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

2012-04-27 02:18张海燕黄峰
学园 2012年7期
关键词:一滴水课文情感

张海燕 黄峰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了,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完全打破,教育改革流于形式,或者在进行一个阶段后不了了之,人的惰性加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的贫乏往往使教育在僵化轨道上循环。对于改革思想的片面和浅薄的理解必然会导致对改革的曲解和敷衍。

就我个人的理解,不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多么宽泛和复杂,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它是一个鲜活的命题,不断变化和创新生长的话题,而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或者生硬的教条。

从语文教学来说,教育者所担负的,不应仅仅是传授固有的语文知识,更有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而这种影响和塑造要取得好的效果,则离不开情感的注入和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任何看似高明的枯燥说教都不抵一句动情的话语能引来心灵的震动和共鸣。要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把情感教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并加以强化和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取得语文知识教学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双丰收。

虽然教育资源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千变万化,但我认为课堂教学依然是最为高效和集中的教育方式。我想就我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到的有关语文课堂教育活动的一点想法谈一谈,也算作自己对教育改革的一点很不完全的见解和领悟,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无精打采,苦熬时间,而老师最经常的相对温和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他们要“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好像学习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在一些班级教室的门玻璃上赫然贴有这样一些标语:“要想以后活得像个人样,这三年就不能像人一样的活着!”“现在苦苦三年,将来苦苦一世”……简直触目惊心,难怪有那么多学生把高中校园看成变相“监狱”,如果学习真的这么苦,那“苦学”的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我们的学习真的就那么苦吗?不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早已经给出我们答案了。正如孔庆东老师给我们讲解的对《论语》的理解一样,孔子的教育方式是鲜活的,几千年不过时,讨论问答式的学习方式充满民主和机智,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质疑而不必顾及老师的面子,难怪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乐和激情在这样的氛围中肯定不缺乏,在这样“不亦乐乎”的“课堂”中,怎么会有今天那么多的苦呢?可惜我们教育已经僵化到“一言堂”的地步,这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苏教版高二语文有一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一次教学现场研讨会上听一位老师讲了这篇课文,觉得很受启发。他把课文的中心内容融合在几个问题中,而且问题具有启发性,答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同学们具有辩论性的回答挖掘课文的内涵,在激情和乐趣中使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问“伽西莫多被绑缚在柱子上受刑时周围的民众是什么态度?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面对台下的人伽西莫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表现?你认为爱斯梅拉达的行为显露出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你认为本文的第一主人公是爱斯梅拉达还是伽西莫多?为什么?”而且更具创意的是,老师给出了本课三个不同译本的题目,“一滴眼泪,一滴水”“一滴眼泪报一滴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你认为最好的题目并说明理由,而且还可以给出你自己认为更好的题目。这个问题调动起了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产生了许多颇有思想深度和创造性的答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回答各抒己见的同时,这位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加赞赏,然后对最准确的答案予以说明,对文章的中心加以明确,集中到对女主人公美好心灵的赞美上,用动情的诗一样的语言加以总结,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而透彻。在接近尾声时,多媒体播放一曲《爱的奉献》把课堂氛围引入高潮,感人至深。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苦”可言呢?

还听过几位老师的几堂很成功的课,无不把调动学生情绪,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作为重要环节来处理。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一个老师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母爱”主题,在肯定作者的语言深度和细节描写,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回忆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有关母亲的细节,或者曾经被忽略的现在已经意识到的浸透着母爱的往事,学生回答时无不动情,当满文军的《懂你》响起时,同学们无不动容,很多学生流泪了。这样的课堂活动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锻炼了口头作文能力,更强化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对学生美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巨大影响。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甚至需要超前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接受各种教育理论的同时,进行更多实践和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结合具体情况把理论用活,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继承者。

〔责任编辑:陈晨〕

猜你喜欢
一滴水课文情感
一滴水照见太阳
我是山上一滴水
一滴水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