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经验

2012-05-24 09:02周励
西部大开发 2012年6期
关键词:园区工业建设

◎ 文/本刊记者 周励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大项目支撑、高速度发展是兴平工业集中区的写实,也是兴平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高票当选2010年“西部地区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园区”和命名为“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的必然——

兴平市委书记杜润民(右二)、副市长王敏(左二)检查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左一为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主任田勇,右一是华信建筑机械集团负责人。

兴平以“工业强市”成功地改变了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在为之兴奋时,不禁追问,为什么2010年“西部地区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园区”会花落兴平装备制造工业园?兴平工业园究竟走的是怎样一条发展道路?何以坚实地成为了全市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撑点?

高起点规划,引领园区有序发展

在当今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延伸、工业转型的机遇和背景下,兴平如何依托原有的老工业基础,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兴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规划和实践的重大发展举措。

据咸阳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向兴斌介绍,近几年,随着兴平经济的发展,工业集中区企业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2010年5月,成立了兴平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管委会、兴平市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兴平市化工工业园区管委会。

为了抢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建设机遇,加快实现与西安咸阳对接,兴平市经过科学把脉,依托原有老工业基地,制定了《兴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工业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完善园区2005——2020年详细性控制规划的基础上,聘请专家指导完善《兴平市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修订意见》和《兴平市工业集中区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实施意见》。积极探索以园养园、以园建园的市场化路子,投资200万元完成了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另外针对传统的纺织工业效益低、设备老化、负债率高等问题,兴平新兴纺织工业园蓄势待发。按照咸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聚集进园、组建集团、产业升级、主体多元”的要求,搬迁纺织企业不仅整合了纺织企业资源,而且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后的园区年产值达到650亿元以上,年利税65亿元,安排从业人员7万人以上。

构建大平台,夯实发展根基

步入兴平市工业集中区,厂房鳞次栉比;延长石油兴化大化工项目、台玻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陕西奉航、益海嘉里、华鲁伟业等公司从生产车间到成品仓库,繁忙有序……

兴平市副市长余龙彦充满激情地对记者说:“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零’矿产资源的县级市,近年来兴平市‘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战略从未动摇。”

他介绍,兴平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园科技四路,投资3000万元;槐里西路一期工程,总投资4.67亿元,全长13公里,规划红线65米,双向8车道的咸兴大道形成贯穿食品工业园和化工工业园的“工业走廊”,也为咸阳市打造由西向东近50公里现代生态产业长廊奠定坚实基础;投资3.5亿元的胭脂路、高新一路、物流大道及园区标准厂房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投资6.3亿元,先后建成七里大街、科技路、装备一路、科技四路等14条园区道路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力,为迎接大项目夯实基础。

同时为全力加速园区建设步伐,积极出台多项招商引资政策,着力解决项目建设难题,让入园企业享受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大项目支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项目建设是园区发展的磁场支撑,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出路。余龙彦副市长对此总结:“兴平市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发展第一,项目为先’,努力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推动产业聚集大发展。”

精深策划做项目。紧盯国家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围绕“十二五”战略布局,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形成集群共生效应。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经验,统筹省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寻求产业链接,策划包装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主动出击引项目。以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为主攻方向,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全国民营100强企业,着力招大引强,实现高位嫁接,借力发展。

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广BT、BOT等投融资模式,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强银企合作,切实解决资金问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洽谈项目争落户,签约项目促开工,建设项目抓进度”原则。同时还不断加强对年销售收入在1700-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筛选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等措施,使之尽快成长壮大,加入园区规模企业队伍,催生出工业产业集群。

明确招商产业定位,着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市级主要领导带头“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招商项目的洽谈、客商会见、优势推介,多次率团到北京、山东、福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交流,上门邀请企业考察投资、洽谈合作,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年年组团参加西洽会、广交会、装备博览会等经贸活动。

6月1日,专题调查组成员参观装备制造园区企业。(前排从左二到右)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工交处处长白振中,省决咨委委员杨永善,兴平市委宣传部部长魏曙新,兴平副市长余彦龙。 记者 张锐/摄

数据显示,近年来兴平先后引进项目112个。其中,投资88亿元的兴化大化工项目刷新该市招商引资的历史纪录;投资11亿元的金龙鱼油项目,实现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兴平“零”的突破。

“保姆式”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打造优质服务环境,兴平对入驻企业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先后废止涉及客商投资的100多项不符合城市发展的收费项目。截至2011年底,三大园区入驻企业达217户,实现产值165.8亿元,占规模企业总产值的94.1%,投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正像兴平市代市长苏晓梅所言,兴平始终坚持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把严格执法和促进发展相统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竭尽全力为园区发展搞好服务,千方百计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项目建设“五个一”(一个项目,一个包抓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人马,一包到底)和“六包”(包开工,包建设,包进度,包质量,包稳定,包建成)责任制,全力为园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大力推行“一线工作制”,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制度,及时化解制约园区企业建设生产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了园区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立定期走访客商制度、重要部门与客商对话制度,及时为客商排忧解难,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周汇报、月通报、季讲评的“两报一评”制度,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建设快速向前推进。

积极构建高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多措并举解决好征地拆迁问题,千方百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涉及客商投资的14个单位的400多项收费,先后3次进行清理整顿,废止了100多个不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收费项目,给客商投资开通了绿色通道。

所以兴平市委宣传部部长魏曙新自豪地告诉记者,2009年兴平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重点突围,提升经济质量

一个志存高远的园区,更需要志存高远的企业来入驻。兴平市十分重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鼓励大项目集中精力调结构,重点向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提升经济质量。

在产业选择上,向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的主导产业与低碳产业靠拢,重视传统优势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给力兴化集团、益海嘉里、华鲁伟业等3个百亿元龙头企业,打造以陕柴重工、西航制动、宝塔山油漆、奉航密封件等大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比如,兴化集团通过实施低碳战略,采用原料“吃干榨净”的方法,为企业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台玻项目部通过技术革新将燃料全部改成天然气;仅用一年建成的金龙鱼油小包装生产线项目,目前日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备受社会关注的咸阳纺织工业园,已完成兴平项目用地规划。

另外还筛选一批重点企业,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制定出台《兴平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及奖励办法》。就在5月9日,兴平再次拿出128万元,对12户突出贡献企业、11户新增规模企业、10户快速成长企业,以及12家服务工业发展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兴平市如此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富市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势必迈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猜你喜欢
园区工业建设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