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民生政治还是生活政治

2012-04-13 17:41王俊拴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民主

张 敏,王俊拴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随着政治理念的转变、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的核心政治经历了“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阶段,正在向民生政治阶段迈进,民生政治因此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容易把我国的民生政治理论与西方生活政治理论相互混淆。民生政治与生活政治是否同一个概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究竟是民生政治还是生活政治?笔者认为,民生政治主要探讨的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如何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问题,即对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保障与维护;而生活政治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虽然它所关注的内容与民生政治有相似之处,但其主要目的是主要回答社会中的个人应怎样生活的问题,是一种个人自我实现的政治,是对更高层次的选择权的关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尚处于从缺乏民主向低度民主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民生政治是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一、一致与冲突:两种政治观之比较

“生活政治”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生活出现的一些变化,并因此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吉登斯提出这一理论时,西方传统政治在市民社会中正逐渐衰颓,通过剖析启蒙运动以来围绕权力和利益中轴建构起来的解放政治的不足,吉登斯发出了生活政治即将到来的呐喊。他试图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及其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美好社会”,为全球化条件下救治资本主义开出一个政治药方,以建构一个能动安全的资本主义。吉登斯提出,“生活政治”是以“解放政治”为前提的。他认为解放政治仅仅关注正式的制度,着眼于解构传统、物质贫困对民众的束缚是不够的,后现代社会需要一种以关注生活为核心决策的政治,以此来吸引民众对政治的认同,即为生活政治。生活政治是对解放政治的包容和超越,一方面,它并不反对解放政治所蕴含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与解放政治不同,生活政治是强调生活方式的政治,主要回答社会中的个人应怎样生活的问题,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创造能够促进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关注个体进行生活决策以及由此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一种个人自我实现的政治,是对更高层次的选择权的关注。如果说解放政治是一种现实主义,生活政治则是对现实的救赎,是一种乌托邦现实主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执政观和方法论的提出,代表着我国的核心政治经历了“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阶段,正在向民生政治阶段迈进。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对于什么是民生政治,表述不一,但精髓大致相同,即以民生为价值诉求的民主政治。如有学者认为,民生政治就是改善民生诸种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对阶级斗争及专政的意识形态的救赎[1];也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在我国社会资源动员模式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背景下,民生问题不再是简单或纯粹的经济性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2];还有学者认为,民生政治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中心,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取代简单的经济发展指数作为考量政治发展标杆的政治模式等。从以上表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政治的主题由单纯的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实行民生政治实际上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共识。这一政治观的兴起源于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政治发展规律的把握,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虽然吉登斯对生活政治的阐述有助于理解民生政治的含义,二者在研究方法上也不同程度体现了人本主义、从理性主义走向伦理主义,在研究内容上更是不同程度地对现代性及现代化过程进行着反思与重构,但我国的民生政治与西方的生活政治终归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实现目标及实现途径均有较大差异。

首先,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吉登斯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时代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时期相比发生了改变,阶级斗争已不再是重要问题,理论界开始追问与反思:现时代大众政治的目的是什么?吉登斯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提出“生活政治”这一超越左右的激进政治,同时把马克思的人的解放视野理解为一种“解放政治”,即“一种力图将个体和群体从对其生活机遇有不良影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种观点”[3]247,其核心命题是自由、平等、正义以及权利,关注的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相反,民生政治的提出与兴起立足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民主关注的核心命题虽然已经完成从政权政治到生产力政治再向民生政治的转化,但其目标与价值追求仍是正义、平等与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民生政治无论是在主要价值还是目标追求方面,都与解放政治极为相似,带有解放政治的某些特征,如他人政治、价值追求等,但又有对它的超越,如民主政治中核心命题的转变: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民生政治,其中蕴含着对话、生态、平民、关怀等生活政治的追求。总体而言,我国的民生政治相对于解放政治,在核心命题上有所发展,但尚未超越。

其次,理论基础及实现目标不同。生活政治源于吉登斯对现代性的反思,认为“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后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地侵入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3]248,可见,生活政治在西方的兴起源于全球化背景下对现代性的反思,其反思的逻辑起点是解放政治,目标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出政治处方,建构“美好社会”。我国民生政治观源于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反思。“从缺乏民主到低度民主,再从低度民主到高度民主,以至于高度民主本身再继续发展完善,这是民主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民主发展的政治逻辑”[4]。我国当下民主发展的现状是低度民主,这既是特点,又是中国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当下对民生政治的关注与呼吁是基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这一现实,基于我国的民主仍然是低度民主这一现实。其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理论,目标是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具政治处方,建构稳健的民主化战略。

最后,核心命题与实现途径不同。民生政治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其核心命题是关注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生活政治的核心命题是“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关注的是社会中个人的自我认同与选择的权利。吉登斯认为,生活政治的到来必须依靠社会改良,即通过理性批判和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而民生政治的实现则必须依靠人民民主的真正实现。

二、民生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既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又使得保障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实现这一本质的必然要求。民生政治,就是从政治角度来思考如何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是要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合理构建,其实质是政治民主与社会民生的结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特色所在。

首先,民生问题凸显是我国民主政治民生取向的现实基础。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民生改善的成绩得到广泛认可,但仍然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譬如衣食住行的安全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就业及养老保险问题等,都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综合国力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民生问题不仅没有有效解决,且呈日益凸显的趋势。民生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民生问题又不是简单或纯粹的经济性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虽然不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政治核心和政治主题是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事实证明,片面的生产力政治并不能自然地解决所有民生问题,相反片面发展引发的民生问题诸如贫富分化问题、住房问题等愈发严重,并由此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这一实际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民生取向的现实基础。民生问题背后关联的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凸显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和行为能力,关系到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5]。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有以民生为取向,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中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取代简单的经济发展指数作为考量政治发展的标杆,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民生难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此外,民生关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合法性的体现与要求。政治合法性决定着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政治权力只有具有合法性基础才能稳定、持久,否则就会危及政权。但是,政治合法性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理念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政治合法性的要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主题正在向民生政治转换。在这个民生问题凸显、民生政治成为广泛共识的时代,人人共享发展的成果,同受尊重和关照,获享平等的公民权利,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因此,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必将获得民众的高度认同。民生关注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合法性的体现与要求,民生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制度建设与社会民生改善呈非均衡发展态势,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低度民主走向高度民主,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民生诉求,在这一层面上,只有以民生为最终价值诉求的民生政治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

三、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生:民生政治的未来图景

现代化与民主化相互依存,在中国,“稳健的民主化战略不仅体现为民主建设的渐进性和现实性,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要将民主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追求民主化的民生绩效”[7]。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主,最终实现民生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未来图景。

民生政治首先是民主政治。如上所述,民生政治是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民主政治,其实质是政治民主与社会民生的结合。把民生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原本作为经济问题考量的民生问题的政治意义,也进一步说明,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政治的实现,其前提和基础仍是民主政治的实现。一如某些学者认为,在政治与法律层面,所谓民主与民生,不过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主张、实现、维护和救济。如果作为公民私人权利维护、实现和救济的民生要求需要通过公共权力来实现,那么,民生要求的实现则需要以公民关于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主张及其实现为前提。当社会民生需要通过政治机制来实现时,只有政治机制的民主运行,才能真正保障社会民生的充分实现[8]。政治民主是社会民生得以实现的制度基础,没有民主保障的民生既不可靠,也不持久。从这一层面来讲,民生政治不是其他的什么政治,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经阶段。

其次,民生政治的实现是以政治民主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的。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中,人们常常将民生政治赋予对话政治、生态政治、平民政治的内涵,这些内涵都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而诸如此类权利与诉求的表达与实现是与我国的制度安排息息相关的。民主政治是民生政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民主方可实现民生,由此可以认为,民生政治的实现,重要途径之一在于政治民主的实现,而民主政治的运行与发展,又恰恰是与社会民生的触发、促成和推进紧密相关,并最终落实为民生政治的实现。

最后,民生的改善不能也不可能替代民主制度建设。如上所述,实现民生的政治保证只有也只能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民生的改善不能也不可能替代民主制度建设。俞可平说:“改善民生与发展民主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既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不能认为重视民主就势必忽视民生,或相反,强调民生就势必轻视民主。民主与民生并不相互排斥,民主促进民生,民生需要民主。”[9]当前,促民生的呼声愈来愈高,应当防止民主建设与民生改善的“一手软,一手硬”,民生不能替代民主,人民对民生政治的向往与追求必须在法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在缺乏民主制度的条件下改善民生只能成为官本位下对人民的恩赐。如果没有民主制度的制约与保障,改善民生只能流于形式,最终成为空谈。民主与民生必须相互拥有,相互促进,只有以民生为基本诉求的民主政治,即民生政治,才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方向。

[1]赵丽江,等.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J].求实,2007(1).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王占阳.中国急需发展低度民主[J].探索与争鸣(沪),2012(1).

[5]曹文宏.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J].探索,2007(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7]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8]王浦劬.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我国行政信访制度政治属性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俞可平.关于民主亟待厘清的六个关系[J].半月谈,2012(6).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好民主 坏民主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