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初探

2012-04-14 01:10龚肖新
科技视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系统化数控机床领域

龚肖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已经成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则代表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主要立足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全过程,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并且遵循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面向装备制造行业,具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且掌握数控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等基本技能,适应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销售与售后服务、生产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先进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切实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与步骤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与步骤主要概括为:第一步是工作任务分析,即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开展企业调研,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和企业员工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对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工作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第二步是行动领域归纳,即对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形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而又高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行动领域。第三步是学习领域转换,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并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系统化学习课程。第四步是学习情境设计,即结合职业工作过程和个体思维过程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具体设计。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实践情境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3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以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如下。

3.1 依据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专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结果显示,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工、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与管理员等。另外,根据就业岗位及岗位迁移的情况分析,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生首岗主要集中于数控机床机械装调工、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工和数控机床操作员,通常在2-3年后,大部分毕业生将向更高层次的数控机床维修、数控机床销售和生产管理等岗位迁移。

深入企业调研之后可以发现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销售等职业岗位分别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譬如:在大、中型数控机床生产企业,一般设有机加工部、制造部、工艺部、质保部、销售部和售服部,这些工作部门又设有具体的工作岗位。机加工部设有机床操作岗和刀具管理岗,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加工工艺分析,加工程序编程,调试首件,零件加工,测量自检和送检。制造部设有数控机床装配岗和电气连接与调试岗,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熟练掌握装配钳工技术,熟练使用千分表等常用测量工具,看懂机械装配图,熟悉钣金、液气安装技术,读懂电气原理图,熟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构成与连接,熟悉数控装置功能键、工作界面、参数设定,根据PLC判断报警信息。质保部又分为进货质量检验岗和制造过程质量检验岗,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核查进货零件,对装配过程进行训检,伺服优化,整机性能检测等。销售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发客户和推销机床。售服部主要负责售后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

3.2 归纳具体行动领域,实现学习领域转化

通过专家研讨会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并确定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对相关行动领域的基本情境、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等进行描述,并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初选标准和基础。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下工作情境、目标、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本专业学习领域研究,将相关职业工作领域的分析转换为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并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需要,首先邀请来自纽威数控装备(苏州)有限公司、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大熙数控机械(上海)有限公司、苏州美凯特精工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0位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5位专业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详细讨论和分析,针对企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的过程、逻辑关系、难易程度,经过分析归纳,得出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领域,见表1。

表1 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确定

表2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综合实训》学习情境的设计

3.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优化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融合,根据数控机床从安装调试到验收的生产过程,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详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学习情境,现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加以说明,具体内容见表2。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综合实训》学习情境的设计是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中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展开的,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围绕数控机床机械装调部分、数控机床电气与PLC控制部分、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部分、数控机床性能检测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五大大模块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很好地遵循了实际工作过程的步骤。教学情境化课程设计采取情境设计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贴近企业的具体职业情境中学习,既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4 加强校企合作,有效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校企多方位合作才有可能落实与实施,具体包括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组织等环节。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安排专业教师深入机床生产企业,参加为期5-10个月的企业实践,完成调研岗位任务、查阅技术资料、观察生产过程和解决技术难题等实践任务的,同时采集企业生产应用案例和影像资料,并将企业案例和资料融入教材、课件和教学项目,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及时了解企业最新技术信息,拓宽眼见和思路;其次,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开设讲座或担任实践项目指导老师,使学生能从企业视角审视自我学习状况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异,以便及时明确和纠正专业发展方向;另外,在课程安排环节,可以通过前期岗位认识实习和后期毕业顶岗实习,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实践,采用“订单班”、“课程置换”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以企业支持为前提,以校企合作为保障,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有效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课程模式,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关键,构建校企双元教学环节,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创设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良好发展,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怀珍,张秋雨,刘立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11).

[3]陈健,田祖佑.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系统化数控机床领域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数控机床的节能应用
领域·对峙
高档数控机床数据采集应用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PLC在数控机床中应用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