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育儿经: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长

2012-05-14 09:45八月
知音海外版 2012年20期
关键词:杨澜儿子妈妈

八月

从“综艺大观”到“杨澜访谈录”,从“阳光卫视”到“天下女人”,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的成功有目共睹。伴随着成功,忙碌已经成为杨澜的一种生活状态,即使连怀孕时她也没闲着。随着儿女渐渐长大,杨澜变得越来越忙,主持人、董事长、商界名流……各种光环集于一身,这让人不禁揣度,这样一个大忙人,能有时间教育子女吗?可是,让人惊讶的是,杨澜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那么,杨澜这样一个时常在全球穿梭的“空中飞人”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呢?她的秘诀只有一个:陪孩子玩,跟随他们的步子,再过一次童年。

忽隐忽现的“妖怪妈妈”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又在上海喜得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杨澜和老公吴征忙于事业,常年在外面奔忙,平时两个孩子就交给上海的父母照顾,所幸,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教育界出身,很懂得育儿之道,不会一味地溺爱他们。

只是,杨澜很清楚,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一次,杨澜出差回家。儿子乔伊不满地问她:“妈妈,你总是出差觉得有意思吗?”杨澜回答:“有啊,妈妈做一期节目有几亿人观看。”“几亿人看就觉得有意思吗?”稚气的儿子并不觉得妈妈的工作有多了不起,他最在乎的还是能不能常常见到妈妈。

儿子天真的话语触动了杨澜的敏感神经,长期在外,她觉得很对不起孩子。杨澜亲了亲儿子耐心地说:“妈妈的工作就是讲故事,觉得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就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大家都快乐,你觉得没有意思吗?”儿子对杨澜的解释似懂非懂,不过开始学会体谅妈妈。

杨澜和吴征结婚十五周年时,女儿莎莎弹了首《妖怪》送给他们,并一本正经地解释说:“这首曲子特别适合你们,因为你们成天忽隐忽现的。”杨澜被逗得哈哈大笑之余,心中不免感到深深的自责。正是出于这份负疚,杨澜时刻不忘告诫自己,再忙再累,也不能忽视与儿女心灵的交流。

“阳光文化”成立之初的几年,杨澜每天都得工作十四个小时,孩子和工作根本没法兼顾。不过,她仍和吴征尽可能协调出差时间,让孩子们身边至少有父母一方的陪伴。

等到事业慢慢步上正轨,杨澜就争取每周四天在家吃饭,晚饭之后就是她与孩子们固定的交流时间,如果有应酬,也尽量往7点之后推,不影响这段宝贵的亲子时间。

孩子们都很聪明,知道妈妈辛苦,是挤出时间来陪他们的,所以对这份亲情格外珍惜。而杨澜总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来为他们分忧解难。一次儿子沮丧地对妈妈说,他今天被老师罚站了,因为上课说话太多。杨澜听了,没有像一般父母那样批评他,而是用理解的语气说,妈妈从小话也很多,只是自己一定要注意克服,可以把那些话留到下课后再说。儿子听说妈妈小时候居然也和自己一样,不禁有些小小的激动,以后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上课说话的毛病果然减轻了很多。

杨澜并不忙于教孩子们学知识,学文化,她始终认为,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才是母亲的最大责任。为了融入孩子的世界,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看卡通、做游戏,努力跟随他们的潮流。她对他们喜欢的游戏、书籍了如指掌。

孩子们小的时候喜欢看《神奇宝贝》,杨澜就陪他们一起看,最高峰时能背出一百个神奇宝贝的名字、功能,什么水系的、火系的,一提起这些,杨澜就滔滔不绝,标准的一个超级神奇宝贝粉丝。而等到孩子们抛开神奇宝贝,开始迷上《海贼王》以后,杨澜的兴趣也跟着转移过来,与孩子们一起饶有兴趣地大谈蒙奇·D·龙、钻石乔兹……

当然,杨澜并不是为了迎合孩子,勉为其难让自己看这些幼稚的东西,而是真心地投入其中,她发现进入儿童的世界自己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哈利·波特》2中有个情节,哈利为他能说蛇语而感到非常自卑,魔法学校的校长于是对他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句话让杨澜心中一震,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她经常独自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想通了之后常常在公众场合引用。

不过,由于年龄差异,杨澜也经常有被排斥在外的时候。这个时候,她就会死皮赖脸地往他们跟前凑,对正在游戏里激战的孩子们说:“带我玩一个吧。”得到的回答却是:“你不懂。”杨澜并不在乎,直到磨得加入他们为止。

有时,两个孩子会把门关上说:“妈妈,你能出去吗?”这个时候,杨澜就会静静地转身离开,她知道孩子们长大了,需要有自我的空间,只是欣慰的同时仍不免有淡淡的失落。

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居然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而且,她从没有忘记过孩子的生日和节日,只要有机会,就会带他们去旅行,在儿子八岁之前已经陪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旅行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杨澜把旅行看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日,旅行时,她尽可能地带上老人,一家人共同享受难得的欢聚时光。

看西班牙蜘蛛比弹琴更有趣

当初给儿子起名字时,杨澜夫妇曾开玩笑地说,就叫“吴(无)所谓”好了,于是,“吴所谓”的名字就不胫而走。而认识杨澜的人也发现,她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似乎真的有些“无所谓”。

按条件,杨澜完全可以为孩子找所贵族学校。她却为孩子选择了普通的公立学校,并从不给他们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她告诉孩子,学习只要尽力就行,90分就够,不用考100分;有时间应该多出去玩,出去锻炼。让杨澜骄傲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保持前三名。

其实,杨澜这样做并不是真的认为子女的教育可以无所谓,她一直强调,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杨澜认为现行教育太忽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孩子忙着做各种作业题,应付“奥林匹克”;后来又把知识变成了“素质”,孩子要会弹钢琴,会画画,会跳舞……这些都是知识和技能,不是思维方式。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是想让他们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虽然对成绩不“斤斤计较”,但杨澜会鼓励儿子去竞争当班长,用自己的压岁钱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积极为班里同学服务做事,还有遇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时,要知道反抗。小时候儿子被院子里的大孩子欺负,哭着回家了,杨澜会说,回去,让他们给你道歉。让他在应该愤怒的时候愤怒,在觉得不公的时候表达,不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杨澜认为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另外,杨澜主张教育孩子要顺应人性,并尊重他们的意愿。比如,孩子有私心很正常,不要训斥他;当他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时,不要骂他。给儿子买衣服和用品时,她都会选择有些邪恶的东西在上面,比如蜘蛛、骷髅、蝎子……因为,男孩子觉得这种穿着特别酷,他想表现自己很与众不同的样子。杨澜尊重他的喜好。

一次,儿子学校开联欢会,老师事先和杨澜沟通,想请她在会上做一个三分钟的发言。连杨澜自己都没料到,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她,居然会为这三分钟演讲无比紧张,生怕不能让老师满意,又怕家长们会觉得自己矫情,更害怕给儿子丢脸。儿子看出了妈妈的担心,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的认真,事后对妈妈的演讲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杨澜由此得出结论:“其实孩子也会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态度。”

不过,最初的时候,杨澜也并没有这般“大彻大悟”,像许多父母一样,她也热衷于向孩子灌输知识。拿出门旅行来说,杨澜总觉得孩子应该从中学到点儿什么,才算有意义。

为此她煞费苦心,去欧洲时,带领他们在各大博物馆以及著名建筑前流连,给他们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旅行结束后,当杨澜问他们此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答案却不是她预想中的埃菲尔铁塔或是巴黎圣母院。儿子兴高采烈地说:“我发现西班牙的蜘蛛和法国的不一样。”然后滔滔不绝讲起了蜘蛛,并说他最喜欢西班牙的彩色蜘蛛。原来,在儿子眼里,所谓的经典建筑还不如蜘蛛来得有趣。

杨澜也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多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而女儿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

为了培养儿子的艺术修养,她特意带孩子们去音乐之都奥地利旅行,并很隆重地带他们去听古典音乐会。甚至为了配合音乐殿堂的神圣,给儿子穿上了黑色的小西装,像模像样地打起小领结,梳起小分头。然而两小时的音乐会,儿子却扭来扭去,不停地动。好不容易结束出场时,他很认真地对杨澜说:“妈妈,我在音乐里听到了痛苦。”

杨澜心一紧,忽然意识到,真的不该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许多时候,不必在意孩子的选择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适得其反。此后,杨澜一直暗暗告诫自己,做妈妈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种最自然的关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好。

当再一次带着孩子们踏上旅程的时候,杨澜的观念彻底改变了,旅行方式也不一样了。孩子们喜欢动物,杨澜就带他们去动物园,对昆虫最感兴趣,就带他们到郊外捉虫子。喜欢什么就玩什么。后来一家人去了马尔代夫、兰卡威、巴厘岛,那些地方,只有简单的海,碧海蓝天,放眼眺望,除了畅快还是畅快。而杨澜不用再操心什么知识讲座,什么典故背景,什么文化深度,也可以完全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假日。

做智慧妈妈不做怨妇妈妈

有了孩子以后,杨澜常常想,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母亲。是整天把孩子搂在怀里的那种,还是忙碌而快乐的那种?可以肯定的是,当有些母亲辞去工作,只陪孩子读书,还整天提醒孩子“看看我为你作出多大牺牲”时,孩子心里并不一定领情。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二是父母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所以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谁都知道杨澜英语特别出色,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时,从没正经辅导过他们英语,而是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自己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杨澜觉得现在中国孩子太缺乏锻炼,身体各项指标都低于日本,自己一定要让孩子有个强健的体魄。为此,杨澜和孩子们约定,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她欣喜地发现,孩子非常喜欢和他们一起运动的妈妈,而自己在增进了母子亲情的同时也收获了健康。

有了强健的身体,还要有一个健全的心灵。杨澜时时教育孩子们要有慈善情怀。儿子小时候,杨澜在给他讲完上帝和所罗门的故事后问:“如果上帝只能给你一件礼物,你要什么?”故事中的所罗门要的是智慧,可儿子的回答却是,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杨澜万分惊喜地夸儿子:“你比所罗门还厉害!”

不过,杨澜也尽量避免刻板的教育,她在教孩子学习《弟子规》时讲“(父母)丧三年常悲咽”,儿子就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是三年?不能四年?杨澜对儿子的疑问给予了肯定,告诉他这是一种刻板的行为规范,是违背爱的文化的。如果真怀念先人,不一定要悲悲切切三年整;如果真担心父亲被蚊子咬,不一定非要自己躺下,先让蚊子咬个够。

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宝宝的早教目标,而杨澜一直在为孩子拥有一个阳光心态而努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遇到的不顺和困难,最怕他们成为要么就自暴自弃,要么就愤世嫉俗的人。为此,她首先从自我做起,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始终保持一个健康开朗的形象。她正告那些母亲,千万不要做一个抱怨妈妈,有些女人喜欢抱怨,怨社会,怨孩子,怨男人……即使是爱也化作了无尽的唠叨,要知道这样一个抱怨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特别大!

让杨澜感到高兴的是,现在两个孩子都身心健康地成长着,自信、自立,开朗、乐观,并且懂得分享爱。

女儿没有一点娇小姐的样子,特别愿意帮老师干活,在幼儿园时,午睡醒来,她起来先自己穿好衣服,然后帮其他小朋友扣扣子;大家玩完玩具,她主动留下来帮老师收拾。她不是为了讨好老师,而是这样做,让她感觉自己很能干。

让孩子像孩子般生活,保有童真、好奇和自由,拒绝成人世界的急功近利和焦躁世故,这便是杨澜的育儿经,她最大的心愿是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有一颗善良而独立的心。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编辑/李艳芳

猜你喜欢
杨澜儿子妈妈
打儿子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