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2012-04-27 02:18李辉
学园 2012年7期
关键词:史观新视角高中历史

李辉

福建高中历史新课改第一轮实验在2009年已经落下帷幕,现在新一轮高中课改又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高中历史新课改一路走来一路歌,几度春秋几经风雨,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辛酸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探求旅途的终点,更要欣赏沿途风景的美丽。为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展现出许多备受关注且独具韵味的新视角:课堂教学的新颖化、主干知识的网络化和历史解读的多元化。

一 课堂教学的新颖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克罗韦尔认为:“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知识,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高中历史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有常法,又贵在变法,关键在于勇于创新和更新观念。纵观近几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颖化可谓异彩纷呈,亮点迭起。

1.课堂教学理念的新颖化

21世纪的教育发展观,必须是既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要承认教师也是发展的主体。换言之,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师生相互影响又共同发展。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释放,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二是确定了正确的学生观。现代教育的学生观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新观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换言之,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各种见解,将个体的全部力量充分释放,重视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三是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现代教师的教育观主要包括:(1)新的教育本质观;(2)新的生活教育观;(3)新的生命健康观;(4)新的多向合作观。

2.课堂教学互动的新颖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普遍讲究科学发展与有效教学。有效是课堂互动新颖化的主旋律之一。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教师的参与要有效。课前教师备课要突出精心与细致;课中教师授课要突出激情与活力;课后教师辅导要突出耐心与差异。只有这样,高中历史课堂的教与学才会碰撞出知识与智慧的火花。其二是学生的参与要有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又要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三是师生的互动要有效。专家指出,在一堂课上,如果80%以上的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但是师生互动如果是随意讲讲笑话、听听故事、走走秀场;如果是看似热闹却没有价值的问题争论;如果是公开课上花样繁多的表演,表面上看都参与了,可是却偏离了学习的主轴,这些课堂能说有效吗?因此,师生的互动一定要以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才会取得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落到实处。

3.课件互动给力的新颖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课件互动给力自然是课堂教学新颖化的鲜明特色。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件互动给力主要包括:(1)跨越时空界限,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意识;(2)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知识容量,培养自学能力;(3)运用网络技术,顾及个体差异,实现自我评价。

二 主干知识的网络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新课改教材是按模块分专题的方式编写的。同时教材中存在诸多不足:(1)专题结构时空跨度大,跳跃性强;(2)课题子目借用修辞手法表述,晦涩难懂;(3)教材模块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衔接混乱。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与复习应高度重视主干知识的网络化。

做法之一是以某一模块目录来构建主干知识的网络,表现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Ⅰ。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3复习教学中,我们按照课本目录进行微调处理,学生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下图所示:

做法之二是以某一历史事件来确定主干知识的网络,表现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Ⅱ。例如,在复习教学“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可以拟出多个专题,如下图所示:

①苏俄(苏联)农业经济发展变革

②苏俄(苏联)工业经济发展变革

③苏俄(苏联)民主政治发展

做法之三是以某一历史主题来形成主干知识的网络,表现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Ⅲ。例如,“东北问题”,我们只要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从古代明清对东北的管辖到近代俄日列强对东北的侵略,从辽沈战役到建国后“一五”计划时期对东北的开发,归纳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主题,学生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Ⅲ立即显得豁然开朗了。

三 历史解读的多元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经常会运用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更具时代活力与生机,以适应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全新史观主要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或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五种。因此,历史解读的多元化成为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新视角之一。

1.多元解读历史人物,有利于突出历史人物评价的立体感

例如,运用全新史观评价孙中山就是一个有力佐证。

【材料】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丙: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丁: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1)甲乙丙丁主要站在哪种史观来评价?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

(2)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甲: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丙:因为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2.多元解读历史现象,有利于凸显历史现象评价的层次感

例如,如果变换史观来研究解读,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就会不一样:(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是西方列强殖民地侵略的重要标志。(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现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化城市的崛起。(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多元解读历史事件,有利于关注历史事件评价的整体感

例如,葡、西、荷、法、英等欧洲列强的早期殖民扩张持续了400多年,是世界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对西方殖民扩张的解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角度进行:

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做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全球史观: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密切,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现代化史观:可以看成是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冲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古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新颖化、主干知识的网络化和历史解读的多元化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所呈现出的且值得关注的新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必将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崭新局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在新课改过程中远不止这些,其他视角还有待各位同仁进一步归纳与总结。本文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责任编辑:王以富〕

猜你喜欢
史观新视角高中历史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