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保卫战”

2012-04-20 03:07刘玮鸿
民生周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李大妈张师傅保卫战

□ 本刊记者 刘玮鸿

胡同“保卫战”

□ 本刊记者 刘玮鸿

胡同里的古民居犹如一座艺术博物馆

“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如牛毛。”这曾经是老北京们常常引以为豪的一句话。北京胡同起源于元代,是根据古代城市规划理念修建的。曾经,这些胡同如同经脉,遍布京城。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演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老胡同和古民居越来越少。据统计,50年里,北京的胡同减少了一半。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郝冬晨在日前举行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展览”上表示,展览档案显示,1919年北京有2480条胡同,而如今的北京内城,仅余600多条。

消逝中的京魂

烟袋斜街胡同的人力车夫张师傅是地道的老北京。几年来,他眼看着京城里的胡同越来越少,张师傅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

“胡同是什么?胡同是咱北京的魂!咱北京文化有多少是从胡同里传出来的?拆胡同,不就等于拆了老北京的灵魂吗?”

和张师傅一样,胡同是很多北京人眼里的宝贝,提起数量骤减的胡同,不少老北京都显得很郁闷。

“我们这些拉车的师傅心里最清楚,每天有多少外地人、外国人来咱们的胡同参观。如果这胡同不是宝贝,谁会漂洋过海大老远的跑这儿来看一看?”张师傅一脸不满。

“发展城市是好事,但现在北京原有的特色胡同,被拆得越来越少。城市是现代化了没错,可哪儿还有咱北京的影子?还能剩下多少北京味儿?”

李大妈在西城区孟端胡同住了大半辈子。2004年,孟端胡同被夷为平地。李大妈搬出胡同的时候,大哭一场,“舍不得,也没辙。”

“趁着现在腿脚儿好,周末儿子休息了,就开车带我回去转转。”李大妈每次都会沿着由武定胡同演变成的马路慢慢走,看看齐白石胡同,再慢慢走回孟端胡同。总想着能够找到找找从前的影子,可真的找到了“老地方”,李大妈总是更加心痛。“什么都看不着了,都变了样儿。不看吧,想的难受;看看吧,心疼的难受。”

孟端胡同最早出现于元代,这在明朝的北京地图上,就有它的标识。2004年12月,有关孟端胡同的记忆停止了。

孟端胡同最早存在数百年间,既有王侯的深宅大院,也住过寻常百姓人家。

孟瑞胡同之后,此后,在这个区域逐渐消失的还有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几十条胡同……如今,这些胡同只能存在于旧时的地图和人们的记忆之中,再也无法真实的感受和找寻。

艰难的胡同保卫战

在李大妈眼里,胡同的消失是悲哀的:“拆了老胡同开发房地产,说是提高生活质量,住楼房倒是宽敞明亮,可是,原本住在城里,现在住到了五环外,比起从前真是差太多了。”

“都说胡同是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为什么不好好保护呢?”李大妈道出了太多人的疑惑,但纷繁的胡同“保卫战”,似乎并没有结果。对于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不断地修复、保护,实属不易。

“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每一件建筑都称得上是古代城市传统发展的精髓所在,但它又是一个古今‘重叠’的城市,是一个活着的城市。”已故著名旧城保护专家、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曾经无数次感叹,“对此类城市,如何保护,确实是个大难题”。

提及保护和居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几乎每位被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都会提到一个“难”字。人们的生活习惯早已改变,需要舒适的生活环境。

老胡同里的茅厕要用家庭厕所取代;居民家里要装空调、热水器;城市需要统一发展规划,以上种种,无一不是保护的难题。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方拥教授指出,一方面要保护胡同,一方面又要建设城市,这真的很矛盾。理论上,保护胡同的行为没人反对,可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有些古建筑、古民宅、古胡同一经破坏,人们将永远失去它们。

胡同承载着数代北京人的记忆,是北京厚重文化气息的代表。记忆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化为废墟,转而变成宽阔的马路、崭新的楼宇,城市的现代化得以展现,历史的印记却无从找寻。

文物保护专家、北京市文史馆馆员赵书则认为,保护胡同应当从保持胡同的风貌、肌理、城市建筑保护三个方面来认知,涉及纪念、历史认识、艺术欣赏三方面的价值。需要多方配合协调,而不是单纯以保留胡同为诉求。如果没有恰当的格局,肌理为基础,在高楼大厦底下,留下几条胡同,对于文化保护,对于北京发展是没有太大价值和意义的。

面对胡同保护这个难题,也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双方各执己见。

在支持者的眼里,北京胡同是历史的痕迹,少了胡同,北京的繁华便仿佛是空中楼阁一般,没有了根基,原本属于北京的骄傲也在逐渐消失的胡同中减退。繁华掩盖下的伤痛,看似只是瞬间,实际却是永久的。

23岁的赵毅却道出了忧虑方的心声,这个留美归来的年轻人,对胡同显然没有那么执着的感情。

“说保护胡同文化没有错,但现在看来,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胡同是古代根据城市建设需要造就的,现代人还需要这样的建筑吗?追寻历史,并非只有留下这些胡同一条路可以走。”在赵毅眼里,胡同的消失属于历史向前推进的必然,保护未必只是保留。

保护与建设,似乎都没有错。不过,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为数不多的胡同真正保护起来,是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真正应该思索并克服的难题。

“零拆除”的呼吁

2012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唐兢提案建议,对旧城保护区四合院制定“零拆除,百分百保护”的刚性政策。同时,把保护区外所有未被拆毁的胡同全部划为保护区,把旧城作为一片完整的保护区,以真正落实整体保护。

对四合院平房区,保障房要优先供应,居民自主选择外迁,不得强迫。街道、四合院的修缮不应完全是商业化模式,而更应强调市民居住的文化模式。另外,政府对北京四合院的文物普查工作应该更加精细,不能再有疏漏。应该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别是四合院的保护作为对旧城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唐兢表示,北京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旧北京的遗存四合院必须保留相当的数量,这是当今北京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她提出,对现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3840项以及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四合院和传统民居,应该实行“零拆除,百分百保护”的刚性整体保护,不可再以“疏散”为理由进行拆除,应该有专门人员作具体巡视、保护,并定期向北京市民、各媒体公布保护现状。

唐兢的提案博得赞许一片,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到保护北京胡同的行列中来。

2012年7月8日,由市文物局和市档案局联合举办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展览会上传出一则消息:北京的600多条胡同,将要进行整体保护。

猜你喜欢
李大妈张师傅保卫战
真正的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
棘龙形象保卫战
敲门
饭店要招聘
饭店要招聘
打赢蓝天保卫战
神秘的房客
师徒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