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的幽灵

2012-06-25 12:00肖东
飞碟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柯伊伯流星雨彗星

■肖东

彗星是太阳系较特殊的天体,它们的轨道多数是抛物线,少数是极为狭长的椭圆或双曲线,具有椭圆轨道的彗星,周期性地在太阳附近出现。不过,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可以和黄道面成任何夹角。

彗星要到离太阳相当近时才会被发现,出现肉眼可见的彗星的机会极少,当预测有大而亮的彗星出现时,常激起一般大众的彗星观测热潮。彗星的核心大小约在数10千米以内,与它所吸引的注意力实在不成比率。

像百武彗星这类亮度的彗星,平均每二三十年出现一颗。预测新发现彗星未来的可能亮度极为困难,只能依过去的经验再加上部分臆想,粗估彗星最靠近地球时的可能亮度。海尔·波普彗星1996年4月5日距地球约7亿千米或5AU(天文单位),其亮度约为8.6星等,1997年3月22日最近地球距离时,光度达到了0.4星等。

称彗星为“脏雪球”或“尘球”皆很恰当。彗星的主要结构有彗核、彗发与彗尾。彗尾物质比实验室的真空还要稀薄很多,基本上对地球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如有彗星与地球正面对撞,则又另当别论。1908年于西伯利亚中部森林的神秘爆炸事件,有许多天文学家相信,是由一颗50米~100米直径的彗星或彗星碎片在森林上方爆炸所造成的。

除了一些周期性的彗星外,不断有开放式或封闭式轨道的新彗星造访内太阳系。新彗星来自何处?这个问题就要从太阳系的形成谈起了。

太阳系的前身,是气体与尘埃所组成的一团云气,在46亿年前,这团云气或许受到超新星爆炸震波的压缩,开始缓慢旋转并陷缩成盘状,圆盘的中心是年轻的太阳。盘面的云气颗粒相互碰撞,有相当比率的物质凝结成为行星及它们的卫星,另有部分残存的云气物质凝结成彗星。

当太阳系还很年轻时,彗星可能随处可见,这些彗星常与初形成的行星相撞,对年轻行星的成长与演化,有很深远的影响。地球上大量的水,可能是与年轻地球相撞的许多彗星的遗产,而这些水,后来更孕育了地球上各式各样的生命。

太阳系形成后的40多亿年中,靠近太阳系中心区域的彗星,或与太阳、行星和卫星相撞,或受太阳辐射的蒸发,已经消失殆尽,我们现在所见的彗星应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如假设残存在太阳系外围的彗星物质,历经数十亿年未变,则研究这些彗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原始化学组成与状态。

现在广为天文学家所接受的理论认为,太阳系大家族包括九大行星、外围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长周期彗星可能来至奥尔特云,而短周期彗星可能来自柯伊伯带。

奥尔特云理论

■行星的轨道、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位置关系:左上图描绘的是内行星与小行星带以及橙色的木星轨道,在右上图可以看到紫色的冥王星轨道以及柯伊伯带,左下图涂成天蓝色的奥尔特云一直延伸到远方,其范围远远超过该图所能表示的范围

■拍摄于美国华盛顿的McNaught彗星的照片

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提出距离太阳30000AU~1AU之间的球壳状地带,有数以万亿计的彗星存在,这些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时的残留物。有些奥尔特彗星偶尔受到“路过”的星体的影响,或彼此间的碰撞,离开了原来的轨道。大多数的离轨彗星,从未进入用大型望远镜可侦测的距离。只有少数彗星,以各式各样的轨道进入内太阳系。不过到目前为止,奥尔特云理论仅是假设,尚无直接的观测证据。

柯伊伯带

奥尔特云理论可以合理地解释长周期彗星的来源,以及这些彗星与黄道面夹角的随意性。但短周彗星的轨道在太阳系行星的轨道面上,奥尔特云理论无法合理解答短周期彗星的起源。

1951年,美国天文学家G.柯伊伯提出在距离太阳30AU~100 AU之间有一个柯伊伯带,带上有许多绕行太阳的冰体,这些冰体的轨道面与行星相似,偶尔有些柯伊伯带物体受到外行星的重力扰动或牵引,而向太阳的方向运行。这些冰体在越过海王星的轨道时,更进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响,从而进入内太阳系成为短周期彗星。

天文学家戴维与珍妮自1988年起,使用能侦测极昏暗物体的高灵敏度电子摄影机寻找柯伊伯带的物体。他们在1992年找到第一个这类物体1992 QB1,1992 QB1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3AU,而公转的周期为291年。柯伊伯带天体又常被称为是海王星外天体,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柯伊伯带有大约10万颗直径超过100千米的星体。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冥卫一和海卫一可能都是进入太阳系内部的柯伊伯带天体,2002年发现的瓜奥瓦,其大小约有冥王星的一半。

流星雨与彗星

许多流星雨发生在地球通过彗星轨道时,例如每年8月9日—13日的英仙座流星雨,是因为地球越过了Swift Tuttle(一般称为“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轨道,而哈雷彗星是猎户座流星雨的来源。

由彗星蒸发出来的彗星物质,颗粒较大者散布在彗星的轨道上,并沿彗星绕太阳的轨道继续运行。当地球越过这些彗星的轨道时,彗星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焚毁,形成流星雨的现象。如果彗星刚回归不久,地球穿过大团的彗星碎片时,就会形成流星暴的现象,著名的例子为2000年、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

下表为主要的流星雨的日期与其成因:

■“维尔特2”号彗星2004年1月2日被飞船“星尘”号访问,“星尘”号收集了它彗发中的颗粒样品,并于2006年1月16日返回地球

■SOHO卫星观察到的一颗掠日彗星在2011年7月5日—6日飞向太阳的画面

猜你喜欢
柯伊伯流星雨彗星
出发!炸掉那颗彗星
一起来看流星雨
彗星
为什么会下“流星雨”
探索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的奥秘
如何靠谱地观赏流星雨
柯伊伯带