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成长机制研究

2012-06-01 06:27沈亚军
东岳论丛 2012年10期
关键词:机制资源能力

沈亚军,王 宁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个经济体系是由无数不同形式的企业组成的,企业就如同这个经济体系的细胞,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仅形成了这个经济体的发展状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经济体系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基因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由人组成的企业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却可以存续上百年,揭开不同企业提供的不同产品或服务的面纱后,到底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这不仅是国内外学者探索的理论前沿问题,而且对于现实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对企业本质的假设逐渐从同质过渡到异质

(一)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同质企业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企业成长可以用市场规模与分工程度来解释,即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可以用企业雇佣人数和分工程度作为企业成长性的衡量标准①王迎春,尹碧波,刘长庚:《后古典解析框架下的企业理论及其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规模不同,企业就如同森林中的树,规模经济决定了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可以从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和企业家理论等方面来描述企业成长。新古典经济学后来更是把企业抽象成一个个同质的黑箱,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完全同质的最优化生产者,并建立了在此基础之上的一般均衡体系,即假定存在完全竞争性的生产要素市场,企业所需的所有要素都可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得,对未来的预期也是完全确定,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无成本的模仿。在这个一般均衡体系下,决定企业行为的唯一变量就是外生的价格,企业可以根据价格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边际比较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同质性的改良

以Coase和Williamson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市场可以看作是资源配置中的相互替代机制,即所有企业都能生产同样的产品或提供同样的服务,在企业之外由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资源配置,即价格变动决定企业是否生产、生产什么或提供什么样的服务①[英]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性表现为企业边界的扩大,成长动力源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在企业内取消了复杂的市场交易和市场结构,由企业家来代替市场交易和市场结构指挥生产②[美]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埃瑞克·G1菲吕博顿和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企业的本质仍是相同的,只不过是一种和市场交易、市场结构相区别的交易活动的契约形式,即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后,Chandler的制度变迁理论从历史和宏观角度出发,探讨了企业制度变迁与企业规模扩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大型工商企业的成长历程,认为工商企业诞生和成长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③[美]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企业制度变迁是随企业经营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同时它又是维持和促进规模扩张的必要条件。

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可以看到,他们对企业本质及其行为的分析是静态的,从最初的“无人”组织到专业化的生产者再到组织交易的契约形式,都是论证在既定规范(制度)下企业的生产和交易属性,而这无法解释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企业间长期动态优势和成长机制,现实证明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动态优势在企业之间是独特的、持久的和难以模仿的。其后的相关企业理论研究认为,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而不是外在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企业是异质的④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于是许多学者从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的特异性、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与能力等角度讨论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所具有的长期优势的根源。

(三)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异质性假设及研究进展

从现有文献来看,Penrose最早从企业内生成长及知识积累的层面来分析企业本质和企业行为⑤E.T.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她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不断扩展其生产领域的机制,每个企业固有的能逐渐拓展其生产可能的知识积累倾向是独特的,因为在企业将能逐渐拓展其生产可能的知识进行内部化和联合化的过程中,正式的知识被转化为非正式和非公开的知识,即不同企业知识积累过程是通过把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以企业特有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转化为其特有的程序化的或有针对性的默会知识的过程。同时,不同企业的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往往仅存在于特定企业,并以企业内部成员共同的经历和行为规范为准则。知识在企业成长和演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积累性决定了不同企业组织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效率水平。Alchian认为企业知识及知识积累过程中的适应、模仿和试错活动对企业的竞争行为有重大影响,企业可以是在任何给定时间内具有一定能力和决策规则的生产者,即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并且这一集合将随着外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是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全性使得企业在不确定条件下追求利润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受到限制⑥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58):221.。

二、对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逐渐从外生过渡到内生

(一)传统经济理论强调外生性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从外部经济性来看待企业成长,不重视要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在于外部经济性和内部经济性的制衡与互动,企业成长的行业中充足的市场空间和企业内良好的管理即可带来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益,从而达到企业成长的过程和结果⑦[美]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埃瑞克·G1菲吕博顿和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源于节约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及其行为都是由交换关系外生决定的,企业是价格理论的附属物,没有考虑企业与环境的互动⑧[美]格罗斯曼,[美]哈特:《所有权、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理论》,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上述理论基本是从企业外部寻求企业成长的原因,以企业规模或寿命、企业员工数量、就业率、生产率等指标来测度企业成长,对成长机制和企业自身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静态分析,无法解释企业成长的真正动力和过程。

(二)资源基础及演化经济理论强调内生性因素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Penrose建立了企业资源、能力、成长的企业内生成长分析范式,认为企业资源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基础,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极限并可能是最终制约企业成长率的极限①E.T.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其后的学者对该范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理论学派。Wernerfelt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变革管理等方法累积整合资源增值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过程②B.A.Wernerfelt.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2):171-180.。Prahalad(1990)等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保护与开发资源的能力③C.K.Prahala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纳尔逊在借鉴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搜索、选择环境的分析假设④[美]纳尔逊,[美]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认为在企业的组织活动中,推动企业成长演化的关键因素是资源、能力在分工协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惯例,他们构成了企业成员决策活动的前提。

(三)现实经济更倾向于企业内生成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Penrose还是纳尔逊和温特都把企业内生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行为的基础及其利润的来源,其中对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在企业主体有限理性约束下,企业之间知识和能力积累的长期状态是不同的,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复杂性的作用,每个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默会知识⑤张 玉明,刘德胜:《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不同企业的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往往仅存在于特定企业,并以企业内部成员共同的经历和行为规范为准则。因而,从企业内生成长的角度看,是企业的内生性因素,即不同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企业间的长期动态优势和企业成长⑥J.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以上说明,人们对企业成长的认识逐渐呈现出从外部向内部、从同质性向异质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从企业是生产函数到企业是契约再到企业是生物体的演化特征。后来的企业内生成长、企业演化及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是在进化论基础上从仿生学角度对企业成长和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将企业作为一个历史演化的生命体,引入不确定性、资源和能力差异等分析企业行为,是一种把企业恢复到现实中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长理论。

三、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再认识与企业成长酶机制的引入

(一)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再认识

通过对企业异质性假设与成长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它具有有机体的原生性、一定时期内的性状稳定性、特定时期的遗传变异性、成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相似企业(有机体)的群合性等生命特征。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拥有的资源、资源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及其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的性状稳定性、特定时期的遗传变异性、成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等都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时空条件,一旦条件消失,企业将难以获得或积累起相同的资源和能力。由于组织成员个体的相互依存和作用,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形成具有整体性,这使企业资源和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复杂性特征。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的异质性和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更加强调企业行为及企业成长的内生性。但是对资源、能力的界定比较模糊,过分强调内部资源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显得忽视了对外部因素的应有重视,尤其是没有涉及到资源转化为能力的机制问题。

本文在参阅上述学者等多人的论述基础上,对Penrose建立的基于稳定经济模式下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化扩展,对企业动态资源获取与企业能力之间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依据。本文认为,资源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或能够控制的人力和非人力要素的集合,能力是企业行为的效率与效果,是一种事后的评价,并受到不同时空价值观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导致资源转化为能力,并形成企业的成长呢?本文在借鉴生物化学中酶的概念基础上,认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资源能否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多大的能力,企业行为会取得什么样的效率与效果实际上是企业成长酶在起作用。

(二)企业成长酶机制的引入

酶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各种生化反应,在不改变平衡点的前提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平衡时间,促进机体新陈代谢①王镜岩等:《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若因遗传缺陷造成某个酶缺损,或其他原因造成酶的活性减弱,均可导致该酶催反应异常,使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疾病。机体内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当机体内没有了活性酶,生命也就结束。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资源相当于在此时期内企业(有机体)的各种细胞,细胞内以及细胞间错综复杂的代谢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能否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决于企业成长酶机制是否完整,酶是否有活性,如果企业成长酶机制缺乏或不完整、酶活性降低或合成有障碍,则企业成长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的就会导致企业衰亡。

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对企业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外生性因素是通过内生性因素起作用,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内生性因素在企业成长中,尤其是质变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企业成长酶。

企业成长并不等同于企业扩张,企业扩张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结构和因素的作用,而企业成长更重视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外部的影响,更注重企业内因带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汤学俊、陈耀提出了产业力、制度力、技术力以及市场权力的四力维度结构管理模式,指出企业的持续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高的过程②汤学俊,陈耀:《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结构与作用机理》,《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其实,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是企业获利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是一个由人组成、拥有一定资源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这些资源在一定时空下按某种规则动态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特定资源组合而成的企业,其可持续发展与成长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怎样对资源定向整合形成能力的机制,我们将企业对资源定向整合形成能力的机制称为企业成长酶机制。

(三)企业成长酶机制模型的建立

本文借鉴知识管理中试图解释隐性知识通过何种手段和过程具体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融知—发酵”模型,构建了企业成长酶机制模型③和金生等:《一种知识管理的新理论——组织学习的“融知—发酵”模型》,《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见下图)。

企业资源是企业在一定时空下拥有或能够控制的可以创造财富的物质力量。本文把企业资源细分为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企业资源有数量和质量的区分,有的企业拥有数量众多的资源,但质量不高,而有的企业则恰恰相反。

能力本质上是对行为或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价④刘亚军,陈国绪:《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再认识— —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及企业成长的新解释》,《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企业能力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资源成本下行为的效率来计算,可以用不同时空下的价值观来评判其效果。企业能力有强弱高低之分,能力是在完成某项任务即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在提出某种能力时,往往在能力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企业的某项能力强,表现在其完成特定任务时比别的企业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或者这个任务别的企业完成不了,它能完成。

图:企业成长酶机制模型

成长一般指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①蔡永鸿,宋彦:《国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重点综述》,《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企业成长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其系统功能由不成熟向成熟演变、系统结构由低级趋于高级的优化过程与结果表现。这个过程不仅是企业资源数量增加的过程,也是企业资源质量完善的过程;不仅是企业某一方面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是企业多方面能力展现的结果。

企业成长酶机制是企业对其在一定时空下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定向整合转化成能力的机制,它由战略与决策酶、组织酶、领导酶、控制酶等组成,并受到外生性因素(环境)的影响。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将其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能力的企业成长酶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性状稳定性、特定时期的遗传变异性以及成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而这些特征又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由于组织成员个体的相互依存和作用,企业成长酶机制的形成具有整体性,这使企业资源转化为能力的企业成长酶机制具有强烈的个体特征。

四、结 论

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的异质性和核心能力独特性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企业行为及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内生性。通过对Penrose建立的基于稳定经济模式下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化扩展,对企业动态资源获取与企业能力之间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企业成长酶机制模型,以期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企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的能力,而企业能力又决定于企业在一定时空下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将资源定向整合转化成能力的企业成长酶机制的完整与否以及酶活性的高低决定了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能力的强弱高低。

猜你喜欢
机制资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