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反成配伍“十合度”

2012-04-13 05:31杨林森万晓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病证方剂阴阳

杨林森,万晓春,冯 泳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2.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贵州贵阳550002)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方剂配伍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反成配伍形式则是方剂配伍理论的特色和精髓。徐灵胎云:“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反成配伍是指性能相反的药物在阴阳、寒热等方面的对立配伍形式,通过药物的相反相成,既相互牵制而制约某些药物的偏性,又可将对立的两种药物功效互补增效。“合度”是指符合法度,尺度适宜。有学者认为中医学界存在一种药物配伍“拮抗学说”,认为对特殊病证和不同脏腑存在的病变,需采用配伍相反药物的治疗方式,反成配伍可能为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开辟新的道路[1]。笔者在探索前辈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出中医方剂学临床常用反成配伍“十合度”,试浅析如下。

1 阴与阳的反成配伍合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方剂的配伍理论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病症有阴阳之分,药物也有阴阳之别,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本质就是用方药性味的阴阳偏盛,来矫正人体病理状态的阴阳偏盛,恢复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阴阳配合”,故治疗阳虚不可尽用纯阳刚燥之品,因全用温燥刚亢的药物,燥烈之性无所制约,必有劫液伤阴之弊;治疗阴虚也不可全用纯阴滋腻之品,因尽用沉阴滞腻之品,则有遏制清阳之虞。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金匮要略》肾气丸就是阴与阳反成配伍的典型代表,方中用附子、桂枝补肾阳之虚弱,助气化之复原。但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且阴阳互根互用,一方偏衰必然延及另一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又肾阳虚证多由肾阴虚发展而来,病程较长,若单纯补阳而不滋阴,则阳无所附,无从发挥温升之能。故配伍大量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养肾、肝、脾之真阴,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则补阳之力大增,补阳药得滋阴药温而不燥,滋阴药得补阳药滋而不腻。柯琴云:“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此即阴中求阳反成配伍的“合度”问题,补阳之品药少量轻,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取“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意。

2 生与克的反成配伍合度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五行的相生与相克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与克的反成配伍是按中医学五行生克理论,调节人体五脏之间的生克平衡,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的一种配伍方法。有生无克,必使盛者更盛;有克无生,则使弱者更弱。故临证配伍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并用,反成合度。《医方集解》黄芪鳖甲汤,方中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扶助脾土;天冬、紫菀、桑皮滋肺泻热,以生肺金;生地、知母滋阴清热,以滋肾水。君相安位,劳咳自止。方中的生克关系为培土以生金,生金以滋水,气阴两生;同时又以木克土,制约刚燥,使各脏腑气血阴阳复归平衡。

3 升与降的反成配伍合度

升与降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性,是根据病证表现出的不同病势趋向而选用的治法。具有向上病势趋向的病证称为上逆,具有向下病势趋向的病证称为下陷。上逆宜降,下陷宜升。《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因临床上病情错综复杂,常升与降配合应用,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内外伤辨惑论》枳术丸,为升降脾胃的典型代表,方中用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运脾,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复脾之升清功用;枳实辛行苦降,善破气消积,除痞导滞,降胃腑之浊邪,复胃之降浊特性。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药相须为用,一升清一降浊,使脾胃调和,诸症悉除。

4 上与下的反成配伍合度

一般而言,人体上部病变选用治上的药物,人体下部病变选用治下的药物。《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在病情错综复杂或直接治疗效果较差时,临床常治上药与治下药反成配伍,其效甚捷。《伤寒六书》黄龙汤,方中用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峻下热结,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气。肺与大肠相表里,欲通肠胃,可先开宣肺气,故反成配伍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上宣下通,但以降为主。

5 散与收的反成配伍合度

散与收是指药物的内外横行作用趋向,散即向外解散,收即向内收敛,散法多用于祛邪,收法多用于扶正。临床上常在发散的方剂中配伍少量收敛的药物,使发散而不峻烈;在收敛的方剂中配伍少量发散的药物,使收敛而不滞涩。《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中用桂枝辛温发散,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解肌发表而祛风寒;反成配伍酸苦收敛之芍药,益阴敛阴,敛固外泄之营阴,二药相合,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6 寒与热的反成配伍合度

寒热错杂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组方治疗中宜借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采取寒热并用的配伍分化寒热。无论温热药或寒凉药,如药性过峻,药量太过,服用时间太长,都会产生弊端。故临床配伍常寒热并用,相反相成,补偏救弊。《丹溪心法》左金丸,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清泻肝火,肝火清则不横逆犯胃;亦善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治。丹溪认为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之药郁结难开,又有折伤中阳之弊,故反成配伍辛热之吴茱萸,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虞。

7 补与泻的反成配伍合度

《素问·调经篇》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补法虽可扶助正气,如果过于温燥或滋腻,多服久服,会耗气伤津,滋腻碍脾。故常配伍通利疏导的泻下药物,补中有泻,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泻法虽能祛除病邪,如果药性过于峻烈,或攻伐过久,会耗伤正气,加重病情。故常配伍补益药物,泻中有补,使泻不伤正。《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方中用熟地、山茱萸、山药,肾、肝、脾三阴并补,但仍以补肾为主,是为“三补”;又反成配伍泽泻泄利肾浊,减熟地之滋腻,配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健运,配丹皮清泻虚热,制山茱萸之温涩。

8 润与燥的反成配伍合度

石寿棠云:“病有燥湿,药有润燥。”燥病宜润,湿病宜燥。使用润药,如果药性过于濡润,有壅滞气机、碍脾生湿的弊端;使用燥药,如果过于燥烈,有伤津劫液、助热生火的弊端。故临床常在润剂中加理气或通阳的药物疏通壅滞,在燥剂中加养血生津的药物,保存津液。《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方中重用甘寒清润的麦门冬,润养肺胃之阴,清肺胃虚热;配伍少量温燥之半夏,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9 动与静的反成配伍合度

动是指药物具有通利、走窜的作用性能,适用于正气充足而邪气偏盛的实证;静是指药物具有涩滞静守的特性,适用于无邪气留连的虚、滑、脱之病证。动与静常反成配伍应用,因动法常有耗散正气、劫夺津液之弊,故常配伍适量静药,防止过动伤正耗津;静法常有滞塞气机,碍胃困脾,留连余邪之虞,故常配伍适量动药,以助药力,防止留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四物汤,方中用“血中血药”熟地、白芍养血益阴,补肾填精;配伍“血中气药”当归、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动静相宜,成补血调血之良方。

10 刚与柔的反成配伍合度

《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刚曰柔。”刚柔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刚与柔的反成配伍,是指辛温苦燥之刚药与甘柔护阴之品配合应用,互为监制,相得益彰。《金匮要略》黄土汤,方中用白术、附子温阳健脾,复脾土统血之权。但白术、附子过于辛温刚燥,易耗血动血,且出血者,阴血亦常亏耗,故配伍阴柔之生地、阿胶,滋养阴血,协助止血,制约白术、附子刚燥之性。白术、附子得生地、阿胶,则无温燥耗血之弊,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则无滋腻碍脾之虞。

11 结语

综观上述反成配伍的理论及其著名代表方剂,疗效卓著,应用广泛,迄今为止均是临床的常用方。有学者提出关于反成配伍的适用条件:①患者病机复杂且矛盾;②病证存在由一种病机急骤向另一种性质对立的病机演变的趋势;③病证的病因病机性质与天时地理环境因素的属性相矛盾;④病机在药物作用下,产生部分的不良趋势;⑤病证标本矛盾但需要兼顾等[2]。但是反成配伍的合度问题很难控制,如果两种相反的药物配比不合理,不仅起不到相成的效果,而且会弄巧成拙,加重病情。例如同为升与降的反成配伍合度,有寓升于降法和寓降于升法之别,寓升于降法为在沉降药中少佐升散药,以防沉降太过;寓降于升法是在升散药中少佐沉降药,以防升散太过。另外,相反的两类药物最佳药味数量和剂量确定也较困难,目前主要是各临床医家根据自己长期的用药经验来酌定。所以在临床使用反成配伍合度规律时,分清主次,酌定合理用量显得尤为重要。

[1]白俊杰,刘永刚,陈子杰,等.《内经》中蕴涵的相反相成用药配伍理论[J].吉林中医药,2010,30(9):800-802.

[2]张西俭.相反相成配伍的概念、适用条件及理论地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8):504-506.

猜你喜欢
病证方剂阴阳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