋脊顶饰文化圈并非某一民族所独有,其本质上是属于地域文化。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屋脊顶饰最初可能是这一区域某民族所独有的,但后来被该区域的其他民族广泛借鉴和吸收,最终发展而为一种地域性文化

土家族;民居;民族性;地域性

2010年4月14日-20日,笔者奔赴湖北省松滋市的卸甲坪土家族乡进行田野调查,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展开了主题田野工作,本文即基于此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写作而成。

一、田野点概况

卸甲坪土家族乡地处湖北省松滋市西南。全乡辖8个村委会:卸甲坪、彭家沟、曲尺河、横过山、黄林桥、天星堰、乌溪沟、杨树坪。有146个村民小组,3429户,15000人。1958年成立曲尺河公社,1975年改卸甲坪公社,1983年置卸甲坪乡。1997年12月8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卸甲坪土家族乡正式成立,乡政府驻卸甲坪。2005年11月乡政府驻地迁至黄林桥。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五陵山东麓,襟湘带澧,是“两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位。东与松滋市刘家场镇接壤,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连,南临洈水与湖南澧县、石门隔河相望,海拔最高点815米,素有“荆州屋脊”、“松滋高原”之称,是湖北省100个重点扶贫工作乡镇之一。

卸甲坪土家族乡神奇广袤。国上面积1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840亩,山林10.91万亩,全乡17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3645户,14447人。这里地形奇特,既有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也有特产丰富的冲积平原;既有幽深峡谷泛潺潺流水,也有山间盆地衬层层梯田。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多数村庄沿洈水坐落,空气清新,冷暖宜人,是荆州市少有的“小气候”地带。

卸甲坪土家族乡历史悠久,两河口遗址的发掘证明春秋战国巴人在此活动;秦汉至三国,土家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元代至清初,土家先民在此建土司、皇城、关隘,卸甲坪深溪土司建设颇为壮观。改土归流后,打破土汉履界,使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广泛。这里的土汉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汉人民成立的红军游击队以五龙山为活动中心,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湘鄂抗日游击支队”的根据地。

在湖北省现有的12个民族乡镇中,卸甲坪土家族乡是三个土家族乡之一;①湖北省现有12个民族乡镇,分别是: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荆州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昌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在三个土家族乡中,卸甲坪土家族乡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由于该乡地处偏远,与湖南的澧县、石门一衣带水,隔河相望,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人为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以上因素促成笔者选定卸甲坪土家族乡作为田野点。在蕴含丰富内涵的土家族文化中,民居建筑中的屋脊因其在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及重要性,而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民居建筑是人们的居住之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实用功能。不仅如此,民居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客观的、外在的物质存在,它还是民族传统历史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有机载体,民居中的雕梁画栋、窗棂台榭,乃至于一砖一瓦,无不处处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卸甲坪土家族乡的民居亦毫不例外地具备以上特点。

本文所研究的屋脊顶饰专指坡面屋脊正中的装饰物,为了能与一般所称的脊饰相区别,暂以屋脊顶饰称之。

三、屋脊顶饰的功能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碰撞、冲突及矛盾,这种状况也明显地体现于卸甲坪土家族乡,传统的土家族砖瓦建筑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掌握和使用砖瓦建筑手艺的瓦工日渐减少,给本研究带来一些难度,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几位资深的瓦工。

个案访谈一:屋脊正中为什么要压瓦片①访谈对象:吴传科,男,67岁,土家族,黄林桥村三组村民。原名覃道禹,是覃道本的弟弟,因在9岁时过继到姑父家,遂改名换姓。原为乡政府工作人员,退休后现在乡政府打杂。

“屋脊的左右(两个檐角)(分别)对(应于)天上、地上,(屋脊顶饰)一般压5片,也有的是压10片。有的做成五角形,是跟师傅的手艺有关,新时期的黄色的缸瓦只压1片。脊梁是木头,所以不能压太重,怕压弯梁,漏水。也有用砖压的。偏房也压,厕所等小屋不压,(因为厕所等小屋)低于正屋,不需要防风。”

在对其他瓦工的访谈中,也有人认为,屋脊顶饰是为了达到平衡的效果,也有美观的因素考虑,起到遮雨、防风、保护梁柱等作用。

个案访谈之二:屋脊正中为什么要压瓦片②访谈对象:覃事春,男,70岁,土家族,黄林桥村四组村民。

“一种是美观,它两头要翘,另一种是点中,表示你的香火、神龛就是这里,主要起这个作用,再也没得其他作用的。

屋脊两头往上翘,表示发。越往上翘越表示发,千万不能(抢),不能往下,那就不吉利、背时。古代有些讲究的,留福字,或寿字,③此处所指的屋脊顶饰,是以石灰塑造而成,因石灰材质的可塑性极强,能被塑造成“福”、“寿”等字样的各种复杂图案,再以细铁丝穿于其中起到巩固和支撑的作用。老百姓的屋脊和我们的没多大区别。

水调石灰,下雨它就散了,有的用糯米,把它煮成稀饭,调拢石灰,比水泥还硬,也有用植物(的)线调石灰。④实际上是用植物纤维与石灰混合,以增强石灰的咬合度与黏性。这种做法和许多民族地区,在夯土墙时以草料或其他植物等混入土中夯筑,其原理是一致的。

(屋脊顶饰)也有用鱼尾形的,是用于祠堂。

(屋脊顶饰)不要不行,点中就是个主,不要中是不行的。它就像一个家中失去了主心骨,家中无主是不行的。

新搞的房子都不要屋脊了,因为不配衬,而且新的都搞不好,只有老一辈盖老房子的才懂。”

结合以上对资深瓦工的个案访谈以及田野中的具体收获,可将屋脊顶饰的功能归纳如下(即屋脊正中为什么要压瓦片)。

从屋脊顶饰的历史与现状而言,其功用不外乎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实用性功能,二是装饰性(美化性)功能。

屋脊顶饰的实用性功能。作为一种实体的物质存在,它必须具备实际的物质外形为载体;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跨越历史的发展长河而能延续至今,均表明屋脊顶饰必须具备实际的应用性功能,没有依托的载体将很难被有效地传承下来。同样的,没有实际的应用功能将会逐渐被历史所遗忘。

屋脊顶饰的实用性功能主要是:其一,防水是屋脊顶饰最直接的和最基础的功能。土家民居中的屋脊都是以传统的瓦窑烧制的小青瓦覆于房屋之上。与许多坡面形房屋相一致,土家坡面形屋顶也是以粗细不等的木材构建成屋架,细者为椽,粗者为主梁(俗称大梁,也就是文中所称屋脊所在的脊梁)。为了达到防水之目的,首先在椽上铺一层瓦,再以另一层瓦倒扣之。由于脊梁在整个房屋建筑中的独一无二性及重要性,脊梁的防水略不同于椽子的防水处理,脊梁的防水是先以一层青瓦横着平铺于屋脊之上,其方向恰与椽子上的铺瓦方向成一直角;再以一层青瓦斜铺于第一层青瓦上面,第二层青瓦以屋脊顶饰为中心,分别向两边倾斜与延伸(青瓦倾斜的角度一般小于四十五度角),于此精确体现了脊梁在土家房屋中的空间高度和轴心地位,因此对脊梁的防水也作了特别地处理,明显不同于众多椽子的防水,而是在脊梁上面设置了屋脊顶饰,以与其它房屋构件的防水明显地区分开来。

其二,防风是屋脊顶饰的重要功能。土家坡面形屋顶均以传统的小青瓦覆盖,小青瓦由于其本身的重量较轻,外观呈弧形,而且是平铺于屋顶,因此风力往往能够灌入瓦间,风力大者能将屋瓦掀落,所以不仅在椽子平铺第一层瓦和倒覆第二层瓦,在屋脊上也平铺第一层瓦、斜压第二层瓦、正中并以屋脊顶饰压之,目的都是为了防风。

屋脊顶饰的装饰性(美化性)功能。屋脊顶饰还具有非实用的装饰性(美化性)功能。田野中,笔者不仅关注为什么屋脊正中为什么要压瓦片的问题,也向瓦工们提出了以下疑问:为什么屋脊顶饰所压瓦片的数目是三片、五片或七片,而不是更多或者很多瓦片?为什么屋脊顶饰要做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形状是否有特殊的含意?正如下文将揭示的,屋脊顶饰的不同形状是基于审美角度的出发,而无其它特殊含意,也未发现不同的屋脊顶饰代表等级高低、排列顺序等仪式性的内容。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尤其是正式建筑、宫廷建筑等,建筑的高度、色彩、构件的排列组合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代只有皇家建筑的屋顶才能用黄色,朱漆大门、红墙绿瓦、牌匾尺寸无不体现着严格的封建等级。

屋脊顶饰的象征性功能:点中,这是屋脊顶饰的核心功能。其一,屋脊是房屋建筑的最高空间建筑,在整个房屋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空间高度同时蕴含着其地位高度,从脊梁的选材、砍伐、加工、上梁等一系列过程,均需举行专门、隆重的仪式,而且,脊梁之独一无二性及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以屋脊顶饰标明脊梁之独特地位。其二,屋脊顶饰高居于堂屋正中,标明了屋脊顶饰的崇高地位。堂屋是房屋建筑的核心,是土家建筑中的正式建筑,无论是普通民居,抑或其它类型的建筑,堂屋都是会客、礼仪、祭祖、节庆等重大活动举行的场所,乃至于堂屋中的活动、器物的摆设、座次的安排、进入的人员等都有一些相关的避讳、禁忌,屋脊顶饰凌驾于如此重要地位的堂屋正中之上,更显示了屋脊顶饰的重要地位。

此外,在田野中,尚未发现屋脊顶饰的宗教性功能。

四、屋脊顶饰的类型

个案访谈二:屋脊顶饰的类型①访谈对象:覃孟安,男,78岁,土家族,黄林桥村一组村民,从事瓦工50余年,年轻时即专门从事瓦工,并专门拜熊乾顺为师学习技艺,是远近闻名的瓦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当地许多青壮年纷纷远赴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去打工,回来后纷纷盖起了清一色的混凝土建筑,传统的瓦屋建筑正在快速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技艺精湛、一生从事瓦工的覃孟安师傅也渐渐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再是为村民盖发起屋,而是投身于田间地头的农业耕种。

“(屋脊顶饰)搞在中间,是个主,是个大。有五角形、窗形(此两种是五片瓦构筑而成)、鼓龙形的八匹瓦,还有桃花形(或称花形、树叶形)、古老钱形(或称方形),还有七手瓦形(以五片瓦构筑而成)等。”

屋脊顶饰的种类繁多,图案多变,主要的有以下类型:

一片瓦:一片瓦形(弧形),这是最简单的构图。

二片瓦:椭圆形,以两片瓦覆合而成,覆合方向因为上下、左右等不同而衍生出不同图案。

三片瓦:

三角形,这是基本的和常见的构图。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倒三角形。

桃花形,是常见构图,大致是三角形的变种,但又具有自身显著特征,因而自成一体。状入树叶,又称树叶形。

四片瓦:

古老钱形:以四片瓦合成一中空的四方钱形,钱形的边缘因瓦片的形状而呈弧形。

五片瓦:

五角形,即常见之五角星形,惟其边缘是弧线形的。

七手瓦形,分三层构成,底层为两片瓦,中层为两片瓦,顶层为一片瓦的“品”字新。

字形:以石灰为外坯,内穿以铁丝,从而组成古体吉祥图案“福”、“寿”等不同的字形。

在以上屋脊顶饰中,一种情况是以瓦片将整个图案包起来,屋脊顶饰呈圆形;另外一种情况则不加包围。

五、屋脊顶饰的流变

屋脊顶饰的历经长期的发展,至今扔可勾勒出其流变的历史轨迹,下面尝试作一粗浅划分。

初期阶段是一片瓦形,这是屋脊顶饰最原始的造型,应是一种简单的做法,直接以一片瓦覆于脊梁。设计简单,既强调了实用性功能,同时也与其它建筑相区别。

中期阶段是三角形,这是屋脊顶饰常见图案,也是其它许多图案衍生的基础。在三角形图案的基础上,可衍生出倒三角形、桃花形等。甚至于稍后出现的四角形、五角形等多角、多边图案的出现,都是以三角形为基础的。

后期阶段,“福”、“寿”等不同字形的出现,表明屋脊顶饰发展到了一个繁富的阶段,屋脊顶饰更多地附加了一些吉祥、祈愿等方面的人生内涵。此外,还出现了许多缤纷各异的图案,屋脊顶饰的审美功能和观赏性得到了加强。

现代的屋脊顶饰可以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阶段,是传统屋脊顶饰的新发展。现代屋脊顶饰随着建筑材质、建筑风格、建筑框架的变化而产生流变,尤其是建筑材质的变化对屋脊顶饰的流变影响甚大。一方面,土家族地区更多地修建起了新式的砖混建筑、平顶建筑,屋脊、坡面屋顶消失了,屋脊顶饰亦随之消失;另外一方面,在以现代的缸瓦修建的坡面屋上,屋脊顶饰分化为两大类型:其一,往往仅以一片瓦覆之,与初期阶段的一片瓦形造型相同;其二,材质的变化及技术的改进,促成屋脊顶饰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型,较为流行的有二龙戏珠、宝瓶等形状;其三,出现了一种新的变体——“脊上脊”,即屋脊顶饰衍变为两层的组合式造型,其造型较为独特,但所见较少。

六、从土家族民居中的屋脊顶饰看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首先,从卸甲坪土家族乡现存的屋脊顶饰来分析,其主要分布于土家族民居,其他民族的民居也可以见到屋脊顶饰,但主要是受到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导致文化中的借用及吸收,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屋脊顶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性质是民族文化。

其次,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屋脊顶饰不仅仅存在于卸甲坪土家族乡,而是广泛存在于湖北全省及湖南全省,其范围急剧扩大,乃至于与湘鄂两省接壤的重庆、贵州的部分地区的民居中也有屋脊顶饰的存在,而且不限于土家族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汉族、瑶族、侗族、苗族及许多散杂居民族的民族中都出现了屋脊顶饰,这似乎说明了屋脊顶饰并非是某一民族所独有的现象,不是土家族所独有的建筑风格,而应该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表面看跨省分布的外在显性说明了屋脊顶饰属于地域文化。

再次,再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屋脊顶饰广泛分布的湖北全省、湖南全省、黔东北、渝东南,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了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域。这又为屋脊顶饰是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提供了佐证。

最后,屋脊顶饰应该是一种地域文化。原因有:其一,屋脊顶饰不仅广泛存在于土家族地区,也广泛分布于湘鄂渝黔的其他民族地区,很难说是某一民族所独有的;其二,文化圈理论为此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达成了共识,诸如稻作文化圈、海洋文化圈、牛耕文化圈等,并不是某一民族所独有的,而是某一特点区域所共有的。本文认为,屋脊顶饰文化圈并非某一民族所独有的。

J522

A

1003-8477(2012)07-0198-03

张丽剑(1972—),男,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龙少林(1984—)男,中南民族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社科基金“明代云南与内地的文化互动研究”。编号:08JC850006

责任编辑 周 刚

猜你喜欢
屋脊土家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屋脊山之春
民居智库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浙西屋脊清凉峰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在西藏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