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功绩永远铭记

2012-06-09 07:33唐铁威唐大威唐力威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延安空军国民党

唐铁威 唐大威 唐力威

唐玉文同志1946年在延安原八路军总部交际处留影

61年前的6月26日,原国民党空军第一架驾机起义机组到延安参加革命,他们在我党我军最艰苦的岁月加入人民军队,组建人民空军,参与创建中国第一所飞行学校,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的多次接见和鼓励。作为起义机组主要成员唐玉文的子女,我们曾多次亲耳聆听父亲的回忆,为了缅怀父亲及老一辈的革命家,在这里以这篇回忆文章纪念已故的父亲及原驾机起义机组的伯伯叔叔们……。

父亲走了,走得那么匆忙,那么无奈,带着他那颗忠贞爱国的赤子之心和那份未了的心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当我想起他,就想到了他的坚强,人生的苦涩有几分,他却尝到了十分;生活的道路有多难,他却饱含了艰辛和苦难。但他却无怨无悔,一生爱国……。

十多年了,心底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令我至今无法适应没有父亲的日子。午夜梦回,想起他那慈祥而又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想起他饱经血雨风霜而又无怨无悔的爱国生涯,心中不禁涌起对他老人家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更多的是回忆,用泪水写成的深深的回忆……。

生命垂危党送温暖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1996年11月29日,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毛主席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和刘善本、唐玉文在延安机场合影

那一天,我刚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莫名地感到坐立不安,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情异常焦躁。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我心里咯噔一下,有点不敢去接,但还是下意识地抓起了电话。那边说话了,一个陌生的声音传了过来,对方的环境很嘈杂,我恍惚间听到送医院什么的……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手心儿里全是汗,那声音忽然清晰了,急切地问我:“你认识唐玉文吗?”我连忙说:“他是我父亲,他怎么了?”他说父亲摔伤了,现在正要送医院。听到这里,我的脑子忽然一片空白,身体几乎要晕倒。父亲在去开会的路上,因乘坐的公交车突开车门,将靠在车门附近的年迈的父亲甩下了车。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看到可怜的父亲就躺在水泥地上,旁边站着肇事的一男一女两个司乘人员。我赶紧高喊大夫抢救,并立即背起父亲上楼。我边跑边气愤地问两个肇事者:“为什么不及时叫医生进行抢救?”他们当时态度异常冷漠,撇下一句:“没钱,得等家属自己拿钱。”

但恶果已经造成,由于肇事者的不负责任,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到了晚上父亲开始昏迷,并伴有一阵阵的呕吐。大约晚上八点左右,医大一院的步老师来到省医院急救中心,他看了一眼父亲,急切地说:“还等什么,马上转院。到医大做全面检查。”

到了医大一院急救室,父亲接受了CT、血压等一系列的检查,结果是颅脑损伤引起的脑出血,情况非常不好,这时的父亲已经呈深度昏迷状态,并开始不间断的抽搐,嘴里含糊不清地叨咕着什么。看到父亲那痛苦的表情,我们的心就像刀子割了一样痛苦。医生严肃地告诉我们,现在父亲脑子里有积血,必须马上做开颅手术,不能再保守治疗了,如果能早来半个小时,后果可能不是这样。想到父亲的生命危在旦夕,我毅然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大约过了四个多小时,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父亲被推了出来,头部缠满了绷带,还处于昏迷状态。手术主刀医生韩战滨说父亲脑内的血已经基本清除干净,由于父亲年事已高,经不起这样大型手术的折腾,清醒的几率很小,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父亲随时会离我们而去,但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100%的努力来治疗、照顾好父亲,让奇迹发生。

父亲的病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父亲以前的朋友、战友、同事,父亲的领导,都来看望他。大家都说父亲的一生很不容易,到了老年该享福的时候,却为了落实省政协的提案,冒着大雪去开会。回想起来那一天哈市的雪下得特别大,是那年的第一场大雪。因为父亲单位的车晚到了,工作认真的父亲怕耽误了开会,就坐上了公交车,谁也想不到这一次就成了最后永远的回忆。

曾被蒋介石国民党悬赏10万块大洋要买人头的父亲,竟在这种场合下失去了生命。

哈市交警部门事故鉴定组,召开了由交通部门组织的协调会议,对肇事司机进行拘留审查,对发生的肇事车辆进行扣押。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乔石同志得知此事后迅速批示,并派出有关人员到哈尔滨帮助处理善后事宜。

原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民革省委主委周铁农,省政协主席周文华,副省长王振川等领导得知父亲摔伤后,先后批示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和处理此事,全力以赴,挽救父亲的生命,并多次来医院看望父亲。中央军委办公厅得知父亲摔伤后,立即责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领导委托驻哈军区首长送来治疗费,解决医疗费不足的问题。父亲所在单位领导在单位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解决医药费问题。这些使我们家人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民革省委的领导同志、省政协乔谷同志等多次到医院探望、慰问,令我们无比感动。

由于摔伤后病情恶化,医疗费昂贵,父亲几次自己拔下针管拒绝治疗,怕给单位和家人带来负担。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家人重申不许向组织上及公交公司要任何费用,不许和有关部门打官司,给国家增加负担。虽然肇事者无耻地想一脱了事,但是父亲还是原谅了他们,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想起那些往事至今还被当时的情景所愤慨!父亲去世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干预下,要求尽快处理肇事单位和肇事当事人,但是肇事者为了不承担自己的刑事责任私下找到我们和解并提出要赔偿医疗费用。如果到法院打官司处理这件事情,不管是肇事单位还是肇事者本人,按照我国的法律他们都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并犯有渎职罪和重大交通责任罪,可是母亲按着父亲的遗愿没有再对这件事情追究下去。

天不遂人愿,1997年2月3日,可敬可爱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1岁。全国多家报社报道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就连台湾的媒体也报道了“原蒋空军”投共分子“刘善本机组主要成员唐玉文”在医院去世的消息……

驾机起义奔向光明

翻开七八十年前历史的那一页,整个中华民族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军阀连年混战,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父亲就出生在那个年代,残酷的环境使他从一个农家少年成长为一名立志报国的航空卫士,投身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抗战胜利了,蒋介石又要打内战,看到无数的百姓又要遭受战争的灾难,父亲对国民党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极为不满,毅然放弃了国民党的优厚待遇,为正义而战,参加驾机起义机组,飞向延安,飞向光明,飞向人民。当时,父亲年仅21岁。父亲1949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父亲入党几十年来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为国家为人民统一祖国大业奋斗到最后一刻。

这是中国历史上国民党空军的第一次驾机起义,此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1946年6月26日,新华社的一则电讯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原国民党空军飞行8大队35中队的美制B-24型轰炸机机组人员毅然弃暗投明,飞向延安。这次起义,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嚣张气焰。在电视剧《潘汉年》中曾有这样一段情节:蒋介石欲悬赏10万大洋缉拿驾机起义的几位“叛逆”。这“叛逆”的原型之中就有父亲。

当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机组人员,并向他们每人赠送了一只美制纯银的勃朗宁手枪,作为永久的纪念。后来,毛主席又在欢迎驾机起义人士大会上这样评价:“这架飞机是国民党第一个驾机起义的飞机,打破了蒋介石空中骄子的地位和美国军事垄断主义,奠定了蒋家王朝覆灭的基础。”

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为父亲等赴东北组建航校设宴饯行

1946年9月3日下午,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找父亲等人谈话并介绍了内战的情况,对父亲他们说,请你们去东北组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为创建人民空军作准备。杨秘书长最后说,你们临行前毛主席还要见你们一次,和你们谈一谈组建人民空军的问题。随后杨尚昆同志又把去东北的具体路线详细地和父亲等人做了交代。当时延安陕甘宁边区距离东北解放区还有几千里的路程,中间还隔着国民党敌占区。危险随时存在,闯敌占区白天会遭到敌人的追捕,夜晚碰上国民党的地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1946年9月7日上午九时,彭德怀同志带领八路军总部交际处王参谋带来四匹高头战马来接父亲等人,父亲等人一步跨上高头战马向毛主席的家里急驰而去。在这之前父亲等人曾多次被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过,但是到毛主席家里去做客还是非常兴奋的事情。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的住处十分简朴,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和几把普通的椅子,唯一不同的是主席的住处全部被书包围着。毛主席对父亲等人说,听说你们不怕吃苦,都非常愿意到东北建立人民空军,这很好嘛,到了那里你们就可以大显身手,但是那里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毛主席又说,艰苦得有意义,因为你们是在还没有空军的时候去组建我党人民空军的,所以你们是人民空军的创始人之一,到任何时候你们都是人民的功臣,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毛主席又说:“我非常希望你们要把眼光看得远些。要能吃苦,要克服困难,要努力工作。你们到了东北以后由东北野战军林彪司令员负责接待,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

1946年9月26日,父亲踏上了通往东北的征程。临行前,毛泽东主席脱下了身上的貂绒大衣,亲自为父亲披在身上,并郑重地交待:“要好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件大衣,带着毛主席的体温,永远温暖着父亲的心,无论经历多少磨难,父亲都牢牢地记着毛主席的话,坚持跟党走。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父亲穿越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线,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到达了哈尔滨。由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第四野战军)联络处负责接待,马上辗转到牡丹江东安镇,立即投入建立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现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前身)之中。父亲没有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期望,在极为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创建了我党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及时为我军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空军学员。

奉命组建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成为中国空军创始人之一

1947年父亲来到牡丹江东北老航校参加组建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当时航校的名称是“东北民主联军老航校”。老航校的组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最初,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从陆军调来的干部和战士,二是原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人员,三是原日伪时期遗留的航空人员。当时的形势是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空、地勤人员,由于教学训练没有基础,只能摸索,凭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授课。为了培养我党自己的专业飞行人员,父亲带领一部分同志亲自接收散布在该地区的国民党旧的航空器材和接管国民党旧有机场,其中有沈阳的北陵机场、吉林的公主岭机场。为建立空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49年从陆军组建了一个预科总队,随后大规模的空军组建工作开始。到1950年4月先后成立了7个预备学校,组建了空军第一支空军作战部队,当时的编号是“空军第四混成旅”,紧接着组建中国第一个“伞兵师”。从1950年12月开始,父亲带领部队航校学员进行实战演练,积极准备入朝参战。按照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指示,父亲于1951年4月入朝参战,配合志愿军发动了第四次战役反击。

“奉命于危难之间”,祖国哪里最需要,他就投身到哪里。抗美援朝开始后,父亲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飞过鸭绿江,飞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整整四年,父亲以在美国学习的航空技术与战友一起并肩作战,摧毁了美军的空中战线,立下了累累战功。1955年,父亲又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和当时所在的空军部队对蒋介石吹嘘的立体结构防护攻势展开了激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等多个岛屿。在当时陆、海、空联合作战在我军尚属先例,父亲认真研究,带领战友们做好了各种方案,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脱下戎装,父亲又成为一名航校的教官,继续培养我国的航空事业接班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默默工作着。他不仅以高超的技术要求学员,更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着学员的人生。他的学生,沈阳军区空军吕司令曾经说过:“唐玉文是我的教官,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仅教我们航空通讯飞行知识,还教我们如何做人,为我们的一生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身处逆境,忠心报国。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父亲也被卷入这场浩劫之中。1968年,林彪、“四人帮”驻空军文革代表成立专案组对父亲及原驾机起义人员进行审查。

有一天,从北京来了两位空军专案组的成员,他们带来了吴法宪的“手谕”,逼迫父亲承认1946年第一驾飞机起义是假起义,并拿来机长刘善本及其他机组成员带高帽游街的照片。父亲看到这些照片,心如刀绞,他强忍着悲痛对专案组人员义正词严地说:“当时起义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彭德怀元帅亲自召开大会给予表彰的,根本不是假起义。”两名专案组人员又要父亲写揭发刘善本等人的材料,父亲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转身拂袖而去。

1968年3月10日,和父亲一起驾机起义的机长刘善本同志被林彪、吴法宪等人在北京空军学院的一间地下室里迫害致死。过了两个月,父亲得知噩耗,心情极为压抑,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言谈、谦和安静的人,受到打击后就更加不爱说话。当他得知机长的死讯后,常常一整天一言不发。那时,父亲早已被停止了工作,白天,去参加一个又一个批判会,晚上回到家里,就呆呆地坐在桌前,凝视着某一个地方,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些什么。有时,拿出毛主席赠送的那件大衣反复地抚摸着,默默地流泪。那时,母亲和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一见父亲回家,谁也不敢随便说一句话,家里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气氛。那种没有一丝笑声阴沉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1969年初,周恩来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到哈尔滨检查工作,接见当时省委的主要领导,亲自询问了父亲的下落和情况,并责成空军第一飞行学院的领导在各方面给予照顾。至此,造反派对父亲的迫害和压制才有所收敛。

于是,父亲被下放到哈尔滨市交通局所属的基层单位劳动改造。有了工作,父亲情绪渐渐好了起来。他本来就是一个酷爱学习与工作的人。工作时,他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并利用英语极好的条件,为工人们读图纸,翻译说明书,晚上回家,经常整理技术资料,大搞技术革新。几年中,父亲解决了许多关于汽车和无轨电车运行的技术难题,为单位赢得了多项革新奖,赢得了工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可是,父亲的行为却引起了造反派的不满。有一个造反派,对父亲参加革命的行为极为恼火,他经常对别人讲,老唐真是个傻军人,如果要是换成自己在台湾多好,吃喝玩乐样样都有,干嘛非到延安去受苦。经常对父亲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并诬蔑父亲等是投降派和假起义,是台湾特务,收买人心。当时,单位给职工分秋菜,他每年都故意把不好的烂白菜分给父亲,当时许多工人看到了,纷纷谴责他仗势欺人的小人行为,并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父亲,自觉地维护着父亲的尊严,使父亲感到了人间的温暖,革新的劲头更足了。

在父亲受迫害的日子里,有人曾问起父亲对驾机起义去延安后不后悔,父亲坚定地说:“我从不后悔。”是的,父亲从没后悔过,在他的心中,共产党是至高无上的,他只相信党,相信党会为自己讨回公道,相信自己是无辜的。靠着这种信念,父亲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步履艰难,一步一个脚印,抱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家乡人民的无限眷恋坚持走了过去。

1973年,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周总理、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父亲的情况有所好转,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父亲得到了彻底平反。

1983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了为原国民党驾机起义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大会,父亲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十年文革”使父亲苍老了许多,但生活的磨难让父亲变得更加坚强,他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之心。此时的父亲心情非常激动,又似焕发了青春,丝毫不减当年驾机起义时的革命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忠心不改爱心不变

1980年父亲加入民革组织,先后担任政协黑龙江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常委,省民革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等职务。他利用自己在港、澳、台及海外有亲属、友人、同事的优越条件,积极与他们联系,宣传祖国统一及对港、澳、台的方针政策。他还多次打电话邀请友人回祖国观光旅游、投资办厂,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尽心尽力。

直到生命垂危的时候,他还是将党的尊严放在第一位。1996年12月11日,与父亲一起驾机起义到延安的李彭秀趁来大陆旅游之机,打电话要与父亲一聚。电话是母亲接的,他向母亲询问了父亲驾机起义后的生活和工作情况,问父亲是否后悔过,并要拿出一万美金作为医疗费用让家人收下。虽然当时父亲所在的单位也很困难,可父亲坚决地说:“决不能收。”这令李彭秀很不理解,说:“你的生命都有危险,医药费不够,单位又很困难,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吗?”但父亲还是坚决地说:“决不可以。”当时父亲眼中泪光闪闪,让我转告他说:“我从没后悔过,共产党对我很好,组织上也很关心我,没有别的困难。”这就是我的父亲,在病榻上依然坚强的父亲,心中永远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父亲。李彭秀到延安后由于延安边区生活艰苦,主动要求返回蒋管区上海,到上海后被蒋介石授予反共英雄,奖励黄金5万两,授予国民党空军少将军衔。1965年被台湾政府认命为“蒋总统府参事”,后来在美国定居。

父亲为人谦和,正直,不卑不亢,在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每次开会,他都认真记录,认真传达会议精神,与老领导、老同志融为一体,与年轻人也能打成一片。在生活中,父亲特别节俭,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要我们有上进心,认真工作,经常教育我们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认真学习,苦练基本功。他自己平时在家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和看书,经常阅读一些外文资料。1970年国务院恢复国家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考试,必须经过国家统考才能重新获得工程师资格证书。在一次评定高级工程师的外语考试中由于堵车的原因,父亲在开考20分钟之后才到达考场,在考场参加考试的都是一些高深的专业人员,他们被考题的难度所困扰,父亲来到考场后镇定自若,用在美国学习的扎实的基本功非常从容自信地完成考卷,而且第一名交卷,当时离考试结束还有很长时间。很多考官惊讶考卷竟然如此完整,事后成绩公布,父亲以97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他经常告诫我们共产党打江山不容易,要我们好好工作,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

延安,是他新生命的起点,是他永远向往的地方,在他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延安五十年了,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重返延安,再看一看宝塔山,再喝一口延河水。为了这份心愿,他不停地准备着,生活更加节俭了。在摔伤前,他已经做好了去延安的一切准备,即将成行。然而,突然降临的灾祸使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带着永远无法实现的心愿,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如果早几年条件好一些,如果能够努力为父亲创造一些条件,让父亲能圆此梦,那他该有多高兴啊!

多少次,他在梦中回到了四川老家。自1946年被派往东北,组建我党的第一所航空学校,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东北这块土地。我们多少次看到他老人家满含泪水,深情地说起他心中的四川老家,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乡亲。他多么想回家看看,看看未能尽孝的父母的坟茔,看看童年的玩伴。他时刻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每当家乡有什么消息,他就及时地给予关心和帮助,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来资助家乡的建设和受灾的乡亲。直到生命最后时刻,父亲还把最后的工资叫我邮寄给家乡成都市温江区一所希望小学。他是国家公务员里享受终生荣誉的人,工资不高但是时刻想着受灾的家乡和学校。

父亲一直盼望祖国统一大业尽早地实现,他盼着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澳门的回归,他更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然而,父亲却突然地走了,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遗憾地走了。

每当我走过父亲原来住过的小街,多少年的往事就像父亲在世时缠绕心中。父亲家所在的街道是一条很短的街道,它坐落在革新教堂附近,每到春天街道上都开满了丁香花,不时飘逸的香气四面散来,沁人心肺。清一色的苏联平房高高大大,俄式建筑风格令人赏心悦目。这里离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很近,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周总理、中央军委派专人来哈尔滨落实父亲的住房问题,找了几处都很不理想,最后在当时比较安静的士课街挑选了一座苏联式的住宅,外边是白色的木制板障,红色的房顶,厚厚的砖墙。中央军委工作组选择父亲在这里居住一是考虑离原部队很近,二是考虑安全问题,父亲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十年,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一排排的楼房,它随着父亲的离去使人很难想起过去的幽静的街道,让人难以割舍对父亲的情怀。

2000年6月2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民革黑龙江委员会、哈尔滨市交通局、民革哈尔滨市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在哈尔滨皇山公墓名人墓地为父亲———唐玉文同志,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暨爱国主义教育墓地揭幕仪式,原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杨光洪,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曹广亮为墓地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周铁农题写了墓碑,社会各界人士400多人出席了仪式,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心情。

苍松翠柏无言地陪伴着父亲,阵阵的松涛与父亲轻轻低语,仿佛在告诉他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父亲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默默地关注着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

相关链接

1946年刘善本、唐玉文等驾机起义

1946年,正当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向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大举进攻之际,6月26日,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机组主要成员唐玉文、唐世耀、张受益毅然驾驶刚从美国接收来的B-24重型轰炸机从成都飞抵延安参加革命,受到了毛主席及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和鼓励。这是国民党空军第一起驾机起义投向人民、投向革命的正义行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刘善本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秋考入国民党官校第八期,1938年毕业后任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飞行员。1943年赴美国学习驾驶B-24轰炸机。1945年5月取道印度驾机回国。他渴望飞赴抗日前线,不料在归国途中,国民党当局却令他“就地待命”,滞留于卡拉奇达半年之久。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又被国民党驱向内战战场。刘善本对此非常不满,他乘机组由成都去昆明执行任务途中,毅然改变航向,飞抵延安。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国民党空军派出6架飞机分多层面、多云层进行追击,唐玉文接到地面无线电台发给他的无线电信号,蒋空军指挥中心要求他报告飞机的方位和准确的位置、云层厚度,唐玉文边用手势暗示刘善本同时迅速发出示意等待的无线电信号,为这架飞机顺利成功到达延安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蒙蔽了国民党空军的追击。

机组驾机起义到达延安后,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6月29日晚上,在中共中央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毛泽东、朱德接见了刘善本、唐玉文等机组全体人员。刘善本握着毛泽东的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好容易才说了一句:“主席,我终于到你这里来了!”毛泽东微笑着说:欢迎你们到延安来!朱德鼓励刘善本机组说:我们很快就要建立空军,你们还年轻,今后大有用武之地。7月5日,《解放日报》以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采访刘善本的报道:“决心退出内战漩涡,刘善本上尉驾机飞延,号召空军人员拒运军火,拒炸同胞。”7月9日,刘善本、唐玉文等在延安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他们驾机起义,号召国民党空军人员起来反对内战。

刘善本、唐玉文等的正义行动,给一些不愿意祖国处于分裂和内战状态的国民党空军人员树立了一个值得效法的楷模。此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6月这段时间,国民党空军先后有俞渤、周作舟、郝桂桥、谢派芬等54人,驾驶P-47、P-51战斗机,蚊式战斗轰炸机,B-24轰炸机,C-46、C-47运输机,L-5通信机、PT-17教练机等20架飞机从国民党统治下的汉口、南京、上海、杭州、青岛等地飞向解放区,投向共产党的怀抱,形成了一个驾机起义的高潮。这些起义的人员,后来许多人成了创建人民空军的技术力量和骨干。

唐玉文同志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延安机场

猜你喜欢
延安空军国民党
快过关了
岁末话“空军”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