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椋鸟在新疆塔城地区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2-04-28 02:01于跃武
草食家畜 2012年4期
关键词:塔城地区椋鸟蝗虫

于跃武

(新疆塔城地区蝗鼠害测报防治站,新疆 塔城 834700)

粉红椋鸟在新疆塔城地区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于跃武

(新疆塔城地区蝗鼠害测报防治站,新疆 塔城 834700)

草原蝗虫是塔城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为了寻求更好的有效防治蝗虫方法,塔城地区开展了粉红椋鸟的分布调查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草原蝗虫灾害生物防治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粉红椋鸟;塔城地区;分布;生物学特性

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属于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是一种往返于繁殖区-越冬区的长距离迁徙鸟类。塔城地区是粉红椋鸟在新疆的主要繁殖区之一,每年5月中下旬,粉红椋鸟从越冬区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迁飞至塔城地区广阔的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上,8月中旬开始返回至越冬区[1-2]。研究报道,每只粉红椋鸟日捕食蝗虫120~180头,尤其进入育雏期和幼鸟离巢期,粉红椋鸟对新疆草原蝗虫灾害的自然控制作用更为显著[3-4],被誉为保护草原的“铁甲兵”。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塔城地区开始尝试利用人工筑建鸟巢招引粉红椋鸟来控制草原蝗虫的数量[1-5]。通过对粉红椋鸟具体分布、繁殖行为的观察研究,可为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生态工程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该天敌在草原蝗灾综合治理中的作用[5]。

1 研究区域与调查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82°16'~87°21',北纬43°25'~47°15',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带及准噶尔西部山区,东西宽394 km,南北纵距约437 km,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480 km;总面积10.45万km2,约占全疆总面积的6.5%。天然草原面积703.38 ha,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572 ha,塔城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气温可达40℃;冬季寒冷,气温低至-38℃。

1.2 调查方法

2006-2012年,我们连续六年在塔城的萨孜草原、乌苏巴音沟草原等六个椋鸟高度群聚区域,对椋鸟的迁入、筑巢、产卵、出雏、育雏等时间段和成鸟的扑食次数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2 粉红椋鸟在塔城地区的分布和生物特性

2.1 粉红椋鸟在塔城地区的分布

沙湾、乌苏沿天山一带,塔尔巴哈台山、加依尔山、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等地区均有分布。分布区生态地理环境从海拔400m的低山丘陵区至海拔2 300m的山地草原,分布区多为荒漠、半荒漠山地和草甸草原区。其中绝大部分为蝗害发生区。

2.2 粉红椋鸟生物特性

2.2.1 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属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2.2.2 形态特征

雄鸟:头、颈、胸、冀上复羽,三级飞羽及尾羽均呈辉亮的褐黑色,飞羽褐色,冀下复羽及腋羽褐色,具白色羽缘,复腿羽及尾下复羽黑褐,各羽具白色先端,两肋各具一暗褐色块斑,上体及下体余羽粉红,故有粉红椋鸟之称。此色与黑褐色相互辉映甚为夺目。在繁殖季节,羽冠甚为显著。成鸟体长19~22 cm。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雄鸟暗淡,缺少光泽。在上体的粉红色中常杂有灰色的斑纹,无显著羽冠。

幼鸟:当年秋季幼鸟体羽无粉红色,体色呈现沙褐色,头顶的羽轴较深,两翅和尾均褐色,并具浅淡的羽缘,下体浅沙褐色,上胸和前颈具浓暗的轴纹,下胸及腹部中央浅色近白。

粉红椋鸟的虹膜暗褐色,嘴为黄褐色,跗庶呈淡黄褐色。

2.2.3 生态地理分布

粉红椋鸟在国内仅为分布于新疆境内(郑作新等《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在国外分布苏联的中亚、西亚至欧州东部和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据苏联、印度鸟类)。我国的新疆及苏联的中亚、西亚和东欧为粉红椋鸟繁殖区,故该鸟在上述地区为繁殖鸟,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则是生活和越冬区。

2.2.4 迁徙

粉红椋鸟在不同季节更换栖息地,在营巢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移。塔城地区是粉红椋鸟的主要繁殖区之一,每年5月间,粉红椋鸟陆续迁来。据近年来在塔城市萨孜草原试验点观测,粉红椋鸟最早迁来的日期在5月下旬,这是由于粉红椋鸟在繁殖期几乎均以蝗虫为食和育雏。见表1。

表1 塔城市萨孜草原试验点每年最早见椋鸟日期

粉红椋鸟在完成繁殖期以后,开始迁离繁殖区。时间为7月中旬,但迁离时间参差不齐,成鸟先走,至8月中旬,成鸟基本迁离完毕。这期间只有出巢的幼鸟在结群捕食飞翔,进入8月中、下旬幼鸟全部迁离繁殖区。

2.2.5 初迁繁殖区的活动

每年5月间,粉红椋鸟开始陆续迁来塔城地区草原繁殖区,初来时群体较小,飞行缓慢,精神不振,多栖息于海拔700~1 000 m低山荒漠灌丛林区,以甲虫类为食。夜晚群栖树林中,随着迁飞来的数量增多,鸟群数量增大,精神日趋饱满,飞行急驰。每天清晨开始陆续集群飞向营巢区选择营巢地,每分钟有数群往返与营巢地与树林之间,并不断地发出喳喳的鸣叫声。

2.2.6 营巢

粉红椋鸟迁来繁殖区后,稍息几天,便开始寻找营巢地筑巢。巢地选择在山坡路边和水利工地的乱石堆中,集群营巢。巢区鸟的数量随巢地范围而定,从几十只至上千只营巢,初期绝大部分粉红椋鸟在巢地相互追逐喜闹,雄鸟常伴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求偶表态,终日在巢区鸣叫,发出唧唧的尖叫声,同时伴随着交尾现象。在选择营巢区时,椋鸟之间经常发现争斗,并发出唧唧的鸣叫声。筑巢邮双鸟共同担任,巢由枯枝,棘棒和腐质枯草等筑成,巢深5~10 cm,容积随石堆缝隙和石缝大小而定,内径10 cm左右,巢间距离达到10 cm。由于巢营造在石堆内,巢的配制不仅为平面,而且有立体结构。石堆巢的平均密谋为2~3巢/m2,营巢一般在2~3 d内完成。

2.2.7 产卵与孵化

巢筑完毕,相隔1~2 d开始产卵,最多隔7 d。卵期在6月上旬至中旬。日产一枚,多在早晨7点以前产卵,每窝卵数2~8枚,多为4~6枚为5.95(5.55~6.13 g)。卵径大小(63枚)平均为26.0(22.3~29.1)×20.4 (20.0~21.2)mm,产卵数约至全窝的三分之一时,开始孵化,孵卵由亲鸟共同担任,白天雄鸟孵化,夜晚则为雌鸟。孵化率为11~15 d,卵化率为79.3%,其繁殖力:

2.2.8 育雏

雏鸟多在早晨孵出,出壳时用嘴啄破卵壳大头撑出。通常在3 d内出齐,个别5~6 d,初出壳的雏鸟求食时不断发出吱、吱、吱的微弱声音,育雏由亲鸟共同担任,全日育雏活动14 h(6:30-22:30)。粉红椋鸟全日有两次育雏高峰,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亲鸟日平均饲喂雏鸟117次,喂雏时两性单独来往。

2.2.9 雏鸟的形态变化

刚出壳的雏鸟体重3.63~4.90 g,均重4.50±0.13 g,卵轻,体长50.5±0.42 mm,体呈肉色,全身裸露,仅头顶,枕部有白灰色绒毛,具卵齿,眼未睁耳塞.腹部膨大球状,肛门向上,趾爪呈浅肉色。

2.5~3.5 d时体重增至30.4(23.7~33.7)g,体长达80.7(76.3~84.7)mm,眼裂孔形成,耳孔启开,各羽域显透羽芽,飞羽羽管开始生长。

4.5~5.5 d时,体重增至今47.3(39.3~48.9)g,体长104(97~110)mm,眼睁开,但不圆,各羽域均生出羽管,翼和尾羽羽管始破。

6.5~7.5 d时,体重55.3(51.8~58.7)g,体长115.5(110~123)mm,眼睁圆,但不突出。

8.5~9.5 d时,能在巢口求食,体重增至此66.6(60.8~70.6)g,体长133mm,翅长66mm,跗庶34mm,羽区羽毛基本覆盖裸区。

10.5~11.5 d时,羽毛近丰满,眼突出,卵齿及胎绒羽脱落,颇似成鸟,在捉取测量时可跳出巢向斜下方飞去。

12.5~13.5 d时,欲出巢,可做近距离飞行。

14.5~15.5 d时,绝大部分出巢,出巢雏鸟集群在巢周围飞行。16~17 d后集群全部离巢。出巢时平均体重69.2 g,体长191mm,翅长93.7mm,尾长57.3mm,跗庶35mm。

2.2.10 食性

粉红椋鸟在繁殖区主要以蝗虫为食和育雏,兼食螽斯,甲虫、毛虫及植物浆果类。喜食蝗虫和种类基本与当地优势种相一致。从海拔400m的低山丘陵半荒漠草原海拔2 300m的山地草原依次发生和分布的戟纹蝗、黑腿星翅蝗,意大利蝗,黑条小车蝗和西伯利亚蝗均被捕食,粉红椋鸟来繁殖区的初期蝗虫孵化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即推迟孵化时期,粉红椋鸟则集群栖息于海拔700~1 000m的低山区捕食甲虫和浆果。在雏鸟出壳的初期则捕食一定数量的毛虫育雏。

2.2.11 捕食范围

粉红椋鸟捕食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以蝗虫的数量为转移。据观察和实验粉红椋鸟可在距营巢地四周4~5 km的范围内捕食。我们曾将不同色彩的彩带系于粉红椋鸟的翅膀上,在远离巢区5 km处观测到其捕食蝗虫,它们大多为集群捕食,鸟群数量在百只以内时,多采取尾随放牧牛羊捕食,原因是放牧牛羊在食草过程中,不断惊起蝗虫跳跃,易被椋鸟捕食,当鸟群数量在数百中乃至上千只时,则采用分批随波啄食,即前批鸟群紧擦地面飞翔,蝗群即被惊起,后批椋鸟尾随捕食,如此反复数次,直至饱食衔满为止,据观察每成鸟一次可衔蝗虫5~6只,方才返巢。

3 结 语

粉红椋鸟在我区为夏候鸟,每年五月下旬迁飞来我区繁殖,八月中旬开始向越冬地迁徙。期间恰好为我区蝗虫发生期。粉红椋鸟是一种食蝗鸟,在繁殖季节大量捕食蝗虫 ,每只鸟日食蝗虫可达120头以上。

粉红椋鸟集群捕食蝗虫,对蝗虫虫口密度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蝗害区建巢招引完全可以将蝗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具有比化学药治蝗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环境,一劳永逸和治蝗效果持续性长等优点。

粉红椋鸟在塔城地区几乎所有蝗害区都有分布,因此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世纯,刘喜悦,谭耀匡,冼耀华;粉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J].动物学报,1975(1).

[2]李枫,王强.斑背大尾莺sinensis亚种的繁殖生物学[J].动物学报,2006,(6).

[3]杨陈,周立志,朱文中,侯银续.越冬地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2007,(2).

[4]阿斯亚·瓦依提,阿不都·玉素甫.新疆哈密地区北部草原蝗虫发生的气象条件[J].草食家畜,2008,(3).

[5]熊志焱,赵新春;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生物系统工程研究[J].草业科学,1995,(5).

The Distribu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rnus Roseus in Tacheng

YU Yue-wu
(Tacheng Insectand Pests Forecasting Center,Tacheng 834700,China)

The locust is one ofmost serious biological disasters in glassland ecosystem.in Tacheng area.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locust effectively,Sturnus roseus distribution and biology characteristic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findings provided the knowledge for bi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ocust disaster.

sturnus roseus;TaCheng area;distribution;biology characteristic

S812.6

A

1003-6377(2012)04-0077-04

2012-08-18

于跃武(1973-),男,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草原虫鼠害防治等工作。

猜你喜欢
塔城地区椋鸟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椋鸟的蚂蚁浴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粉红椋鸟24小时
人多势众的蝗虫
塔城地区皮棉公检量突破30万t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蝗虫
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顺利完成2016年度棉花仪器化公检工作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