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2012-05-16 11:51董建萍
观察与思考 2012年5期
关键词:空虚精神建设

□ 董建萍

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 董建萍

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建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漫长探索和“想往”(理想)过程,是一个特别注重价值构建和个体尊严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失衡,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客观分析其原因并找出应对之策。当代中国固然需要“价值重构”,每个社会成员自身也需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 文化特征 失衡 精神空虚 价值重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对于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指导。《决定》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页。

(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各个经济社会形态主要都是自然历史进程的结果,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唯独现实社会主义,更多地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意志,是人们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主动行为的结果,反映了特定的价值追求。这不是说过往的社会形态就没有价值指标或精神追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与它们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也不是说社会主义可以完全脱离自然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也要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建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漫长探索和“想往”(理想),是在不断认识到“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之后,试图对其克服并超越的结果。例如(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几乎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三百年后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以此作为人们变革旧社会,创立新制度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近百年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仍然在继续不断地探索之中。可以说,社会主义是一个特别注重精神追求和价值构建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的存在价值,首先是把人从普遍的被“异化”的、不自由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于“异化”,经典作家们作过很深刻的阐述。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服从既定的社会分工,不得不按照这种“分工”接受某种社会身份和地位,不得不忍受这个商品原则泛化的社会。最终,物欲主导了一切,挤压乃至全部霸占了精神领域,人们在精神上迷失了自己。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而“未来社会”的建构,就是要把人们从这种物化————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使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生命快乐的源泉,人们不仅获得物质保障,而且身心愉悦,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恢复人的自由天性。这个未来社会是 “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它当然需要物质丰裕,但更在乎社会成员的尊严和精神享受。

中国社会主义有着同样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虽然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起点比较低,但是一直在朝那个方向努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建国63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4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解放。建国初期,我们搞“一大二公”、计划经济,迫不及待地学习和搬用苏联模式,就是以为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后来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即便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也绝不以一般的财富创造为满足,而是以解决“百分之九十几的人们生活富裕”为首要目标。随即“共同富裕”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指导理论和目标体系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互为支撑。党的十五大在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主要内涵后,进一步指出其价值在于“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表达很是深刻。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而且在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整体性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例如“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必要的社会指标,它的实现其实并不容易,既需要系统的制度创新,同时也需要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伴之于整个文化的转型(从利益导向转向社会导向)。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化解读。全会决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中国经济实现强劲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导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加速推动符合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文化转型。

(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支撑。“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进一步强调,既是一以贯之的,也有它特定的战略定位。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是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匹配度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是优先解决经济问题并且取得了重大成绩,那么在今天,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对重要性已经大大上升, 多数人其实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的许多精神缺憾。这些缺憾正在销蚀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正在销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国家信念。一个人也好,一个社会也好,都在自觉不自觉遵循特定的原则和规则,体现出不一样的他(她)、不一样的社会体制之风貌。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转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推动其普遍践行,那么不要说别人,连我们自己也会不认识自己了(这是我们追求的那个社会吗?)。

对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的经济文化失衡现象,重要的是进行客观分析,以寻求解决之道。经济文化的失衡从理论上讲,可以分几个层面:其一,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而言,经济与文化的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在规律性,决定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容易出现不同步现象。一个社会的进步,在自然历史进程中往往是经济先行。此外,先进思想理论的出现与最终的文化转型也不太可能同步实现。先进思想理论可以某种程度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但整体性的文化转型则一定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形态比较成熟以后。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的延后、文化整体性的欠缺在一定时段内是历史的必然。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中国即便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无法脱离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完全超越现代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其二,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而言,一个新社会的成长,往往都要经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过程,要求一步到达彼岸是不现实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律、机制、社会环境、个人自律等都有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兼容、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造,都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实践,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在现实进程中反复磨砺。其三,从政府治理的角度讲,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方针政策不断 “试错”、阶段性工作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客观而言,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政府工作的常态。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任何法律、机制、路线、政策都还做不到完美无缺,都有一定的两面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专注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在一个时期内确实导致了以“增长”代替“发展”的情况,不科学的发展观确实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决策、甚至某些全局性决策的偏颇,这对于现实中的社会失衡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这应当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此归罪于经济发展,更不能因此否定中国经济成长这一历史性的成就。其四,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观念的嬗变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至上”趋势及其泛化,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利益”这个“犀利哥”很容易地消解了许多人包括某些机构、社会组织的道德伦理防线,社会的惩罚机制又没有跟上,所以就出现了极多的被经济学家称为“外部性”的问题。诱惑和坚守似乎不成比例。人们看到这些问题,难免痛心疾首。即便是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人,他们付出的心灵代价也是巨大的,他们未必不痛苦。但是,在市场机制日渐规范严密之后,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重塑传统美德之后,社会终将逐渐遏制那些负面的不道德的行为。

(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既给我们提出了警示,更应使我们警醒。面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精神空虚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精神空虚究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灵没有依托,没有理想,没有信仰,心无处安放。所以治本之策是要有理想、有信仰,有精神追求。其中最根本的,是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以“社会”而不是以“个人”为本位,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整体(全体人民)利益与每个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协调、平衡及保障,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如此,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和奉献的伟大事业,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尽管目前理想与现实还存在差距, 但第一,我们要看到党和政府正在切实工作,努力缩小差距。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陆续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决议,其现实针对性毋庸置疑;第二,我们要看到社会上选择坚守理想、弘扬美德、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的人毕竟还是占了大多数,尤其要看到年青一代正在成为自觉践行理想、约束物质欲望进而注重道德完善的重要群体甚至是主流。这在近几年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社会灾难事件的救助中得到证实,也在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不断得到体现。这足以使我们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保持希望和信心。第三,当代中国需要一定的价值重构。影响当今中国的价值观,除了传统的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外,主要是西方的以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体系。毋庸讳言,由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西方的价值观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基础因而得以较快蔓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民主的反映,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进步意义,但在文化层面它绝不会导向社会主义。因此,在目前的文化建设中,重构价值观是一个严峻的任务。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既吸收其合理成分,同时清晰地作出区分。其中的重点可能就是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推动从个人本位最终朝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个人——社会本位转型。

对一个公民而言,每一个人都不能自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厦的建设。针对某些人的“精神空虚”,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努力:第一是务实,就是做好我自己。务实是对抗精神空虚的良方。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承担好各自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空虚当不治自愈。第二是在精神上注重自我提升、自我充实。国家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我们每个人也不妨顺势对自己进行“文化建设”,参与到当下正在热烈进行的“我们的价值观”的讨论中去,培育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坚守底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致力于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有较高精神生活能力的人。

作者董建萍,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杭州 310011)。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空虚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突然空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购买“空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15 Seconds to Stardom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