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外语学习绩效探究

2012-06-19 02:45雷鹏飞束学军
关键词:学习策略外语学习者

雷鹏飞,束学军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引 言

外语学习绩效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erformance)概念的提出,无论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的背景,还是针对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费钱而低效”的现状来说,都有其必然性,它提醒外语教研者和学习者: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种大规模、高费用的投入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但是外语学习绩效概念本身仍然亟待研究,目前文献中提及到的外语学习绩效概念,几乎无一例外都与各种类别的纯语言测试成绩同义,关于外语学习绩效研究理论框架和其模型构建研究的国内文献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 (由研究“教”转移到研究“学”)的现象表明,学习者个性化的表现,尤其是学习风格,可以解释外语教学研究中许多问题;不同风格的外语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甚至结果迥异。鉴于此,我们尝试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为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疏导和理论分析,对外语学习绩效的理论框架和其构成因子进行理论探讨,希望能为外语学习绩效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成果。

一、外语学习绩效研究的理论框架

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学习更是一个系统。在绩效研究中如果只侧重一点而忽视其他影响因素,很多结论便会失之偏颇。所以,我们希望在系统论的关照下,以学习风格理论为指导,尽量着眼于学习者外语学习的具体过程,全面系统地研究外语学习绩效。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那么个体差异能否解释学习过程与效果的不同?于是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作为学习者个性的重要体现,便受到教育研究者们愈来愈多的关注。自1954年由Herbert.Thelen提出后,“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就被赋予了很多的内涵,而且各有侧重。笔者认为,学习风格应具有几个特征:它是个人情感、认知特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它在与学习环境交互中得到多方位的表现,它具有过程性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Dunn&Dunn、Rebecca Oxford等学者对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都做过深入研究,如Dunn&Dunn认为学习风格的要素包括21种之多[2],Oxford在五个层面上对学习风格的因素进行了研究[3]。笔者在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并参照康淑敏教授[4]的观点,认为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生理层面指学习者的感官在学习环境中对外部刺激所做出的习惯性知觉反应;心理层面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处理的惯用方式以及与情感意志有关的常有反应等;而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诸要素习惯性的交互方式上。现将这些要素列表如下:

表格一: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本研究对学习风格定义的梳理以及对其构成要素的探究,旨在发现学习者风格与外语学习绩效的关联性,为外语学习绩效各层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学习策略理论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与外语学习绩效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存在因果关系。每个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习策略都是一个策略系统,具有多维性和可改变性。但外语学习策略分类繁多,本文基于学习风格以及外语学科的特征,引入Oxford的分类[5],如下表:

表二:Oxford的学习策略分类

(三)绩效理论与学习绩效

“绩效”原本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是员工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它不仅指“做了什么”,而且指“如何做”。笔者结合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特点,并参照Einhorn和Hogarth以及Libby提出的学习绩效函数:

P(performance)代表绩效,K(knowledge)代表知识,M(motivation)代表学习动机,A(ability)代表学习者的能力,E(Environment)代表学习环境[6],认为,外语学习绩效应该是“学习者在学习风格等因素的作用下在特定学习环境中习得外语知识与技能,并具备运用它们的能力”,该定义试图改变传统研究中将学习绩效等同于纯语言考试成绩的观念,努力拓宽外语学习绩效的内涵,使其能涵盖外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利用周围环境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等,并体现学习绩效的过程性和多维性特征。

二、基于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外语学习绩效特征及其模型构建

在学习风格的视角下,研究者更容易摆脱传统观点的束缚,看到外语学习绩效的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特征,从而可以构建具有更强解释力的外语学习绩效模型。

(一)外语学习绩效的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特征。

多因性指学习者的绩效高低受技能 (如个人的天赋、智力、教育水平等)、激励(如积极性,学习需求结构、感知、价值观等)、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客观环境等)等影响。学习风格是在自身特点、成长环境、教育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而且外语学习过程不可能在真空中完成,学习者在创设情境主动建构意义和知识时,其学习风格的各个构成要素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发挥作用,影响学习风格形成的因素和学习风格本身各要素一起,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间接和直接的影响。在构建外语学习绩效模型时,研究者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都有所考虑,才能全面归纳出模型的构成因子。笔者将学习风格的影响因素、学习风格、学习/教学策略和外语学习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定性归纳,如图所示:

图一:学习风格对外语学习绩效的影响

多维性指需要从多个不同方面和维度对学习者的绩效进行考评分析。不仅考虑学习的结果还要考虑学习行为,不仅要考虑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要考虑其合作态度变化情况、与其他学习者的沟通协调能力变化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绩效。动态性指影响绩效的诸多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绩效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二)基于学习风格的外语学习绩效模型

在学习风格理论视角下,评价外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学习绩效模型为一立体模型,而不仅仅指传统教育中的考试成绩。那么,外语学习绩效的模型应该由哪些因子构成?笔者认为,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构建模型时应该着眼于外语学习给学习者个体风格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带来的变化。具体来说:生理方面变化指学习者将自己感知方式和生理节律与语言学习特点有效结合的能力;心理方面的变化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变化、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变化等;社会方面的变化是学习者经过学习,能否有效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对应于这三个层面,笔者认为外语学习绩效模型的构成因子应该包括:

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变化情况(F1):指学习者调节自身的时间、空间节律以适应外语学科的学习规律,以及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源、更新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F2):主要反映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以及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抱有什么样的动机,动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语言知识应用能力、运用学习策略可持续学习的能力(F3):主要指学习者将英语知识转换成实际的交际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备采用符合外语学科特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进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个多因子模型改变了外语学习绩效等同于静态的纯语言测试成绩这一传统观念,将学习动机变化、学习能力改变和与学习环境交互能力的变化等因素纳入到外语学习绩效中,体现了外语学习绩效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笔者期待,该模型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对正在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其分级理据能否用“学习风格”来代替“入学成绩”?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非“因成绩施教”。

三、基于学习风格的外语学习绩效模型的实践意义

在强调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否定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外语学习绩效模型对于外语教学和学习具有全新的指导实践的意义。

(一)指导教学者关注学习风格,科学选择教学策略

提高外语学习绩效,不只是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者要针对他们学习风格等个性化特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与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教学者可以从如下几点来有效提高外语学习绩效:

1.培养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风格

外语学习过程纷繁复杂,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千变万化。优秀的外语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灵活利用学习风格的优势,避免其劣势,多渠道有效地接受加工信息,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习风格虽具有习惯性和稳定性特征,但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该有意识拓展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知识,培养他们多元化的学习风格。

一者,教学者设计的教学任务和使用的教学策略应该体现多样化的风格,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不同学习风格的特点。为了适应任务要求,他们必须主动或被动地通过改变学习策略并运用这些学习策略,扩展甚至改变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使风格多元化。例如,看视频材料分组讨论某一主题的任务设计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习者听觉、视觉的参与、分析思维与整体思维的配合、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的综合运用等。

再者,帮助学习者扩展那些他们不善长的学习风格,弥补其学习风格上的不足,拓展和丰富学习途径,以便提高学习绩效。通过帮助学习者辨认不同学习风格在外语学习上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某一学习风格并不总是适合自己,让他们明白目前学习风格的局限性,鼓励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发展互补性的风格。举例来说,对于视觉型的学习者,教学者可以为其设计有声材料占比例较大的学习任务,或通过课堂讨论、英语角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发挥听觉通道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渐渐培养其复合型的感知方式,增强其学习的能力。

2.关注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与失配情况。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学习者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该学科渐失兴趣和信心的案例屡见不鲜。Peacock认为教学风格是指教学者在课堂环境下自然地、习惯性地偏好地教授新信息、新技术的方式[7]。如果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协调匹配,可以增进学习者学习动机、行为和态度[8],否则,将会出现学习失败、愤怒及失去学习动机等绩效降低的情况[9]。结合教学实践和文献研究,笔者认为,教学者可以着眼于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学习者整体来说,教学者要通过学习与实践,设计多风格教学策略 (multi-style approach),形成兼容性教学风格,以匹配不同的学习风格。Felder等学者建议,教学任务的设计需注意开放式的讨论 (整体型/归纳型风格)和正式的语言训练活动 (序列型/演绎型风格)相平衡,注意搭配使用图片等视觉材料阐释词义、用影像磁带甚至是现场表演来诠释文章内容,课堂上需要预留时间让学习者反思(反思型风格)、或组织小组讨论(行动型)教授过的内容,需以多样性的形式布置作业:口头交流的形式与书面作文的形式相搭配,等等。这样,不同风格的学习者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不会出现有某些学习者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可以最大程度地提供整体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其次,对于学习者个体而言,教学者需适度采用教、学风格故意失配的教学策略,刺激其弱势学习风格的发展,增强学习能力。匹配策略只是为学生学习风格中的优势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但其风格的短处却不能得到暴露。如果学习环境和内容发生改变,学习者原有风格中的优势无力应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绩效就会打折扣。因此失配的教学策略要求学习者采用平时使用较少的学习风格以适应教学,由此发展该学习风格弥补原有风格的不足,使之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增强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其中的“度”需要教学者通过调查学习者个体具体情况来适度把握,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指导学习者关注学习风格,理智培养学习策略

在外语学习绩效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学习者应该具备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那么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关系如何呢?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得出确切结论: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具有相关性[10]-[12]。这个研究成果可以给学习者带来两点启示:

第一,学习者应该将学习风格作为其选择、使用学习策略的理据。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匹配得好,学习者学得就愉快,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有些学习者(如行动型)通过表演学会语言、形成运用能力,而有些学习者(如沉思型)即使勉强可以表演,但表演后语言学习目标则可能无法实现,这正是因为其学习风格差异所致。所以,学习者应该通过科学的手段(比如学习风格量表的测试)了解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审视自己学习策略系统的科学性,随时调控学习策略,扬其所长,补其所短,有效提高外语学习绩效。

第二,学习者需要认识到,学习风格影响下的学习策略体系可通过系统培训得到改善。国外学习 O’Malley&Chamot[13],Cohen[14]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通过系统培训,学习者可以有效改善其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绩效,国内近几年的类似研究也日益增多[15][16]。学习者要想获得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符合自己风格的学习策略系统应该是前提条件之一。鉴于此,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应该将语言策略培训作为自己重要技能来掌握。以元认知策略为例,学习者基于自己的学习风格,通过有意识地培训形成计划策略、监督策略和评估策略;再如短时记忆能力好的学习者需要训练定时有计划复习的策略,理解记忆能力强的学习者则需侧重掌握抓住知识逻辑线索的策略等等。

结 语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学习风格为视角,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搭建了外语学习绩效理论框架,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由多个因子构成的外语绩效模型。基于这个模型,教学者可以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摒弃静态单维的外语学习绩效观;学习者可以理性认识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会”真正变成“会学”。笔者对外语学习绩效研究提出的一点见解,旨在抛砖引玉,为同仁们提供理论参考。当然,在方法论上,本研究还可以做其他的尝试,比如,用实证的方法将学习风格各个维度与外语学习绩效各个维度相关性量化等。期待同仁们有更多的类似研究,为外语学习绩效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成果。

[1]雷鹏飞,束学军.外语学习绩效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3):86-90.

[2]Dunn,R.Learning styles:State of the science[J].Theory into practice.1984,32(1):11-19.

[3]Oxford,R.Style orientation scale for language learning[M].Alabama:University of Alabama,1991.

[4]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3(3):24-28.

[5]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17.

[6]张红艳,焦宝聪.网络远程学习绩效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6):75-80.

[7]Peacock,M.Matching or Mismatching?Learning Styles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F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1(1):7.

[8]Willing,K.Learning Styles in Adult Migrant Education[M].Adelaide:Australia NCRC/AMEP,1988:72-75.

[9]Reid,J.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of ESL Students[J].TESOL Quarterly,1988:87-111.

[10]Felder, R.M., Henriques, E. R.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5(1):21-31.

[11]Oxford,R.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ents,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training[J].System, 1989,17(2):235-247.

[12]邓俊民.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6):50-53.

[13]O’Malley, J.M.&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4-137.

[14]Cohen, 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81-83.

[15]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20-26.

[16]严明.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9:35-38.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外语学习者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幂的运算对学习策略及生活方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