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12-04-13 17:41丁西省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信息技术

丁西省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系,河南 新乡453000)

信息技术是指运用各种信息媒体而形成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信息的媒体应用方法及信息系统优化方法的体系。信息媒体、信息媒体应用方法、信息系统优化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三个最主要要素。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进步发展,其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也在高校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高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开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是21世纪全球基础教育革新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1]。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作用及优势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必然会带来学习方式的革新。

1.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收知识。通过对Power point、3Dmax、Authorware、Flash动画等软件的运用,使得教师对知识的传达更为形象、生动并且使学生更易接受,不仅缓解了教师因为单一的讲授带来的疲劳,而且把知识信息和知识体系运用电子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贯穿到整个课堂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讲课效率,凸显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优势。

2.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改进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大提升了教师讲授的信息量,并且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工具通过屏幕方式多维度地逼真地向学生传达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去想象和分析,能够让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和理解学习的内容。

3.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开放策略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科学地持续性地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2]。信息技术带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用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相互之间进行优化融合的结果。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让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高校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且具备创新性

现代社会对高标准创新型人才的急切需求,要求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本次课程的要点甚至是本门课程的内容,还应当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与此相关联性的一系列课程与内容,并且充分结合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教师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新的收获或体会,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多维度、多视角的呈现,让教学课堂能够更好地面向实践领域。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大量的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这时信息技术就体现了它的优势,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大量减少板书的时间,并且结合大量具体生动的图表、图片、影视讯息以及大量其他信息资源的链接,极大地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创新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书本联系课件”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作为传统教材的书本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书本联系课件”将会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途径。在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来科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三个步骤。

首先,老师将课堂讲授的重点及体系输入到计算机内,使数字化信息代替了文本类的信息,这种方式是脱离粉笔与黑板,并且做到简化书本进而走向现代化教学的第一步,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学内容得到了重新的组合与提炼。

其次,教学的过程应当突破理论的局限,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结合大量的描述具体生动的图表、图片、影视讯息以及大量其他信息资源的链接,生动地体现出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教学理论与生活实践实现对接。

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应当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在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一方的主体,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课件中所传达的教学效果应当接受学生们的检验,只有学生能够接受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媒体和手段,高校教学无论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使教学的外延得到极大的延伸,学生和教师间产生了互动关系,师生之间都有获取彼此信息的机会。但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尚未能得到很好的衔接。信息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中的主要方式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这三种方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课堂反馈而只把它当作演算和播放的工具

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了现代教学生活化的观念的影响,并且得到了夸美纽斯对直观教学的提倡以及戴尔“经验之塔”的理论支撑。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已有经验与课堂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不求甚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包括播放教师的教学文案,还有利于老师运用图表、图像、影视讯息以及大量链接其他的信息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内容随着书面文字语言成为人们主要的教学媒体以后距离学生个体经验越来越远,但是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来体验既不经济又不现实,而多媒体就起到了替代经验的重要作用,弥合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教师的抽象教学内容之间的缝隙。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替代经验,这种替代经验弥补了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教师课堂讲授中包含抽象内容的语言符号更易被学生们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比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感官刺激更为丰富,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为积极,使课堂氛围更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但就目前高校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来看,多媒体往往会成为教师演示教学课件的工具,它的作用偏向于给学生展示信息,却忽视了学生的反馈,这就可能导致从传统教学中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另外,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存在过强的程序化,如果完全依赖于此进行课堂的讲授,则可能会固化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出现学生被多媒体工具牵着走的现象。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性和社会性而仅仅关注个别化学习和人机交互

促进个别化学习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关于教育技术与个别化学习之间的关系,自从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产生以来,就不断有人攻击和批判因为其标准化和同一化而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道尔顿制、温内特卡制等一些教育家对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为个别化教育进行过尝试,但由于在当时欠缺先进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未得到广泛应用便中途夭折。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个别化教育能够真正运用于实践,通过应用技术部分来代替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毕竟教师的总量是有限的,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情形既不经济又不现实,教师难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能力,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使其成为可能,多媒体就起着提供教学程序、展示教学内容来代替教师的一种综合作用。

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学生的个别学习,注重的是人机交互而不是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人人交互及互动。它在运用于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合作性和社会性而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同时,虽然课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反复练习和纠错的机会,但是个性化学习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学生会受到已有的程序设计的影响,虽然在帮助系统下有些课件比较灵活,但毕竟只是固化的数据和一些可选择性的步骤,仍然不具有开放性。另外,现代信息技术这种高度结构化和固定化的用于教学的软件难以代替多重交互环境中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总之,教师并不能完全被机器所取代,日常的教学课程也不能只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完成。

(三)网络教学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的同步交流而主要适用于跨时空的互动

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与以上所述两类情形相比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征,这种交互性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由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到关注学生的合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后得到体现,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可以通过BBS及讨论版进行互动交流,使相互之间的交流突破了课堂时空的限制。很多高校把网络教育当成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但往往主要运用于辅助的作用,未能贯彻到高校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网络互动教学从未来的前景来看能否在未来的日常课堂中普及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因为通常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要比网络教学效果更佳,列文(James A.Leviin)认为网络上最有效的协作组织方式就是“远端任务组”:不同领域的成员为了某一任务协同工作,任务完成后就分散[3]。在能够与学生们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的情况下,网络教学起到的交流作用在此种情况下优势就不会显现出来了。我们原本通常把网络交互工具主要应用于异步环境下来实现广泛的交流,而现在硬搬到同步环境的课堂上,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直接语言交流,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当反而受到了抑制。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一)信息技术应促进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并了解课堂中学生的状况

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作教学资源的创造者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对象。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又要在课堂上注意到学生的状况,进而按照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而非教师自己的主观期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和整合课堂教学。在传统的缺少技术支持的课堂里,一个教师在面对课堂中的学生时,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状况,进而未能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另外,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们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却缺少互动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使学生们的思考往往会在课堂中被忽视或者被冷落。斯金纳设计了给予每个学生及时充分反馈的人机个别化交流的程序教学,但此种程序教学却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的互动性,即教学过程既是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反馈的过程,又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多种思考交互呼应的一种课堂活动。所以,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人机交互式的个别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难以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若有一种信息技术产品能够改进现有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较少的问题,并且有效地使学生反馈引起教师的注意,使教师有能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状况,那么将会大大地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信息技术应当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具有推进教学资料演示以及为学生模拟一种真实情景的优势,但是多媒体教学具有程序化和预定性的特点,无法真正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电子交互白板技术运用于教学要比多媒体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是因为它基于自身强大的编辑功能为教师与白板的人机互动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它让教师不必受预定的教学设计的拘束,在课堂上随时注意学生们的反应,使教学过程得到重组和生成,使教学预设随时得到修改,能够及时改进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让封闭性的预设课堂发展为动态生成的课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从程序性向更好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转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三)信息技术应当是促进而非代替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与教学生成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应当是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人与人的互动与交往而绝非取代它。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性格的陶冶以及生命的碰撞,教师引导学生唤起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学生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与陶冶才是教育最首要的目的,这些都不是只靠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实现的。师生以及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是微妙而又丰富的,这既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艺术的过程。所以,尽管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的本意是代替教师的部分劳动或者是教师能力以外的劳动,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教学运用过程中仍然体现出了其自身的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一种反馈和了解,倘若老师对这种信息技术过分地依赖,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非但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还会使原本课堂中充满人文性和丰富性的互动与交往演变成刻板单调的技术活动。当代信息技术专家迈克尔·德图佐斯根据其自己作为教师的亲身体验得出了以下结论:“点燃学生心中的求学之火,树立教师风范,建立起学生—教师纽带,才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这些首要条件将不会由信息技术提供,即使信息市场能根本改善学习,教师的献身精神和能力也将是最重要的工具。”[4]

[1]丁兴富.进入最艰难的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2]陈孟娴,黄雪芬.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J].高教探索,2006(5).

[3]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0.

[4]马和民,等.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69.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PBL+CBL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应用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