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述评

2012-04-12 15:55
关键词:布洛陀壮族信仰

刘 婷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述评

刘 婷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半个世纪来,我国学术界在布洛陀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布洛陀文本解读、布洛陀田野调查和布洛陀文化保护开发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当前,伴随着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从文化与生活或实践理性等角度出发是拓展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

壮族;布洛陀文化;述评

布洛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现从布洛陀文化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布洛陀文本解读、布洛陀田野调查和布洛陀文化保护开发等几个方面概述我国学界半个世纪来布洛陀文化研究概况。

一、布洛陀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

布洛陀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直到1991年前都只有一些零星的成果:1958年《壮族文学史》收录民间故事“陆陀公公”,1964年《民间文学》发表覃建真收集整理的《通天晓的故事》,1977年覃承勤等收集整理并油印《布洛陀史诗》,1978年和1980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收集到招谷魂、招牛魂等两个内容较完整的唱本,1982年《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五集)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分别收录了神话传说《保洛陀》、《布碌陀》和《布洛陀的传说》。

1991年9月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壮族古文字、民族历史、宗教、民间文学、壮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历时4年收集整理的《布洛陀经诗译注》正式出版[1]。这是中国第一部壮族古典经诗《布洛陀经诗》译注,译注除有注释、考证外,还对每行经诗配有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对译、汉意译等,共2.87万行,120万字,书末附经诗古抄本影印件,初步展示了布洛陀文化的风貌。学界认为《布洛陀经诗译注》集中了广大壮学学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2],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成功之作[3],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4]、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5]。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学丛书》编委会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列入丛书项目计划并作为重点课题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 2003年《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出版[6],全书共8卷500多万字,收入广西各地区29个版本的手抄本《麽经布洛陀》,以影印直译的形式让世人全面了解布洛陀文化,与《布洛陀经诗》一起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布洛陀文化的经典文本资料。2002年壮族著名诗人、词作家古笛先生亲历田阳敢壮山,“发现”布洛陀遗址后,布洛陀文化研究再次引起学界关注,田阳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布洛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收集了几个版本的布洛陀手抄本。

二、布洛陀文本解读

学界对布洛陀文本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角的解读,成果较为丰硕,其中以宗教学、社会学及神话学方面的论文居多,主要涉及对布洛陀及布洛陀文化的认识、《布洛陀经诗》等文本的文化解读。1961年《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写的《广西壮族文学》(初稿)、1986年欧阳若修等编著的《壮族文学史》[7]、《毛南族文学史》和《布依族文学史》以及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分别对布洛陀和布洛陀文化进行了评述。蓝鸿恩对经诗的内容、壮族师公和道教关系、经诗的学术价值及其功能等问题,做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1]。布洛陀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西南、南方众多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的许多民族均信仰布洛陀[8]。覃乃昌、过伟等学者认为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的人文始祖[9]或壮族人文始祖[10]。《布洛陀》具有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神话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11]。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价值观的摇篮[11],崇尚物我共存与和谐有序是其精髓。[13]

《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的经典,为麽公举行法事时祷祝喃诵的经诗,其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风格独特而自成体系,旨在祷请祖神布洛陀辨明事理,通过古事秘诀训导和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纠纷。《麽经布洛陀》不仅展现了壮族及其先民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布洛陀作为创世神、宗教神、祖先神和道德神的神格面貌及其演化过程,壮族原生态的信仰观念、生活哲理、道德观念、文化心理、感情体验、行为方式和功利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神异形式,折射着壮族先民从梦寐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由晚期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化、秩序化社会的漫长历程和生动图景,是一部壮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最初记录和语言文字的百科全书[14]。黄桂秋探讨了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的关系[15],并从麽文化的角度对壮族麽教主神布洛陀[16]及其陪神麽渌甲[17]进行了研究。牟钟鉴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了壮族布洛陀信仰[18],认为布洛陀信仰重构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19]。漆亚莉分析了布洛陀信仰的社会整合、促进个体社会化和心理调适功能[20]。农冠品从巫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麽经布洛陀灵感文化特质[21]。李小文考证了麽经布洛陀文本的产生年代,探索了隐藏在宗教语言背后的“当代情景”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地域文化特征[22]。此外,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23]、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24]和时国轻《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以田阳县布洛陀信仰研究为例》[25]及其后来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26]等都是从宗教学方面研究布洛陀文化的重要专著。

作为一部民间集体口头创作的创世史诗,《布洛陀》以诗的形式描述了自然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以及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颂扬了为壮民族始祖布洛陀伟大的创世业绩[27],集中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中的文化创造以及不断积累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28]。熊远明结合壮族历史、文化背景,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布洛陀》,深入分析了壮族先民关于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29]、崇尚劳动的美德[30]和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安定和平的价值观[31]。据统计,布洛陀统领的各种神已有130多种[32]。岑贤安认为布洛陀神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与壮族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由布洛陀神话、信仰、祭典、经文、山歌及其庙宇,构成了布洛陀文化体系,并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广泛的基础[33]。覃乃昌从神话学的角度,对《麽经布洛陀》中的稻作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布洛陀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34]。韦顺霞对布洛陀与姆六甲的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等三个神格进行了比较[35]。丘振声认为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神,来自于图腾,并分析了《布洛陀》中的图腾祭祀仪式[36]。卢敏飞根据布洛陀神话探讨了毛南族族源问题[37]。李艺对壮族布洛陀神话与瑶族盘瓠神话在传承中的形态演变、传承形态变化中的功能演变、传承形态与功能演变互动中的壮瑶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指出了壮瑶文化价值取向背后的文化根性意义。[38]

《麽经布洛陀》中蕴涵着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态伦理观,它要求人们不违天道,顺应天时,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善待自然,敬畏生命,确立人与自然的友善关系,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发展[39];体现了壮族源于物质的世界观、物我合一的生命观、共存转化的事物观、崇拜一神的宗教观、管理有序的社会观、赏善惩恶的道德观、勤勉和睦的家庭观、求知探源的爱智观、创造进化的历史观和两种生产的价值观[40]。徐赣丽依据《布洛陀经诗》文本,从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布洛陀经诗》哲学意蕴[41]、壮族古代社会图景[42]、壮族民间信仰文化[43]、壮族先民的社会教化准则[44]。卢静宝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探讨了《麽经布洛陀》的生态审美特征[45]。罗志发从性别哲学的角度对《布洛陀经诗》所蕴含的“伯乜观”[46]、“阴阳合德”[47]和“男主女从”[48]等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伯乜观”反映了壮族先民对万物生成的独特阐释,“阴阳合德”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批判了壮族“男主女从”的等级观。麦思杰分析了《布洛陀经诗》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叙述结构,探讨了布洛陀信仰与宋明时期左右江地区历史变迁的关系,认为其背后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左右江社会的区域结构,是地方土司在重构地方社会秩序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49]。苏珊初步探讨了《布洛陀》所反映的治理社会的哲学观念和道德观念,阐述了《布洛陀》对乐土的构想,并由此对壮族先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进行了分析。[50]

《布洛陀经诗》具有很高的语言价值[51]。何思源从语言文化角度对麽经布洛陀进行研究,认为经文看似一个共时体的平面里分析出壮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历时性因素,使麽经成为研究壮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文献,触及以往一些麽经布洛陀研究的死角和含糊其词的地方,这是麽经布洛陀语言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52]。谢多勇研究了《布洛陀经诗》中的古壮字和状语词汇[53]。付晓霞运用版本文献学、音韵学、文字学等学科知识,分析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麽叭科儀》、《六造叭》、《麽叭床蹴科》、《麽兵甲科》、《本麽叭》5个版本中借音壮字的语音及出现的特殊词汇,初步考证出所选《布洛陀》5个版本的抄写时间、传承关系及其底本可能产生的时代。[54]

《布洛陀》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化叙事的原生性,可作为民间叙事的一个范本[55]。周作秋分析了《布洛陀》史诗的创作与流传、布洛陀的形象以及史诗的艺术特点,并简述了史诗初步整理出来的三个主要章节:开头歌、创造歌和治理歌[27]。李斯盈探讨了布洛陀经诗的英雄史诗母题及其文化内涵[56],徐赣丽认为布洛陀传说反映了壮民族人民生产斗争与社会斗争的历史,也反映了壮族社会的风土人情、道德风尚及其民族精神与文化心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57]。谢荣征分析了布洛陀传说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58]。向骏以史诗《布洛陀经诗》作为研究文本,从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人神和行业神崇拜三个方面研究了史诗所包含的壮族民间信仰,并分析了史诗信仰存在的原因及其功利性、开放性和巫文化色彩浓厚等特点,探讨了史诗信仰主题的社会功能及其当下意义所在[59]。陆莲枝根据壮英史诗《布洛陀》和《贝奥武甫》文本,从修辞、意象和格局的审美特色等方面,对中国壮族和英国人民艺术思维和传统审美特点进行了比较。[60]

为促进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对外交流,对《麽经布洛陀》进行英译研究也进入了学者的视野。韩家权主持的课题“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成为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XYY020)。黄习中等认为有必要对《麽经布洛陀》进行英译研究,让布洛陀走向世界,弘扬壮族文化,并提出了英译《麽经布洛陀》的三个策略选择: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节译或选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译;以“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来指导,力求忠实传神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使译文通俗化,尽量保存原典的民俗文化意蕴。韩振英、李贵苍认为壮族史诗《麽经布洛陀》英译研究的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建议“以诗译诗,打造精品”,促进壮族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61]

三、布洛陀文化的调查与个案研究

2002年6月古笛在田阳县“发现”布洛陀遗址之后,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引起了媒体及学术界的关注。媒体发表了《布洛陀遗址寻访记》[62]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学界则认为“广西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性质,它的历史、文化和在当代的重建,在若干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很值得人们加以考察和研究”[19]。一些专家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角度出发对布洛陀文化展开研究,发表了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23]是立足田野调查研究布洛陀民间宗教的重要专著。该书从壮族麽教与巫觋的渊源关系、壮族麽教的分布、教派与活动概况、壮族麽教从业者、组织结构及传承方式、壮族麽教的宗教观念、教义和教规、以布洛陀为主神的壮族麽教神灵系统、壮族麽公师徒传承的经籍抄本、壮族麽教服饰、法器和神像、壮族麽教法事类型和仪式特点、麽教文化与壮族和谐社会构建九大方面对作为民间宗教的布洛陀文化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阐释,是了解和研究布洛陀不可多得的资料。黄桂秋另一本专著《壮族社会民间信仰》运用宗教社会学、民族志、田野调查、信仰生态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就壮族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道公信仰等专题,对现当代壮族社会尚传承的各种宗教信仰现象,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的考察与研究。[6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非常重视广西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创建了广西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该基地现已成为国内学者到田阳进行布洛陀文化田野调查的大本营。李斯颖对广西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的管理、合作建设、资料共享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研究[64]。李斯颖另一篇论文《布洛陀经诗文本与母题浅析》也是在田野的基础上重新深入布洛陀经诗的文本内容与演唱情境,依据经诗祈求福祉,襄解冥怪的两大功能,探索其中涵盖的创世史诗、早起英雄史诗等史诗细类,并应用民间文学的母体研究方法来发掘其中英雄史诗的母体及其文化内涵,进而上升到阐释壮族文化的特质。[56]

广西民族研究从2003年3期开始陆续刊发了一批专家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敢壮山及周边地区的调查成果。如覃乃昌先生指出布洛陀文化是一个体系,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化、布洛陀民间宗教文化、布洛陀人文始祖文化和布洛陀歌谣文化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关系,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65]。布洛陀文化体系概念的提出,对正确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壮侗语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田阳当地学者黄明标结合田野调查,从考古学、民族文化基础、民族崇拜等方面分析了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圈的形成[66]。记者谢寿球也探讨了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广西古文化沉积层的分布规律[67]。王明富对云南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进行了调查,认为壮族祭树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68]。广西壮学学会田野考察的成果汇编成《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69]还成为田阳地方政府保护和开发布洛陀文化的基本依据。

四、布洛陀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刘亚虎认为壮族布洛陀文化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以民族始祖神话为根基、渗透社会各方面的古老传统文化的典型,并探讨了布洛陀文化的发生、发展及价值[70]。布洛陀已经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符号[71],是壮族宝贵的文化资源。田阳县敢壮山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遗址,是壮民族的精神家园。田阳敢壮山歌圩的建设是保护和传承布洛陀文化的理想载体[72]。敢壮山旅游景区自2002年开发建设以来,以布洛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就成为百色市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1月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通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73]

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因为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布洛陀信仰,有利于弘扬壮族精神,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74]。黄桂秋认为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应从抢救保护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75]。吴德群认为布洛陀在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具有促进社区生态和谐、社区人际和社区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作用,建议把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象征的生态空间、培育具有布洛陀文化基础的民间组织和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和谐文化,作为发挥布洛陀文化作用、加强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之一[76]。徐赣丽将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作为民间信仰在学者和地方政府等努力下被置换成国家政府承认的人文始祖信仰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个案,探讨了布洛陀文化遗址建构过程中的各方力量及其背后的动机,指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正祀具有置换的可能[77]。彭谊以百色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为研究对象,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现代变迁以及官方、民间在民间文化转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78]。刘大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角度,探讨了敢壮山布洛陀的神话塑造与文化创意[79]。李建平认为在世界进入经济时代和文化多样性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和保护的大背景下打造布洛陀品牌,必须提升和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明确市场定位,制定产业推进实施要点,并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实现布洛陀文化品牌的提升和产业开发的成功[80]。王春峰、黄国星认为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将具有较高的宗教旅游价值[81],陈炜、张瑾也分析了布洛陀文化的旅游文化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开发的对策建议[82]。贺剑武等建议对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策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83]。何颖分析了布洛陀民俗文化的特点、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并提出了建设布洛陀民俗文化特色经济的若干对策。[84]

五、简要述评

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其间可分为三个时期,出现了两次布洛陀文化热潮:一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布洛陀文本的收集整理与初步研究;二是1986年《布洛陀经诗》和1991年《布洛陀经诗译注》出版后,为学界提供了研究布洛陀文化的基本文本,出现了第一次布洛陀文化研究热潮;三是2002年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发现”以来的布洛陀田野调查与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引发了学界第二次布洛陀文化研究热潮。就研究主体而言,国内从事布洛陀文化研究的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壮学学会等研究机构、高校一些从事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从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神话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视角研究布洛陀文化,并且在第二次布洛陀文化研究热潮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广西民族研究》从2003年3期开始陆续刊登的一批专家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敢壮山及周边地区的调查成果,2003年广西壮学学会覃乃昌等编著的《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和2006年《宗教与民族》第四辑收集发表的牟钟鉴、梁庭望、潘其旭、黄明标、卢敏飞等学者关于布洛陀文化研究的论文。

布洛陀文化研究可以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就,但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拓展。例

如关于布洛陀文化资源的评估研究就还不够,这对于布洛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同时,布洛陀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许多麽公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尽管也有《布洛陀之歌》[85]、《寻根问祖布洛陀》[86]等新民歌出现,甚至布洛陀还进入田阳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但依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布洛陀文化的传承问题。学界关于布洛陀文化的研究有相当部分集中在文本解读方面,主要立足于田野调查或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成果还比较少。特别是2002年古迪“发现”敢壮山布洛陀遗址以来,布洛陀信仰复兴的现实还未引起学界的关注。而且学界关于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也还存在不同看法,对这一文化事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某种意义上说,布洛陀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与壮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布洛陀文化重构出现的布洛陀信仰的复兴无疑是一个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研究布洛陀文化的“活眼”,可以从非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国家在场与民间信仰以及布洛陀文化重构的实践理性的方面开展研究。总而言之,无论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洛陀文化的保护,还是作为文化资本的布洛陀文化产业开发,都还是方兴未艾,学界布洛陀文化研究仍大有可为。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布洛陀经诗译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 区伟.厚藏壮族文化的巨著——《布洛陀经诗校注》评价[J].广西民族研究,1992(2).

[3] 陈连开.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成功之作——喜读《布洛陀经诗译注》[J].广西民族研究,1992(3).

[4] 林耀华,陈克进.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读《布洛陀经诗译注》[J].广西民族研究,1992(3).

[5] 吴永章,孙秋云.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评《布洛陀经诗译注》[J].广西民族研究,1992(3).

[6] 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7] 欧阳若修.壮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8] 王光荣,黄鹏.论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9] 覃乃昌.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的人文始祖[J].广西民族研究,2004(2).

[10] 过伟.壮族人文始祖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11] 段宝林.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世界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 2006(1).

[12] 梁庭望.布洛陀文化——壮族价值观的摇篮[M]//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3] 潘其旭.崇尚物我共存与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M]//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4] 潘其旭.壮族《麽经布洛陀》的文化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 2003(4).

[15] 黄桂秋.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 2003(3).

[16] 黄桂秋.论壮族麽教主神布洛陀——壮族麽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5).

[17] 黄桂秋.布洛陀的陪神麽渌甲——壮族麽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2).

[18] 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M]//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9] 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J].广西民族研究, 2005(2).

[20] 漆亚莉.布洛陀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1] 农冠品.麽经布洛陀灵感文化特质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 2007(1).

[22] 李小文.壮族麽经布洛陀文本产生的年代及其“当代情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3] 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4] 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M].合肥:安徽文化出版社,2009.

[25] 时国轻.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以田阳县布洛陀信仰研究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6.

[26] 时国轻.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27] 周作秋.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4).

[28] 覃彩銮.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 2003(4).

[29] 熊远明.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布洛陀》价值观之一[J].民间文学研究,1994(3).

[30] 熊远明.崇尚劳动创造的美德——《布洛陀》价值观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1994(1).

[31] 熊远明.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和平安定——《布洛陀》价值观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1994(2).

[32] 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253.

[33] 岑贤安.论布洛陀神格的形成及演变[J].广西民族研究, 2003(4).

[34] 覃乃昌.《麽经布洛陀》与华南珠江流域的稻作文化——《麽经布洛陀》与稻作农业史研究之一[J].百色学院学报,2008 (4).

[35] 韦顺霞.壮族两性神神格的比较研究——以布洛陀与姆六甲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6(12).

[36] 丘振声.《布洛陀》与图腾崇拜[J].民族艺术,1995(2).

[37] 卢敏飞.同饮一江水,都是岭南人——从布洛陀神话看毛南族族源[M]//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38] 李艺.多元聚合与同质叠加——布洛陀神话与盘瓠神话传承形态和功能演变之比较[D].广西民族学院,2004.

[39] 凌春辉.论《麽经布洛陀》的壮族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0] 潘其旭.《麽经布洛陀》与壮族观念文化体系[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41] 徐赣丽.壮族《布洛陀经诗》哲学意蕴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8(2).

[42] 徐赣丽.壮族古代社会的真实图景——《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1999(1).

[43] 徐赣丽.多元浑融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1999(3).

[44] 徐赣丽.壮族先民以神谕人的社会教化准则——《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1999(4).

[45] 卢静宝.依生之美与原始崇高:《麽经布洛陀》生态审美初探[J].今日南国,2008(11).

[46] 罗志发.“伯乜观”:万物生成的独特阐释——《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47] 罗志发.“阴阳合德”:壮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7(3).

[48] 罗志发.“男主女从”:必须扬弃的等级观——《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7(4).

[49] 麦思杰.《布洛陀经诗》与区域秩序的构建——以田州芩氏土司为中心[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50] 苏珊.乐土的构想——壮族史诗《布洛陀》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88(1).

[51] 蒙元耀.论《布洛陀经诗》的语言价值[J].民族语文,1995 (1).

[52] 何思源.壮族麽经布洛陀语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7.

[53] 谢多勇.《布洛陀经诗》中的古壮字和状语词汇[J].广西社会科学,2007(1).

[54] 付晓霞.《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版本考[D].广西大学,2007.

[55] 黄伦生.《布洛陀》与民间文化叙事[J].民间文化论坛,2006 (2).

[56] 李斯颖.布洛陀经诗文本与母题浅析[J].广西民族研究, 2007(4).

[57] 徐赣丽.壮族民间诗歌的优秀篇章——《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五[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58] 谢荣征.布洛陀传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59] 向骏.《布洛陀经诗》的民间信仰文化内涵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08.

[60] 陆莲枝.壮英史诗《布洛陀》和《贝奥武甫》的审美特色对比及思维解读[J].社科纵横,2010(2).

[61] 韩振英,李贵苍.壮族典籍英译的新纪元——试论壮族《麽经布洛陀》英译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62] 谢寿球.布洛陀遗址寻访记[N].中国民族报,2002-11-05.

[63] 黄桂秋.壮族社会民间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4] 李斯颖.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管理——以广西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65] 覃乃昌.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3(3).

[66] 黄明标.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圈之成因[M]//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67] 谢寿球.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广西古文化沉积层的分布规律[C]//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3.

[68] 王明富.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调查[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69] 覃乃昌.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70] 刘亚虎.布洛陀文化的典型意义和独特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71] 王剑峰.在象征与现实之间——壮族布洛陀信仰的人类学解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2] 李萍.特色歌圩的建设与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保护[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

[73] 韦善能,李红军.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通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N].广西日报,2005-12-06.

[74] 蒋明智.《布洛陀》与壮族民族文化精神[J].广西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5] 黄桂秋.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壮族和谐社会的构建[J].桂海论丛,2006(5).

[76] 吴德群.社会学视角下的布洛陀文化——对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9(2).

[77] 徐赣丽.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78] 彭谊.传统地域文化的现代变迁——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案例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4).

[79] 刘大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山布洛陀的神话塑造和文化创意[J].粤海风,2009(2).

[80] 李建平.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及其产业推进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

[81] 王春峰,黄国星.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2] 陈炜,张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其对策——以百色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09(6).

[83] 贺剑武,陈炜,黄玲芳.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布洛陀文化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 2009(4).

[84] 何颖.布洛陀民俗文化的特点与特色经济开发[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85] 杨平山.布洛陀之歌[J].歌海,2006(6).

[86] 杨平山.寻根问祖布洛陀[J].歌海,2009(4).

责任编辑:谢娅萍

G127(267)

A

1004-941(2012)03-0028-06

2012-01-05

刘婷(1979-),女,湖北建始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布洛陀壮族信仰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广西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为例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麽汉皇”与布依族摩经中同类题材文献对比研究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