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移民文化背景下的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

2012-04-13 07:59张世平文元全
航海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海员航海

张世平,文元全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6)

随着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经济活动的开展,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政府的政策中将海外劳务输出作为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民间逐步形成了菲律宾特有的劳务代理机制,大量民间资本与外国资本介入,教育与培训机制和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及大量国民参与到这项经济活动中来,使得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社会现象。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在菲律宾社会已形成了以海外劳务输出为核心的现代移民文化。[1]

在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经济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是其作为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的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的教育与培训体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大量海员劳务输出基础的航海教育与培训机制。经过多年海外劳务输出实践,菲律宾社会所形成的现代移民文化反过来又对海外劳务输出经济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现代移民文化背景下的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对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航海教育与海员劳务输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海外劳务输出与现代移民文化

菲律宾社会的现代移民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经济与社会成因。正是这种围绕着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现代移民文化在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与调整作用。

1.现代移民文化是大规模海外劳务输出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菲律宾便开始向海外,特别是向海湾地区输出劳务。一方面,长期以来菲律宾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增长过快,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海湾地区国家已经相当富有,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依赖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菲律宾社会的现代移民浪潮正是围绕着海外劳务输出为核心进行的。此种移民是指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居者,尤其是为了找工作。他们通过劳务中介受雇于外方,在外国(海员在船上)工作,将工资收入汇回国内家中,并根据工作的性质休假(或回国休假)后继续完成下一个合同。这种以工作为目的,到外国或船上工作数年后仍回到国内的就业方式,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以海外劳务输出为核心而形成的移民文化也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丰富了全球化的内涵。

菲律宾社会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都是以海外劳务输出为核心,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海外劳务大军中。2010年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总人数为147万,其中海上工作人数为34.7万,[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围绕着海外劳务输出而形成的移民文化已成为菲律宾人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2.现代移民文化是推动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

菲律宾的历史、传统、习俗等文化资源的积淀使其具备了大量向海外输出劳务的基本条件,即菲律宾人具有海外劳务所需要的冒险精神,甘于吃苦、接受与融入新的文化环境的能力以及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能力等都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向海外输出劳务的过程中,菲律宾劳务人员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创新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现代移民文化创新的作用日益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菲律宾海外劳务人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特别是东南亚新兴市场和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影响,树立了自身的形象,在一些行业形成了品牌。这些移民文化的无形资产已成为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移民文化已成为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经济活动的强大推动力。

二、支撑大量海员劳务输出的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

1.菲律宾航海教育历史[3]

菲律宾航海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商船学院,该校是菲律宾航海教育历史最长也是当今菲律宾最重要的航海院校之一。菲律宾商船学院最初名为马尼拉中等航海技术学校,该校是在西班牙商务总领事建议下,于1820年1月1日通过皇家法令成立的。作为一所培养商船高级船员的教育机构,该校于1820年4月5日在第一个校址——马尼拉英特拉莫罗斯城堡内举行了落成仪式。1896年,由于菲律宾革命,该校被临时关闭,但占领了菲律宾的美国当局很快便认识到航海学校的价值,于1899年12月15日重新开办,此时学校的名字是菲律宾群岛航海学校。后来在美国海军指挥官的监督管理下,该校又更名为菲律宾航海技术学校。该校所有设施、设备和其他教学材料均由政府提供。但到了1907年,由于缺少政府支持,该校再度被迫关闭。1913年,该校又重新恢复。此次复校主要是根据船东协会主席的建议,以解决菲律宾缺少经过培训的商船高级船员的燃眉之急。

随着太平洋上空战争乌云的增加,菲律宾航海技术学校的隶属关系由教育部转到了国防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没有使学校关闭,反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能够培训船舶驾驶员,而且还可以培训轮机员和普通船员。战后,由于推行航海院校私有制以繁荣经营企业使菲律宾航海技术学校办学遇到很多问题,也致使航海教育的培养标准遭到破坏。1963年,菲律宾政府颁布了3680号法令,菲律宾航海技术学校升格为菲律宾商船学院,获得了驾驶与船舶运输和轮机与电气专业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菲律宾商船学院划归到高等教育委员会直接管辖。菲律宾商船学院今天在全国的海事院校中仍是重点学校,学制四年,设置船舶运输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在校本科学员近千人。学校还设有航运经营管理和海事教育硕士学位课程。

2.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形成与对海员的大量需求推动了菲律宾航海教育的快速发展

推动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形成与对国际海员的大量需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海运国家从事海员职业的数量迅速下降,这些国家的船舶纷纷转籍,悬挂船舶开放登记国船旗,例如巴拿马、利比里亚等传统开放登记国家,随后又出现的一些新兴的船舶开放登记国家和离岸登记与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等使得开放登记船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航运经济与物流研究所(ISL)2012年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月1日,全球开放登记船舶总吨位约占全球船舶总吨位的70.8%。[4]如此之大规模的船队形成了对国际海员的大量需求,迫使悬挂开放登记国船旗的船舶所有人寻找新的海员劳务输出国。经过多年的发展,菲律宾已成为海员输出第一大国。根据菲律宾海外劳务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10年菲律宾有347 150名海员在国际航运市场上服务(包括在外国客轮上服务的菲律宾女海员),已超过全球现职海员的1/4。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形成为菲律宾海员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机会,同时也给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现状

根据菲律宾劳动与就业部海事培训理事会2010年5号决议所公布的授权举办海事培训活动的海事教育与培训机构指南,截至2011年7月8日,菲律宾政府认可的各类海事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总数为84个[5]。除了上述84个公布的海事教育与培训机构外,还有一些海事教育机构未在公布的名单中。这些尚未列入认可名单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一些公立和私立的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或学院。

菲律宾的海事教育与培训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学历教育与职业适任证书(商船高级船员)相结合的本科层次航海教育与培训,第二类是针对商船船员职务所开展的岗位适任能力培训。在菲律宾161余所海事教育与培训机构中,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加商船高级船员职务证书培训的有86所,占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一半以上(2011年8月底前统计数字)。在本科层次的海事院校中还有一些院校开设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船员职务需要开展培训的机构所开设的培训课程内容也不尽相同,主要依据自身的历史发展、师资力量、培训设施等来决定。大的培训机构几乎可以开设所有培训课程,而小的机构只提供一两个培训课程。

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庞大,培训内容灵活多变,培训时间也是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相关标准实施,再加上各种需求不同,参加的培训内容也不同。因此,多年来一直没有看到菲律宾官方所公布的每年教育与培训人数的准确数字,所看到的只是各相关部门或行业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的统计数据。根据菲律宾政府劳动与就业部菲律宾海外劳务管理局2011年公布的统计数字,2010年新注册的海员人数为45 756人,而此前公布的数据是2009年新注册的海员为38 067人,2008年为40 509人,2007年为31 709人,2006年为29 400人,2005 年为25 802 人,2004 年为 25 782 人。[6]就是说,菲律宾海事院校与培训机构每年的教育与培训能力是当年新注册的海员加上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海员队伍的毕业生和受训人员,估算为10%,这样目前菲律宾海事院校与培训机构每年的教育与培训能力在50 000人左右。

三、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的主要特征

1.以海员劳务输出为主要目的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体制

在现代移民文化的影响下,菲律宾海员海外劳务输出人数记录不断刷新。与此同时,航海教育与培训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作为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体制逐步形成了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海员劳务输出为主要目的、进出自由的市场机制。

在菲律宾商船队中,真正本国籍船舶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有相当数量的船舶是以光船租赁的方式租入的船舶,以便配备菲律宾海员。因此,菲律宾庞大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海员培养目标就是国际海员劳务市场。这种完全市场机制的航海教育与培训的体制为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菲律宾海员,但同时也对其教育与培训质量与能力提出了挑战。尽管资金与生源相对充裕,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必造成教育与培训质量的下降。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的快速发展曾经多次遭到国际社会对其海员质量的质疑。特别是近几年船舶事故增多,国际社会又开始关注和质疑菲律宾的航海教育与培训标准,尤其是最近菲律宾海员配员的集装箱船RENA轮在新西兰搁浅,证明船员错误是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菲律宾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其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最近,欧盟已开始考虑如果菲律宾不从根本上解决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问题将撤销对其适任证书的认可。为此菲律宾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标准以确保航海教育与培训的质量。2012年1月Lloyd’s List报道了菲律宾于2011年底前关闭了三所航海类学校,并计划在近期再关闭十多所[7]。

2.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航海教育与培训领域

菲律宾在制定海外劳务输出战略中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领域,并逐步由低端市场向具有技术含量要求的职业技术领域扩展。民间资本大量进入海员教育与培训市场也是随着开放登记船队规模不断扩大与国际海员需求量上升而出现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教育与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相继诞生。由于当时相关的海员培训国际标准尚未在菲律宾生效,加上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在一定时间内菲律宾海员海外就业数量上升很快,但其海员教育与培训标准的混乱和宽松的准入条件,使得菲律宾海员的质量一度遭到业内的质疑。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1978海员培训、发证与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78)正式生效,以及各国对海上安全和海洋环境的严重关注,并汲取多起重大海难事故的教训,为加强对海员适任能力的培养,又于1995年7月7日通过了STCW公约95修正案和STCW规则。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各缔约国对其国内的海员教育与培训情况进行重新审核与申报,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未通过评审并被列入黑名单中的国家的海员将很难进入国际海员市场。此举对菲律宾震动很大,对其影响也最大,相继有一些民间资本被迫退出海员教育与培训市场。20世纪90年代原有的100多家海员教育与培训机构缩减了近1/3。通过认真整顿与规范海员教育与培训市场,菲律宾最后进入国际海事组织的白名单。此后,由于菲律宾海员在国际海员市场上的份额不断增加,其国内的海员教育与培训机构又在不断地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超过150余家,而且大部分为私立学校与机构。

3.外国资本与标准进入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市场提升了其办学水平

大量外国资本与标准进入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市场,并与菲律宾的官方和非官方的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独立办学,大大地提升了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水平,这也成为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进入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国家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海员大量减少,日籍船舶纷纷转挂外旗。在这种背景下,日本首先出资培训菲律宾航海院校与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在日本培养少量的菲律宾海员。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探索大量雇用菲律宾海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维持与发展日本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以确保日本航运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很快日本发现此种方式无法满足日本对大量菲律宾海员的需求。1989年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与菲律宾多种运输集团成立船员管理公司(NYK-FILMARITIME E-TRAINING)为日本邮船公司招募菲律宾海员,并于2005年双方投资成立了日本邮船-菲律宾多种运输集团海事学院(NYK-TDG MARITIME ACADEMY)[8]。

1993年,挪威船东协会在菲律宾设立了挪威船东协会菲律宾学院项目。最初该项目只有150人,到目前为止参加该项目的总数已达2600人。挪威船东协会在菲律宾的合作伙伴目前已达6所学校、8个办学单位。目前在挪威国际船旗和挪威控制的船舶上雇用了1600多名菲律宾高级船员。

2001年,荷兰船东协会和设在鹿特丹的航运与运输学院与菲律宾的Palompon技术学院设立的基金下的荷兰运输培训中心(NETHERLANDS SHIPPING TRAINING CENTER),由荷兰船东协会资助Palompon技术学院开设船舶运输和轮机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作为回报该校的毕业生要到荷兰船东协会成员的船舶上工作。在菲律宾投资与合作办学的还有意大利船东协会、韩国POSFIL船舶管理公司等

4.生源/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

菲律宾现有人口9500万左右,劳动力约为3810万人,其中服务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46.5%,GDP贡献率为56%。就是说在菲律宾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数量相当大,海外劳务中海员职业是男性劳动力的重要选择,加上多年来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海外劳务输出的浪潮与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很多有条件的年轻人都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培养高级船员的高等航海院校学习。近年来,随着开办船舶运输和轮机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增加,菲律宾培养高级船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目前在校生数量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菲律宾社会愿意从事商船普通船员职业的青年的数量更是相当庞大。菲律宾还有很多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机会进入高等航海院校学习的青年,但菲律宾海外劳务输出的传统与社会氛围、灵活的就业培训机制和畅通的就业渠道与管理体制,使他们能够很顺利地加入海员队伍,再加上海员的收入相对高一些,所以多年来菲律宾海员数量始终保持稳步增长,这与菲律宾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进一步促进了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发展和海员劳务输出事业的发展。参加菲律宾海事教育与培训机构所开设的培训课程的学员几乎饱和,而且天天都有要求培训的人员等在门外。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也是菲律宾海员长期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占据主要位置的重要原因。

5.教育与培训机构、船员管理公司和船公司一体化的培训与雇用管理模式

菲律宾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毕业生与获得相应证书的学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派往外籍船舶上工作是菲律宾海员大量输出的又一重要特征。这种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与海员外派或船员管理公司相结合,或是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船员管理公司和航运公司三者相结合的培训、配员和雇用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应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需求。菲律宾的航海教育与培训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即市场需要什么样能力的海员,教育与培训机构就设置什么样的培训课程与内容。设置各种培训课程的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私立的,主要由船员管理公司、船舶公司或几个人或多人设立基金投资,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最大化。即使是培养学士学位的本科教育多数也是民间资本投资,以海员外派为主要目的。

毕业生和经过培训的学员能否尽快到外籍船舶上工作就成为学员和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通常航运公司举办的培训中心,都在培训中心设置自己的船员管理公司和船公司配员需求信息发布中心。学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船公司用人需求信息,并根据自己及家庭等情况确定何时、何地、到船上任何种职务等来决定与船员管理公司签订合同。有些管理好的公司其效率极高,这一点是我们国内公司很难想象的。此外,那些外国投资建立的合作办学机构或独资机构均可在培训结束后,直接将其毕业生与学员安排到各自公司所属的船舶上工作,并签订符合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局要求的集体合同。

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对海员的大量需求和菲律宾国民的就业需求逐步形成了现代移民文化的规范,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在菲律宾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广泛认同的现代移民文化。

四、发展我国航海教育与海员劳务输出的思考

1.尽快完善我国海员管理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海员海外劳务外派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就,海员数量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完全建立一个公开的海员管理系统,政府也未定期公布海员队伍分析报告。海员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海上货物运输的整个产业链中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说海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由于缺少准确的海员数据,必然会影响到相关政策的制定、航海教育的发展以及海员劳务市场的供需关系。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建立或完善海员管理系统,并根据需要定期公布海员队伍状况分析报告,以促进海员队伍和培养海员的航海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海员资源市场有效配置。

2.尽快建立航海类专业标准和专业规范,确保航海教育办学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航海教育也是同样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无论是在学校数量上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堪称史无前例,办学经费与条件相比过去也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应该说目前是我国航海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更加严峻。由于对国际海员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缺少准确的认识,再加上一些以船东利益为代表的海员供需研究报告的引导,使得一些组织与个人盲目地认为只要投资办航海教育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市场是无情的,菲律宾所经历的几起几落就是最好的教训。目前菲律宾又面临欧盟培训标准的挑战,已经关闭一些机构,或许还将关闭更多的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我国近些年来,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数量快速增加,但应该看到,只有确保航海教育的办学质量才能够持续发展。

2012年年初,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将共同制定航海类专业标准和专业规范[9]。希望该标准和规范能够早日出台以指导我国航海教育办学和确保航海教育质量。

3.努力将我国航海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我国海岸线长达18 000公里,可管辖水域300百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1/3。我国自古就有丰富和谐的航海文化,郑和下西洋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典范和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远洋运输、造船业、渔业捕捞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参与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人口日益增多,新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航海文化资源已经在一些方面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海上运输与海员劳务外派工作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海上运输在国家安全、能源供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达成共识。只有承认航海文化因素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标准,逐步形成整个社会的共识,我们优秀的航海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航海文化创新作用才能转化为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

[1]张世平.菲律宾社会移民文化的形成与在海外劳务输出中的作用[J].航海教育研究,2012(1).

[2]Overseas Employment Statistics 2010.the Philippine Overseas Employment Administration[EB/OL].[2012-08-27]http://www.poea.gov.ph/.

[3]ECHOES FROM THE PAST.Philippine Merchant Marine Academy[EB/OL].[2012-08-28]http://w ww.pmma.edu.ph/.

[4]Shipping Statistics and Market Review[J].Institute of Shipping Economics and Logistics,Volumn 56 No 1/2 –2012.

[5]Directory of Authorized/Accredited Training Programs Conducted by Maritim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viders as of 08 July,2011,Maritime Training Council,Department of Labour and Employment[EB/OL].[2012-08-27]http://www.mtc.gov.ph.

[6]Overseas Employment Statistics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Philippine Overseas Employment Administration[EB/OL].[2012-08-27]http://www.poea.gov.ph/.

[7]Philippines set to close up to 12 maritime schools[J].Lloyd’s List.No 60,586,Tuesday January 10th,2012.

[8]NYK-TDG Maritime Academy[EB/OL].[2012-08-27]http://www.ntma.edu.ph/.

[9]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27)http://www.chinaacc.com/new/63_73_201203/16 ya1390885153.shtml.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海员航海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
全球高级海员达137万 供求缺口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