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的真伪鉴别和鉴别要点

2012-04-19 02:46陈志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蛇类伪品正品

陈志清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蕲蛇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蝰科 (Viperidae)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dus(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蕲蛇性温,味甘、咸;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等,是一味产量少,用量大的名贵中药。由于本品市场较为紧缺,价格昂贵,商品中普遍存在着伪品、混淆品、掺假品。因此,笔者查阅了相关鉴别资料,将正品与常见伪品、混淆品、掺假品进行鉴别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鉴别要点,为蕲蛇的常规快速鉴别提供依据,确保用药质量。

1 正品蕲蛇

1.1 正品性状

本品卷呈圆盘状,盘径直17~34㎝,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脊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1]。

1.2 正品背鳞显微鉴别[2]

1.2.1 背鳞外表面 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

1.2.2 背鳞横切面 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乳头状突出,使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的真皮含较多色素。内表面较平直,无乳头状突起。

1.3 正品的其它经验鉴别

寇宗奭谓:“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纹,以此得名。”李时珍谓: “……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又“蛇死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蕲蛇真品形态特征。

1.4 正品的其它鉴别技术

中国药典 (一部)2010年版蕲蛇项下鉴别方法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模板DNA提取;PCR反应;电泳检测。此外,还有色谱法、紫外光谱法等应用于蕲蛇的鉴别。近年的研究中,有人通过建立蕲蛇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作为蕲蛇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药材蕲蛇指纹峰相对保留时间基本一致,可考虑作为蕲蛇品种鉴定的依据。而共有峰相对保留峰面积的RSD%值差异性较大,说明药材质量存在一定差异[3]。有人采用特异性PCR鉴别技术鉴别蕲蛇的混伪品。从55℃开始,每3℃采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14个已知原动物种名的样品进行1次PCR鉴别,直到70℃。当复性温度为55℃时,5个蕲蛇正品样品有明显的扩增条带,约246bp;王锦蛇有1条很弱的同样大小的扩增片段,其他样品均无扩增产物,同时在400~500bp还会出现杂带。当复性温度提高到64℃时,仅蕲蛇正品样品有良好的扩增条带,其余样品均无扩增产物。结果认为:特异性PCR鉴别的应用,由于其准确、方便、简单、相对便宜等特点,将极大地丰富和提高蕲蛇药材的鉴别方法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过炮制过的蕲蛇药材样品,更具有传统方法难以比拟的优越性[4]。

2 与常见伪品、混淆品、掺假品的鉴别

2.1 与游蛇科属蛇类的鉴别

市场上常见的有百花蛇Elaphe moellendorffi(Borttger)、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a(Cantor)、滑鼠蛇Ptyas mucosus(Linnaeus)、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 Boulenger、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Gray)(别名泥蛇)等掺假、冒充正品蕲蛇出售。

由于蕲蛇脊椎骨体上有一个特殊的构造,即在每节脊椎骨体的腹面着生一个倒钩状的棘突 (即是一个向后的尖钩状的骨突),这是与游蛇科等其它科属蛇类动物相比所不具备的特征[5]。根据这一身躯骨骼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将蕲蛇与游蛇科类伪品相区别,只要不符合这一骨骼形态,即可视为伪品。

2.2 与同科属蛇类的鉴别

市场上常有用同科属蛇类混为正品出售,其中常见的品种有:中介腹 Agkistrodon intermedius(Strauch)、蝰蛇Voperarusselli siamensis Smith、草原蝰蛇Vopera ursini renardi(Christoph)、山烙铁头Ttimeresurus monticola Guenther。其鉴别要点见表1。

2.3 与眼镜蛇科蛇类的鉴别

市场上常见的冒充品有:眼镜蛇Naja naja(Linnaeus)、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其鉴别要点见表2。

表1 蕲蛇与同科属蛇类的性状异同比较

表2 蕲蛇与眼镜蛇科蛇类的性状异同比较

2.4 与其它掺假品、伪制品的鉴别

伪制蕲蛇一般是用蕲蛇完整的头、尾、皮粘在其它相适应的杂蛇躯干,经过整理、定型、干燥而成。这种情况显现头、体、尾之间有拼接粘合痕迹,稍加扳折会出现松动或断落,断面可见皮肉之间有角质状附着物,腹部边沿常见有正品蛇皮覆盖伪体蛇皮,出现一蛇两皮现象。如果掺入的附着物为淀粉类,可借助滴入碘试液而显蓝紫色的方法进行鉴别,还可以用脊椎骨形态进行鉴别。

掺假行为一般是在正品鲜蛇加工时掺入铁物、石块、淀粉浆或用饱和明矾水浸泡以增加重量。这类掺假情况用眼睛不易看出,但可从手感比重、质地等方面明显地感觉出蛇体发硬、干涩,形态改变、不匀称、不自然,手感沉重等现象,发现这些异常现象可剥开皮层或剖开相应部位看断面情况就可发现掺假情况。

除上述两情形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泡过酒的蕲蛇经特殊处理后,以废充好出售。这种废品具备蕲蛇的全部性状特征,但是,由于有效成分及蛋白质、脂肪等均已溶出,蛇体结构有所破坏,蛇体韧性差,外形较松散,有纵向裂缝,易折断。其断面颜色较淡,腥味极淡,有的稍有酒气。

3 小结

通过对比正品彩图和蕲蛇鉴别示意图[6],并结合以上的鉴别情况,可以总结出正品蕲蛇有以下8个鉴别要点:①具有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②头呈三角状,具颊窝。③上唇鳞7片,第1片较小,中间有2个大片。④头背具对称大型鳞片。⑤背鳞中段21行。⑥背鳞具有结节状强棱。⑦鳞片具有三角形乳突,乳突内含颗粒状色素。⑧脊椎骨椎体下突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49.

[2]任仁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84-585.

[3]王成芳,包永睿,孟宪生,等.蕲蛇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5(37):893-894.

[4]宋文成,宋社吾,刘道芳,等.中药材蕲蛇及其常见混伪品的特异性PCR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07,12(32):1220.

[5]张世载.蛇类脊椎骨的形态应用于鉴别[J].中草药,1998,4(29):270.

[6]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M].常用贵重药材、进口药材分册.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201.

猜你喜欢
蛇类伪品正品
灭绝恐龙的灾星竟是蛇类繁盛的福星
冬虫夏草鉴别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浸润“正品”课程文化培育学生自信人格
蛇类食性及其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概述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白及粉及其混伪品
经济蛇类养殖与开发利用
勘误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应用rbcL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