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8例

2012-06-19 17:45杨海征林炳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寒凝经期血瘀

杨海征 林炳胜

(1广东省饶平县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饶平515700;2广东省饶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饶平515700)

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8例

杨海征1林炳胜2

(1广东省饶平县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饶平515700;2广东省饶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饶平515700)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用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田七痛经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55.2%。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

痛经;寒凝血瘀;暖宫去瘀汤;天灸疗法;中医药疗法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常呈痉挛性,并随月经周期发作,可伴有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甚则剧痛昏厥,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西医妇科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其最有效的药物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萘普生,甲芬那酸等,对改善疼痛症状十分有效,但对预防复发无明显作用。笔者从2007~2010年共收治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的7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中药结合天灸疗法辨证治疗疗效,并追踪观察患者1年期间复诊率,观察其远期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3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3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年;对照组3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5年。2组病例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痛经。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症状:以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甚或剧烈难忍,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妇科检查:无盆腔器官器质性病变。

1.2.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1.2.3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35岁以上,有孕育史;②妇科检查有盆腔器官器质性病变;③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可能不好者;④穴位附近皮肤有感染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以自拟暖宫去瘀汤:当归、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没药各10g,高良姜6g,肉桂3g。服药方法:每次经前1周开始服药至月经期结束,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加减法:头痛加白芷、蔓荆子各10g,头晕乏力加党参10g,黄芪15g,恶心呕吐加生姜3片,清半夏10g,腹泻加白术、砂仁各10g,腰腿痛加续断、杜仲各10g。

天灸疗法:取白芥子、细辛、麻黄、附片、延胡索,以2:1:1:1:1比例配方,共研细末,用适量生姜汁调后揉压成细饼状,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双)、次髎(双),把药饼贴在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每次贴2h左右,以局部出现灼热、潮红或水泡为佳,每周1次,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田七痛经胶囊(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4022300),每次4粒,每天3次,经期前1周至经期结束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疗效判断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2.2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

2.3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12 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年轻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疼痛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增加有关,其最有效的药物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萘普生,甲芬那酸等,对改善疼痛症状十分有效;然而其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副反应较多。

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有虚实两个方面,即“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而临床以实证为多,寒凝血瘀型尤为常见,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现代女性穿着有不少为露脐装及裙子,喜食冷饮,给腹部受寒增加机会;经行前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失畅,不通则痛[2]。故“不通则痛”为本症的主要病机,治宜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因此,“通则不痛”乃本病的治疗原则。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自拟暖宫去瘀汤(当归、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没药各10g,高良姜6g,肉桂3g)治疗本症,方中用当归、没药以活血逐瘀,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活血止痛,高良姜、肉桂温经散寒。天灸是通过穴位表面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药物,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调理脏腑经络的原理,是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整体观的理论基础上,对经络气血运行之调节,使之通畅无阻,气血运行通畅,其痛即止。关元、气海属任脉,通于胞宫,可通调冲任经气,散寒行气,具有暖下焦,温养冲任的作用;三阴交是足三阴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之气,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中药、天灸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镇痛之效。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1-62.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106

1672-2779(2012)-05-0152-02

:张文娟

2012-01-05)

猜你喜欢
寒凝经期血瘀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话说血瘀证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掌心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