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封面等

2012-05-08 04:51江锦灵等
杂文选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专座危难储户

江锦灵等

我读封面

汇报,在我国已发展成一种“极致”的“语言艺术”。有时候,领导听汇报就宛如“听戏”一般,排场不可谓不讲究,感觉自然十分舒畅;有一大帮子人恭敬簇拥着,“演员们”声情并茂地演出着——有吹喇叭的,有奏琴的,有拉二胡的,当然也少不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的“主演”。这出戏无疑没有瑕疵,当然也不知排演了多少遍。和谐的旋律声声入耳,宛若春风一般和煦。听完戏之后,“演员们”还会点头哈腰作揖问好,把戏做足。“汇报”就是这样一出戏,如此演绎,谁不爱听?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和“孝之”。

本期封面胜在寓意深刻和构思新颖上,用一种现实中根本不会出现的场景来表现汇报的虚假和荒谬,耐人寻味,讽刺性十足。

(读2012年10月[上]封面《吹拉弹唱一台戏》)

江锦灵(江西)

感悟

爱心支教不要变为

“狼来了”

以爱心的名义来支教,原来却是带着深刻的利己主义思想,支教者不过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履历,惬意自己的情怀,将支教经历作为自己将来的筹码而已。他们不是怀着一腔热忱和真心、诚心,不是踏踏实实地为人,取而代之的是不纯正的动机和跑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浮躁作风,难怪不被乡下稚儿明澈的目光待见。乡村学校本如一池清水,有人非要以爱心的名义进行包装,时不时往里加入些油盐酱醋,搞得五味杂陈,不伦不类,他们的言行玷污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矮化着自己的形象,因而难免要被思想单纯的乡下人感叹“不该来的来了”。而这些人非但无过,反而有功,着实让人想不通。

我们哀叹世风日下,但还有这样的杂文创作者振臂高呼,饱含深情,揭露时弊,引起世人的注意。

(读2012年10月[上]《不希望你们来支教》)

鲁峻峰(四川)

“妇孺先走”?!

洪巧俊先生在其文章最后诘问道:“在我们这块土地如果发生危难时,是‘妇孺先走吗?”我以为,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几乎是做不到。且不说“危难之时”,单就日常生活中的坐公交车来看,就会发现“老弱病残孕幼”专座上坐的都是无需照顾的健康乘客,而当真正需要坐“专座”的“老弱病残孕幼”乘客上車之后,几乎是无人让座的。

上海某家银行的绝大多数储户是老人,当这些老年储户颤颤巍巍地来办理业务时,我从未见到过有哪位正在大堂值班的工作人员来为老人们开开门,即便是举手之劳。这些工作人员宁愿坐在那里闲聊,也不愿意如此。

我国号称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然而现在“文明”似乎正在远离,我不由地担心:如果真的出现某种“危难之时”,“妇孺先走”能做到吗?!但愿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读2012年10月[上]《两次大海难》)

陈抗美(上海)

更正并致歉

2012年第10期《杂文选刊》上旬版刊登的“鄢烈山档案”中,著述部分《钢丝上的中国》(ChinaOn The Wire)一书的出版时间应为1998年,特此更正,并向读者、作者深深致歉。

上旬版编辑部

猜你喜欢
专座危难储户
为“英烈遗属专座”点赞
The stranger under the waterfall 瀑布之下
“沉睡卡”
无视
借我一双慧眼
哲理思辨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银行窗口数量设置和排队等候时间的分析
查不到信息不能成银行拒兑存款理由
让“爱心”专座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